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不动产及其附属物”纳税有新规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16180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销售不动产及其附属物”纳税有新规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销售不动产及其附属物”纳税有新规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销售不动产及其附属物”纳税有新规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销售不动产及其附属物”纳税有新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销售不动产及其附属物”纳税有新规(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税源专业化管理税源专业化管理】分工和专业化的理论体系分工和专业化的理论体系(2010-10-22 09:16:12) 标签: 税源专业化管理分工和专业化理论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财经分类: 税源专业化管理专题 (原创) 1.21.2 分工和专业化的理论体系分工和专业化的理论体系1.2.11.2.1 经济学中的专业化分工理论经济学中的专业化分工理论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础命题之一,对它的研究贯穿着整个经济学 的发展。自经济学开创至今,专业化分工理论的主要发展如下:1776 年 3 月,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并 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

2、的巨大作用。 国富论中关于分工的核心思想是分工水平由交换能力决定,进而推论出市 场规模决定了分工,而分工的发展又推动了市场的扩大。19 世纪中叶,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分工和专业化的阐述非常全面 和深刻。主要观点包括:分工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劳动的一种形式;分工具有二 重性,既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杠杆,又对社会生产关系具有制约性;社会性质 决定于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的发展和结构,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在同 步发展时,也有相反的结构趋势。20 世纪初,杨格在报酬递增和经济进步中对亚当斯密的分工与市场理论 进行深化,解释了分工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其理论大致分为三 方面:有保证的收益递增依赖

3、于渐进的劳动分工;劳动分工与市场规模相互作 用,彼此递增;需求和供给是劳动分工的两个侧面。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新兴古典发展经济学分工理论基本思想是:生产率的提 高和人们知识经验的增加能促进专业化水平和分工水平提高,高级的专业化和 分工水平又能加速技术的改进和生产率的提高,这种良性循环过程能使分工演 进更快。新制度经济学派主要论述了制度与分工间的关系,认为制度安排的创新可降低 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促进分工。制度安排的主要形式是市场和科层组织, 后者包括了企业和政府两种形式。1.2.21.2.2 社会学中的专业化分工理论社会学中的专业化分工理论涂尔干是社会学领域对专业化分工理论研究的杰

4、出代表。在社会分工论中 的主要观点为:分工的连续性和对社会关系、团结和道德的有益促进,并认为 分工是促进社会结构发展和变革的基础力量。这一论点不仅支持着关于分工是 社会来源和本质特征的观点,更加解释了为何专业化和分工会伴随着社会的进 步而不断发展,并没有被时代“抛弃”其原因不仅是经济学中有关利益和 效率的追求、有关经理人理性的选择、有关边际效益和边际费用的比较、有关 市场规模扩大的需求,而是出于道德、出于人性伦理、出于规范分工是秩 序的基础。1.2.31.2.3 管理学中的专业化分工理论管理学中的专业化分工理论19 世纪初,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各种机器已被普遍应用,手工工场逐渐被工厂所 取代,与此

5、同时,工厂内部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直至,流 水线的出现将企业内部分工和专业化推向了新的高度。泰罗的管理学革命就是 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从此,管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枝繁叶茂。管理学与经济学的界线在于:管理学研究企业(政府)内部分工和专业化问题, 关注企业(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的功能;经济学研究市场与企业(政府)之间 的分工和专业化问题,关注两种制度安排的结构和影响。因此,直至 21 世纪, 管理学的十几个学派实质上都在不同层面、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技术,系统 阐述着关于企业(政府)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的观点和理论。新公共管理学将分工和专业化分为两类体系:一是内部取向的分工和专业化。

6、传统公共管理就是一种内部取向的权力体制和 运行机制,不论是职能设计、还是管理角色,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分工和专业 化的发展都是为了自我发展而存在的。该体系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重视投 入、效率而不计结果。二是外部取向的分工和专业化:新公共管理是关注实施的各种计划项目的有效 性,目标是“顾客”满意,并将其放在公共管理的中心,重新设计机构、改造 流程、优化职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外部专业化分工水平以及不断多样化的需求,从而提升自身专业化分工水平。该体系重视效率,更重视结果,以管理对象满 意为价值取向。1.2.41.2.4 我国古代分工和专业化思想我国古代分工和专业化思想分工和专业化思想,不仅在西方各个学

7、科蓬勃发展,而且在我国古代也随着社 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劳动与职业的分工日益细致。此时, 已有“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君子勤礼,而小人尽力”的说法。齐相管仲将 职业分工划为士农工商四种,主张让他们分业定居。他认为,同业聚居一处, “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语以利,相示以赖”,大大促进分工和专业化水 平提高。关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思想,在儒家得到具体的发展。孔丘将“谋道” 与“谋食”区分开来,孟轲概括为“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 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此天下之通义也”;他指出,社会上任何 一个人的需要,都是由“百工之所为备

8、”。如果没有必要的分工,各人都得自行 生产各种物品以满足自身的需要,那就会“率天下而路”,使天下人疲于奔命 而不能自给,而通过分工和交换,“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人们的各种需 要就比较容易得到满足。秦汉以后,分工思想又有所发展。晋代傅玄主张定四民人数,士工商超过实际 需要的都“归之于农”;唐代韩愈提出“君出令、臣行君之令、民事其上”的 社会分工观。隋后,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各行各业在唐代统称二百二十行,到宋代,就发展成 为三百六十行了。特别是明代中期以后,社会分工又有所扩大,进一步促进了 工商业的发展与城镇的繁荣,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我国古代的分工和专业化思想大多是从生产使用价值的角度来论述的,很少从 交换价值的角度进行考虑。同时,很少注意到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这是我国 古代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