0vlxfeg对基_层公务员选拔录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19089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vlxfeg对基_层公务员选拔录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0vlxfeg对基_层公务员选拔录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0vlxfeg对基_层公务员选拔录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0vlxfeg对基_层公务员选拔录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0vlxfeg对基_层公务员选拔录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vlxfeg对基_层公务员选拔录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vlxfeg对基_层公务员选拔录用(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You have to believe, there is a way. The ancients said:“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trying to enter“. Only when the reluctant step by step to go to it s time, must be managed to get one step down, only have struggled to achieve it. - Guo Ge Tech基层公务员选拔录用制度的分析与建议政事之本,在于得人。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我国当前基层公务员核心方式。近年来,

2、随着公务员报考越来越热,现行公务员选拔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如考试制 度混乱,各地缺乏统一规定; 面试评判水平较低,缺乏准确性等。但是最为突出的则是针 对具体岗位广泛考选的选拔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公 务员选拔面临的最大难题。而我国文官制度和西方国家的公务员选拔制度及具体措施则对 如何解决当前公务员选拔中存在的问题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是值得加以研究并总结完善 的。 一、基层公务员选拔录用制度解读与综述 各个民族所处自然环境、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的差异,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特色的 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的类型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亚文化之一的考试文化,重整体、综

3、合、 直觉体悟、模糊定性判断的思维方式。西方则重细节、实证、分析和精确定量判断。由于 近现代中西科技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公务员考试设计、实施可资凭借的科学技术条件不同, 形成了一些特色的做法和经验。 科举考试制度与西方公务员考试制度两者的发展传延,为我国现行国家公务员考试的 革新与发展提供了启示。只有从现实国情出发,坚持把合理继承中华民族考试文化传统与 择善吸收国外科学考试理论及先进实践经验有机结合,才能保持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民族特 色,并与世界考试文化协调发展。 (一)中国古代文官制度 中国以科举制为主的文官选拔制度始创于隋代而成熟于唐代。唐代文官选拔制度的最 大特点在于将文官资格考试和岗位选拔

4、相分离,通过降低报考资格、完善考试程序、采用 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和守选、 科目选等措施来确保选才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是值得现行公务 员选拔制度认真学习和借鉴的。 1. 实行考选分离,完善选拔程序。唐代的文官选拔系统分为两步: 文官资格考试与文官 铨选。文官资格考试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科举考试。其目的在于选拔具备文官资格的人, 不针对具体的岗位,类似于现在的职业资格考试;而文官铨选则是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让 具备文官资格的人竞争上岗。唐代对参加文官资格考试的报考者限制较松,规定考生无论 出身贵族还是寒门,只要通晓礼教、品学优秀,而且没有做过小吏和受过刑事处罚,都有 资格参加考试。尤其对于那些不是在学校

5、读书而自修有成的平民子弟,也允许他们以“投 牒自举”途径参加考试。 “投牒自举”给了家境贫寒、没有正规学历和背景的士子很大希望, 也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与资格限制较松相对应的是严格的考试程序, 应 考者必须通过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和吏部关试,才能取得基本的做官资格。而想要 真正做官,这些“准官员”还必须参加吏部的铨选,才有进入实际岗位的可能。 2. 考试形式多样,从多方面考查应试者。文官资格考试对不同的报考者采取不同的考试科目,唐朝文官资格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为定期举行,而制科则不定期举行。常 科考试科目多达数十种,有着不同专业能力和素养的人可以通过参加不同的科目考试而进

6、 入仕途。此外,不定期举行的制科科目更多,主要包括了文、武、吏治、长林、不遇、儒 学、贤良忠直等七大类,其中比较有名的包括博学宏词、文词雅丽、拔萃、贤良方正能直 言极谏、将帅、才膺管乐、乐道安贫等。众多的科目使具有各种才能的人都有了发挥专长、 应试做官的可能,这也是导致唐代人才空前繁盛的主要原因。同时,文官铨选注重多方面 考察候选人只有取得文官资格的人才能参加吏部的文官铨选,选拔的标准为“四事三类” 。 四事为“身、言、书、判” ,身要求体貌丰伟,言要求言辞辩证,书要求楷法遒美,判要求 文理优长。三类是指“德行、材用、劳效” ,即现在所谓的德、能、绩。 “四事三类”中比 较严格的是“判、和、德

7、行、材用”的考察,因为唐代的地方官一项最重要的职能就是断 案。在考试时,会选择州县的一些实际疑难案例考核应试人的吏治才干和断案水平,这种 方法类似于现在面试中的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 3. 注重后备人选和岗位适应性选择。 “守选、循资格、科目选与减选、守选”是唐代 为了缓解“人岗矛盾”而采取的措施。前文已经指出,唐代的举子在及第之后只是具备了 做官的资格,并不能直接进入岗位。他们得和其他考满(四年为一个任期,每年一考,完 了称“考满”的六品以下官员(员外郎、翰林学士等常参官、供奉官除外)候选一定年限, 再参加吏部的铨选,授予职位。这种候选就称之为“守选” 。守选的年限根据不同的科举科 目和官职的

8、大小轻重而有所差别,最长 12 年,最短 1 年。为了避免候选人无限期地守选和 长期沉沦下僚,没有升迁机会,唐代还实行“循资格”制度。官员守选任职必须遵循资历 一步一步逐级提升,不能逾越,只要不犯法,守选年限一到,都能有官做而且能随年资逐 级提升。进士在守选期间并不是虚度岁月,他们可以进入中央部门“当番”或者担任节度 使幕僚,熟悉政府部门的各项工作,了解基层的民情,通过几年的锻炼,也使得原本只会 死读书的进士们有了更多的实际工作经验,并能在担任实职后更快地进入工作。为了使那 些有才之士不至于在守选中虚耗岁月,唐代还规定及第举子和官员能够参加“制举”和吏 部的“科目选” ,通过这些考试的人能够直

9、接得到职位而不用再守选。唐代和现代一样,地 处偏远地区的“远恶官”也是乏人问津的,这就导致了一些边远地区民困地荒,社会动荡, 情况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唐代在守选制度的基础上,对那些愿意到边远地区任 职的人进行“减选” ,即减少守选的年限。如对那些愿意到边远地区任职的,在原来守选的 年限中减选一到两年,以激发官员去偏远地方任职的积极性。 科举考试作为一种十分完备的国家考选制度,其根本目的,是要从具有伦理素养和一 定文化知识的知识分子中甄选优秀之才为行政治国所用。它所具有的考试对象开放、标准 统一、机遇均等、程序严密和竞争入选,集中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特质。一 是对象开放。古代文

10、官考试,具有面向全社会公开选才的属性。考试对象是超阶级的。对 封建社会人才选拔之等级观念、门第观念的直接否定。自唐后,凡士子皆以自由报考方式 参与竞争和接受挑选,都有可能被举拔上来为国所用。使当时社会的人才资源得到了有效 开发与利用。北宋时期科举考试对象的范围,较之唐王朝又有扩大,对科举应试者更不计 门第出身,只要经考试达到录拔标准,亦能入仕任官。二是标准统一。以统一考试标准体 现社会公平原则。以考试成绩优劣作为及第与否的客观依据。把文化水准看作选择行政官 吏的首要条件。唐代主要以诗赋好坏为标准定取舍;明清两代,则以八股文的规范与否为 论定取舍的主要标准。三是机遇均等。中国实施科举考的 130

11、0 年间,考试的内容不无变 革,但儒家学说始终是考试内容的主体。后期考试内容趋偏狭,但对于应考者仍具有机遇 均等的性质。寒士与公卿子弟平等竞争。四是严密程序。科举考全程均有严密的控制程序, 以规范主考与应考主体的行为。还创立诸多防弊之法,以对考试实施流程序实行有效控制。 严密“防奸” ,方可“求才” 。防考官走邪。限制皇亲贵族的特权。清代考试规程更仅沿用历代各种行之有效的防弊措施,而且实行官、民分卷之法。五是竞争入选。坚持优胜劣汰 的选才原则。推行科举选才 13 个世纪,举行科举考近 800 届,应试士子数以千万计,及 第者不过百万人,其中进士仅 11 万人。唐代科举考试的录取人数,起初每年仅

12、一二十人, 后来有所增加,每年最多及第人数也才 50 人左右。自唐武德五年(公元 622 年)至昭宗 天祐四年(公元 907 年)的 285 年间,共举行进士考试 264 次,总共及第者仅 6598 人, 平均每次取进士约 25 人。宋朝广开科举,每次考试及第者大都在 400 人以下,取士人数 过多致无法安插。明代力主竞争择优,取士甚严,每三年一届殿试后,及第者限于百人左 右。明清两代仁人志士班班继起,实与科举考试竞争择优之思想的制导密不可分。 正是上述特质,赋予了科举考试生生不息的活力,使之跨越国界、走向世界,伴随人 类文明的提升而不断革新发展。 (二)西方公务员制度综述 从英国 1853

13、年建立公务员制度算起,美国是在 28 年后建立的;意大利是在 53 年后建 立的;法国是在 91 年后建立的;日本是在 92 年后建立的;德国是在 98 年后建立的。各国 都结合本国国情予以创新和发展。1870 年,英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录用文官的考试制度, 最早产生现代国家公务员制度。1883 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确立了公开竞争、择优录用、 职务常任和“政治中立”的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美国的公务员制度由此建立起来。西 方其他国家的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也都是首先确立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中国,要克服干 部人事制度缺的弊端,增强行政机关的活动,推行考试录用制度是突破口。1982 年,劳动 人事部

14、在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中,首次提出“考试录用” ,尔后又通过国家 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暂行规定使其法规化、制度化。 1. 英国率先创建文官考试制度,继而影响法国、美国等其它西方各国。文官考试制度 在西方历经了探索、演变,为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8 世纪晚期,英国各界 逐渐抛弃了简单介绍和一味赞美的传统做法,开始进入对科举制注重理性思考和深入研究 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和评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公 正性和平等性的肯定。二是积极评价科举制度确保社会秩序和国家行政管理体系长期稳定 的作用。1853 年,一份“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15、 ,其第一条建议便是:“政 府通过竞争考试录用文官,各级政府官吏只有参加考试合格者方予以任用。1854 年,英国 政府以枢密院命令的名义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 ,自此初步确立文官 考试制度。1870 年,颁布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道枢密院令,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 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任职” ,从而使英国的文官考试走向制度化、正规化。中国文官考试 的特质,也从此植根于英国社会,成为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亦称公务员考试制度)确 立的根本标志。孙中山曾指出:“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2. 法国曾实行文官考试制度。18 世纪,国力强盛的法国对东方十分感兴趣。启蒙思想

16、 家热心研究中国科举制度,试图从中寻求改革法国政治制度的可能性,其中以伏尔泰、狄 德罗、魁奈等人的言论最具代表性。以科举制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也使孟德斯鸠、 卢梭等一代哲人心悦诚服,法国出现崇拜中国文化的热潮。1735 年巴黎出版的中国纪实 这部巨著中,有若干章节介绍了中国的教育、科举和典章制度。主流思想家希望效法中国, 改革落后的官僚制度。波维尔在他的哲学家游记中甚至说:“如果中国的法律变为各 国的法律,中国就可以为世界提供一个作为归向的美妙境界。 ”这是一种希望法国政治改革 “全盘华化”的激进主张。1791 年,法国曾实行文官考试制度,但 10 年以后,渐趋松驰。 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临时政府的首脑戴高乐对官吏制度进行了改革,1945 年设置了 文官管理局,1946 年 10 月参照英国的经验,颁布了统一的公务员法,从而建立了统一的 现代公务员制度。 3. 美国公务员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到了 18 世纪中晚期文官改革运动期间,出于实际的政治需要,知识界一些人士纷纷撰文评价中国的科举制。1868 年在中国京师同文馆工作 的美国人马丁博士,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