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217669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文地理學研究方法 作業三之二地理四 b90208006 彭鈞毅音樂文化空間分布與搖滾樂樂團文化轉變的關係以台北市為例【關鍵字】:搖滾樂、次文化、文化空間、音樂地理學文獻回顧: 音樂文化空間以及搖滾樂其背後的背景和歷程是近幾年較為大眾討論的一 項範疇,隨著文化轉變以及歷史脈絡的影響,搖滾樂本身不同於其他所謂正統 的音樂文化形式給予了音樂文化一個特殊的意義。因此我們就搖滾樂的本質以 及它所包含的意義來做一系列有關的文獻回顧,來探究在這部份的文化是怎麼 樣及如何被討論的。關於搖滾、音樂文化和文化空間的討論,我們先就搖滾樂本身的特性和文 化工業的關係來討論,接著討論搖滾樂在文化中所佔有的地位及其所扮

2、演的角 色,在這樣的角色之下衍生出怎麼樣的文化?產生何種文化上的影響?最後再 討論這種關係如何影響文化空間上的改變。一、搖滾樂與文化工業(一)搖滾樂的特性關於搖滾樂的特性,Firth (1978)認為搖滾音樂的特性在於:(1)溝通的立即 性,它是以表演而非作品為主的音樂。(2)它能藉由人類聲音的表達特徵將感覺 與情緒傳達給聽者。(3)獨特的韻律感,這種節奏的最大特點在於大膽地傳達性 的焦慮和誘惑。除此之外非洲音樂傳達集體情感的特質也一併被吸納到搖滾樂 的骨隨裡。他也解釋了搖滾樂內容所包含的意義為:搖滾樂中所包含的的另外 兩個重要的音樂形式是鄉村音樂和民謠。就民謠來說,民謠強調的不在音樂的 素養

3、與歌唱技巧,而是在於歌唱者的真摯與誠懇,個人自傳式的真實生活與正 確的政治觀點遠遠要比音樂才華來得重要得多。就鄉村音樂來說,鄉村音樂與 藍調音樂一樣皆是反映一般大眾的生活問題與階級被壓迫的苦難景象。 (Firth,1978)。在這方面的討論反映出了搖滾樂並非吵雜無章法或是混亂秩序的集合,它 在文化工業中佔有一席之地,也同樣地和戲劇、文學、古典樂包含了許多人類 文化的內涵,也同樣正在撰寫人類歷程的轉變。它所擁有的特別形式,常常使 得其角色被忽視或被認為不具有代表性,也因此忽略了其重要性。(二)搖滾樂的質變隨著搖滾樂本身歷史的演進,以及發展的背景,搖滾樂發展出了截然不同 的方向,而這方向使得搖滾樂

4、在文化工業又有不同的發展。搖滾樂在 60 年代發 展成一股對抗流行音樂價值觀的搖滾文化與意識形態,這是因為搖滾樂者這時 開始經歷道存在於他內在的藝術動力與唱片工業/歌迷需求之間的矛盾與衝突, 而搖滾樂因下列因素而產生了質變:(1)青少年做為搖滾樂的最大消費群體,在 六零年代成為具有自覺意識與政治主張的新生代,搖滾樂成為這個群體表達共 同情感與生經驗的工具。換句話說,搖滾樂成為青年反文化的重要象徵。(2)上 述提及的民謠意識在這時候被注入主流流行音樂的核心,民謠對歌詞的強調以 及對歌者之誠懇性與洞察力之重視,都被沿用於搖滾樂的商品需求中。(3)地下 刊物的大量出現成為搖滾樂意識形態的重要來源,地

5、下刊物賦予搖滾樂諸如自 由主義、性觀念與文化鬥爭等意圖。(三)搖滾樂與主流與非主流、地下、另類的區別對於搖滾樂是屬於哪一種音樂?或者他本身的特色,常常會因為不同學者 的角度而有不同的討論。李岳奇(1996)認為在歐美的樂界,主流與非主流音樂 的區分起源於流行樂壇主導者習慣將銷售成績優良、流行多數的音樂類型,冠 上主流的封號;反之則被稱為非主流。在這個角度來討論搖滾樂行銷的情形以 及其狀況來說,搖滾樂可以是屬於非主流音樂的。而這角度主要是著眼在流行 樂界強勢的定義之下,認為銷售優良的才可以為主流唱片。OSullivan(1997)則 解釋了另類和非主流的形式在於,是要站在主流生產的對立面,反對或

6、挑戰既 定的和制式的策略,就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形式都主張要改變社會,或至少 是站在批判的立場,要求重新評估那些傳統的價值。在這角度來思考搖滾樂所 存在的位置是在於非主流的角度之上,這是從搖滾樂本身的特質以及其他發展 的本意來觀察的,著眼在搖滾樂本身,而非經濟上的層面。二、搖滾樂參與與認同(一)參與行為古宜靈(2000)提到係立基在個人內心主觀意識與外在環境控制之作用力相 互制動下所表現出來的現象,其形成受到社會結構因素(如社群領域或組織、個 人區辨與經驗、社會權利與象徵、環境意識等等)的影響,進而透過整個社會系 統不斷地反省與調整後,在時間-空間的相互作用的向度中所呈現的一種生活 實踐與行為

7、的軌跡。在這樣的討論之下,可以得知搖滾樂中的參與行為的原因,是同時建立在 內外在之上,因此這樣參與的行為是對於整體影響所做出的行為,也同時是自 身內在所發生的動作。又由於搖滾樂本身特殊的背景,其參與行為的討論,更是值得注目。 (二)認同行為在認同的討論中,Grossberg(1992)指出,為什麼在消費文化中人們主動追 尋的,常是建構屬於自己的認同,這部份是因為生活中實在也沒有別的空間和 場域,能使我們可以投注與建構我們所在乎的意義,這也使得消費性工業快速 的得到人們的青睞,而投入其中所涵蓋的種種形象、愉悅、幻想與欲望。 Firth(1987)提出認同與音樂的關係:社會學公認,人們投注最多個人

8、精力在民 眾音樂的時期,是在青少年及剛成年的時候-此時音樂與一種特殊的情感騷動 緊緊相扣,那時候需求最多的是個人認同與社會位置的問題,以及對公開的與 私人感情的控制。由此可以得知,認同的討論在音樂文化當中是一項很重要的 元素,透過相互對於某件事情看法的一致,使得對某一興趣之團體迅速地令人 接受,甚至受歡迎。而在這認同的過程當中,參與的個體也會因為認同的成就 感,產生喜悅及抒發個人情感。三、大眾文化與次文化(一) 大眾文化大眾文化的界定有許多角度,但仍不脫下列所述:1.社會階層:Gans(1974) 界定大眾文化為【中下階層、工人與貧窮階層】等【多數未受文化薰陶者所偏 好的符號象徵作品。 】.權

9、力位階:陳學銘(1996)也界定“以上位者的角度,稱大 眾文化為【市井文化、庶民文化】 。3.文化位階:由特定文化類型,將通俗文化 與精英/精緻文化做區別,它是大眾的、外行人的藝術(陳學銘,1996)。4.實用 功利:Gans(1974)提到大眾文化是商品而非藝術,以營利、宣傳為目的,並不 具有創造力,煽動也扼殺上層文化的動作。也有部分學者,利用文化工業的角 度來說明大眾文化的意義,Adorno(1967)即主張以文化工業來說明大眾文化的 特點:現代社會中新興的大眾媒體文化,其時便來自標準化的、大量複製的文 化工業產物。一方面,這是商業機制由上而下所操作的文化形式,因此其文化 參與者是被動的、

10、孤立的個別消費者;另一方面,由於其文化產品是來自於標 準化的工業流程,也是為了商業目的而作,因而也毫無藝術的真誠性及自主性 可言。在這裡所討論的大眾文化,大多指向了一些負面的討論,由於大眾文化使 得人們容易愉悅以及具有存在感,因此商業行為利用了在這方面所能獲取的利 益,透過了大量複製以及標準化的過程,將某些文化普及。在這樣的情形之下, 人人獲取大眾文化的目的不在於文化的本身,而是追求認同感以及滿足感,而 漸漸地使音樂文化本質喪失。(二)次文化理論Shepherd & Wicke (1997)對於次文化的定義在於:次文化的潛藏功能在於神奇地表達或是解決母體文化中的矛盾。次文化是一介於兩種矛盾的需

11、要所做的 妥協的解決,從母體文化想要創造自發性和差異性的欲望,以及維持支持他們 的母體認同的需要。Hall & Jefferson (1975)提出次文化的意義在於:相對在現代 社會中,最基本的族群分類便是社會階級;不論從基本原則或調解後的結果來 看,文化結構仍以階級文化為最有效的分類方式,相對於文化階級,次文化是 文化網路結構裡,次要的、較小的、地方性、分化性的結構。陳妍君也曾描述 次文化為“次文化是整個階級文化中,散發特殊風格的部份。 【由於它衍生自母 文化,因此兩者分享著部分的相同特徵。 】次文化通常以地域性、群體性、關心 的主題、特殊行為模式等,作為分類的特徵,如果分類同時也顧及年齡層

12、的話, 那麼屬於 年青人的【青少年次文化】便可以產生了。Fisher(1970)提出次文化理論在於, 人在人際關係中需要有相互依靠性。尤其是在都市中的非慣俗行為者,更需要 他人的贊助和支持,而產生同類而居的現象;次文化也因此相運而生。而 Gordon 也定義次文化為:【乃一個民族文化之分支,系各種因素之社會形勢的 混合;諸如階級地位、民族背景、地域、居處、宗教歸屬等等,但它卻形成一 功能之整體,對參與該整體的每一個人具有衝擊力。 】對於次文化的討論,會因 不同學界會有不同的定義。不過整體而言,對於次文化的意義都在於社會上某 些群眾具有與大眾所接受文化不同的想法,他們希冀不被大眾文化的洪流所淹

13、沒,他們發展出特殊的、個別的以及相對於主體的文化。而這樣的文化是這群 人心目中的理想情形,也是他們文化所寄託的烏托邦。四、次文化的生活實踐與文化空間(一)次文化的生活實踐對於次文化的生活實踐,Dick Hebdige(1979)陳述了在二次大戰以來,工人 階級的青少年子女們,藉由消費外在獨特的商品,來反抗傳統僵化的的社會體 制。一些次文化生活的方式,例如:龐克、摩登等族群,並探討了次文化在主 流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其背後的意義。他也曾經陳述了次文化以商品形式和 思想形式所融合,次文化藉由不同的商品形式代表不同的次文化族群,並透過 商品進行交流,即使附加在商品上的意義已經被目的性的扭曲或拋棄。象

14、徵次 文化的創新一但被轉化成商品,成為有利可圖時,並得以普遍獲取的時候,一 切就變得僵化以及標準化。次文化生活的方式也有由下列的討論方向:1.消費 認同:Ardono 等學者指出,消費是屬於一種意識形態支配的領域,意識透過商 品意義和使用的行為而傳遞;消費可以是弱勢族群自我表達以及再現的方式, 與既有之主流價值對抗的方式。2.慾望快感:次文化經被壓抑的過程中,極欲 逃脫主流社會的監控,利用外在形式的表意實踐,掙脫現有自我並創造出身體 的主體性。由此可知,當次文化應用在真正生活層面上時,最快速及有效的發 展方式便是消費,透過消費文化的傳遞得以迅速及方便地傳送到接受者手上。但在商品化的過程當中,仍

15、有許多部分是我們沒有注意到的,而這部份卻一點 一滴侵蝕著次文化的本質。(二)文化空間當文化已存在的時候,文化空間的形成便漸漸地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不同 的文化背景以及發展歷程,發展出不同的文化空間。而關於文化空間的討論, Bourdieu(1977)的觀點在於:社會其實是一個象徵性的空間,同時為生活方式與 其他不同生活方式的地位團體所共同形成;不同社會團體在飲食、穿著、裝飾 等生活方式,及文學、美術、音樂等藝文活動的參與,乃至娛樂休閒方式的不 同選擇,及不同生活方式的展現,也就是所謂實踐的邏輯的展現。Harvey(1989)認 為,活動參與行為的實踐,來自個體的習癖作用。不同習癖將會影響個人文化

16、 參與的行為,而不同文化空間也因為這因素的存在,而有不同的特定參與對象。 古宜靈(2000)對於文化空間的討論為,一個文化空間與社會空間的形成,乃至 於活動參與的行為,均因個人發生的動機而有所不同,因此空間的產生和互動 現象基本上都是人對形、物的主觀和欲求,進而實踐的結果。關於這些討論, 都將文化空間視為文化實踐的結果,而實踐的過程則是人們自身所選擇的,人 們選擇不同的文化,對於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習慣就造就了實踐不同文化空間 的結果。本研究之研究方法本研究分為兩部份來進行討論:一部分就音樂文化本身結構所進行的過程 以及其歷史發展的脈絡來討論;另一部份則就參與搖滾樂的關係者作檢視。1.音樂文化本身結構部分 (1)文獻分析:透過討論有關於音樂理論的敘述,可以對一些概念作一些區分。 而這些理論雖然並不能解釋實際的現象,但也可以正確陳述某部份的事實。另 外,文獻分析也可以讓我們還原近期對於搖滾的討論,經由這些討論,可以讓我們 能夠在我們本身個案討論的時候,提供一個比較的基礎。 (2)檢視歷史資料:由於台灣搖滾樂的背景是和美國的部份歷史有所相關聯的, 透過討論在美國搖滾樂的發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