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杜甫之死与平江杜墓(000)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15545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1杜甫之死与平江杜墓(000)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01杜甫之死与平江杜墓(000)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01杜甫之死与平江杜墓(000)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01杜甫之死与平江杜墓(000)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01杜甫之死与平江杜墓(000)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1杜甫之死与平江杜墓(00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杜甫之死与平江杜墓(000)(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杜甫之死与平江杜墓彭持松 朱华丽内容提要:本文探讨我国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死因、卒葬地问题。首先论证了“饫死耒阳”论的违背历史的事实;然后通过对杜甫的诗作和有关历史文献的分析,提出杜甫于770 年冬因风疾卒于潭岳之间的观点;潭岳之间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本文对这个问题继续作了深入的钻研,得出杜甫卒地在湖南平江,平江小田杜墓是真墓的结论。关键词:杜甫 饫死耒阳 风疾 潭岳之间 平江 墓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是在湖南度过的,他一叶孤舟荡漾在湘江流域和洞庭湖一带,阅尽湖南大地上的战乱和灾难,目睹人民的贫困和痛苦,加上自身的沉疴难起,诗人心里充满了悲凉。唐大历五年(770 年)秋

2、冬之际,他沿湘江北上入洞庭湖,随后溯汩罗江来到平江县。在离千年以前屈原行吟投江之处不远的地方,杜甫走到了他光辉而又悲惨的一生的尽头。 “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 (唐徐介诗) ,这是多么撼人心魄的悲壮和浪漫!关于杜甫的死因和卒葬地问题,历来学者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个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前辈同行。一杜甫 768 年(唐大历三年)元月出川入鄂,意图北上长安,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可是由于北方战乱频仍,在鄂一年,得不到朋友的帮助,生活日益贫困,身体也一天比一天衰弱了,最后竟到了“饥借家家米,愁征处处杯” (秋日荆南述怀 )的770 年夏天,杜甫被洪水围

3、困于耒阳方田驿,断粮半旬,县令聂某派人送来牛肉白酒,杜甫饱醉之后,当夜死去。这与传说的李白醉酒探月沉江而死一样,是一个很荒诞的命题。 2地步。待到这年冬末,由湖北公安入湘到了岳阳,至此杜甫开始了在湖南的两年飘泊历程。杜甫登上了慕名已久的岳阳楼,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意境辽阔,情调悲凉,忧国忧民的诗人的责任感和壮志耒酬的叹息和谐地交织在一起;残酷的现实和永不磨灭的理想的矛盾,使诗人痛苦彷徨。这是研究杜甫晚期思想和生活不可忽略的一篇作品。杜甫在岳阳生活很艰难,两个月后,他少时的朋友、

4、衡州剌史韦之晋约他前往衡州。杜甫匆匆溯湘江往南走,到了衡州,韦之晋却已调任潭州(长沙)剌史,杜甫赶到潭州,这是已是 769 年四月,韦之晋竟在当月病故了。杜甫伤心至极,只好留在潭州。杜甫到鱼市上卖草药,和渔民交朋友,倒是过了一年相对稳定的日子。770 年的春风激发诗人的诗情,他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憧憬,写下了飘泊生活中难得的一首快乐的诗, 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 ,写春风,写桃花,成为诗人飘泊道路上的一首轻快的插曲。可惜平静的日子没有过多久,770 年 4 月,湖南兵马使臧玠杀死潭州剌史崔瓘,举兵叛变。为避兵乱,杜甫挈妇将雏,驾舟前往郴州,因为他的舅父崔伟在郴州任录事参军。不料船到耒

5、阳方田驿,被洪水围困,不能前行,绝粮半旬,耒阳县令聂某派人送来丰盛的牛肉白酒,一个千年未解之谜就在这里出现了。关于杜甫死因和卒地成为一个悬案。 “饫死耒阳”论者认为,杜甫在饥饿之中,饱餐了牛肉白酒,当夜就死去了,卒地当然就是耒阳;另一种观点认为杜甫离开耒阳以后,重新回到潭州,一直到这年冬季,在北归途中因风疾复发,死于潭岳之间的某个地方。这就是“潭岳之间”论。最早提也“饫死耒阳”说的是约成书于 843 年的郑处晦的明皇杂录:“杜甫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令尝牛肉白酒。后漂寓湘潭间,羁旅憔悴于衡州耒阳县,颇为令长所厌。甫投书于宰,宰遂致牛肉白酒以遗甫,甫饮过多,一夕而卒

6、。”郑处晦是中、晚唐之交的人, 明皇杂录上距杜甫之死仅六十余年。 旧唐书本传在其后,称“杜甫寓居耒阳,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擢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啗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 。 新唐书本传的说法与前者大致相同,“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肉白酒,大醉,一夕卒。 ”唐人李观所作杜传補遗又是一种说法:“公往耒阳,聂令不礼。一日3过江上洲中,醉宿酒家,是夕江水暴涨,为惊湍漂没,其尸不知落于何处。洎玄宗还南内,思子美,诏天下求之。聂令乃积空土江上曰:子美为牛肉白酒饫饱而死,葬于此矣。 ”以上记述有不少不符事实,自相矛盾甚至错误之

7、处。其一,杜甫在前往郴州途中在耒阳为暴水所阻,泊于方田,并非前此已在耒阳寓居;其二,聂令“书致酒肉” ,而非“自擢舟迎甫而还。 ”杜甫在疗饥荒江的诗题中写得很清楚:耒阳县治“陆路去方田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 。杜甫并没有与聂令见面,所写谢诗也未能面呈聂令;其三,阻水和赠酒肉是发生在同一时间地点的紧密相关的事件,旧本传把它说成不同时间地点的没有关联的两回事。 杂录甚至把赠酒肉说成不同时间的两次,其中一次在“颇为令长所厌”以后,这是自相矛盾,有无中生有之嫌;其四,一个明显的错误是“永泰二年,啗牛肉白酒,一夕卒于耒阳” 。永泰二年丙午,即公元 766 年,杜甫还未出峡,岂能“一夕卒于

8、耒阳”?清康熙年间学者仇兆鳌说:“年次既属差讹,则记事安得真确?”至于杜传补遗,更象是在叙述一个虚构的故事,竟连玄宗早在 762 年死去这个事实都不顾了。难怪仇氏视之为“小说家言” ,实在不足为据。疗饥荒江是杜甫的绝笔,这是“饫死耒阳”论的一个重要论据,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是一首五言二十六句一百三十字的长篇。诗的一至八句答谢聂令的馈赠,称颂其家世才望,以“耒阳驰尺素,见访荒江渺”为首句。九至十六句写阻水半旬,只有羡慕猿猴和鹳鸟的矫捷,自己却寸步难移。聂令赠牛肉白酒,实在比宰肥羊的大礼还要丰厚,且让我借清酒浇愁怀。第十七至二十六句,我泊舟在静静的郴江畔,心念着长沙的干戈困扰,当平叛得胜的消息传来,

9、我在这荒江之上心情也会十分舒畅,最后以“问罪消息真,开颜憩亭沼”为结句。这是一首既充满理性又抒情言志的长篇诗作,作者尽管自己身处困境,但对国事充满希望,丝毫没有末路的消沉,更没有片言只字透露出将死的信息。在荒江之上,饥馑之中,面对牛肉白酒,杜甫必然是先吃饱了肚子,再考虑其他,能有此诗作,可见牛肉白酒并没有伤及杜甫的身体。 “一夕而卒”的说法不合情理,是显而易见的。疗饥荒江以后,诗人并没有搁笔。从 770 年夏至冬的几首诗,是他几个月行程的里程碑,清清楚楚地向世人展示了他的行踪。耒阳阻水以后,杜甫不再南下郴州。 回棹是杜甫离开耒阳以后的第一首诗,全诗二十八句一百四十字,前十四句描写耒阳夏天的酷热

10、,蒸水疫疠,火云垢腻,是前贤绝迹不到的地方,我浪迹于此,深感愧疚。后十四句怀念汉水4岘山的清凉,憧憬着回乡以后的心情,写作时间也正是 770 夏天离开耒阳沿湘江顺流北上的时候。 回棹和此后几首诗的存在,也是疗饥荒江并非绝笔的一个铁证。杜甫离开耒阳以后,聂令遍寻不获,以为杜甫被淹死了,就在耒阳县北不远的地方给他建了一座纪念墓。 (并非如补遗所言,有意造假墓向天子交代。 )因为这座空坟,产生了杜甫“饫死耒阳”的传说。当代学者冯至在杜甫传中写道,尽管这个传说在唐中叶以后流传很广,但是“它和李白醉后水中探月而死的故事同样地荒诞无稽。 ”二耒阳阻水以后,杜甫掉转船头,顺流而北,老病孤舟,自知“戎马关山北

11、”的理想已经很渺茫,诗人只想在经历了一番磨难以后,能够重归故土,过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这种想法虽然很无奈,但却很现实;尽管如此, “不死会归秦” ,对国事意欲有所作为的心是从来没有平息的。在贫病困顿中,诗人仍时有作品问世。在潭州短期逗留时, 登舟将适汉阳和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是离湘北上的告别之作。 登舟将适汉阳全诗 12 句,首句“春宅弃汝去,秋帆催客归” ,离去时正值秋天,在一片秋色之中,诗人想到中原战火未熄,乡书稀微,心里挂念着时局,思念着故乡。 “塞雁与时集,樯鸟终岁飞” ,以塞雁、樯鸟自比,言已到了归巢的时候。 “鹿门自此往,永息汉阴机” ,叹息自己有心济世却已衰老无力,只有归隐

12、田园。据诗中的描写,本诗作于大历五年秋天是没有疑问的。诗集中有王彦辅、郑卬、鲁言的注,皆谓作于大历五年之秋。如果说登舟将适汉阳是归心似箭的表白,那么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就是告别之辞了。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道:在天高水阔的暮秋时节,我向你们辞行北归,耒阳阻水以后,贫病交迫的杜甫已无力 走出湖湘,北归成了泡影,一首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终成绝唱。770 冬季,潭岳之间,一缕诗魂,飘飘渺渺,追随屈大夫而去。5“北归冲风雪,谁怜敝貂裘?”时已暮秋,前路定是风雪交加,我衣衫单薄,难耐饥寒。诗人委婉地向亲友求助,但不涉寒乞之相。长沙送李十一衔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离开长沙前,偶遇乾元

13、二年(758 年)在同谷避难时见过面的李衔(李十一) 。诗的首联写道:“与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 ”“当年杜甫寓居同谷与李相遇,到大历五年秋天正好是十二秋。 ”湖南“竟非吾土” ,即将离开时,杜甫想起朝廷授工部员外郎职时,自己仍在四川,郎官遥授、未能真正为朝廷做事,心里很惭愧,面对“朔云寒菊” ,倍添离愁。这是一首很有意思的插曲,是杜甫 770 年秋天在潭州的又一个有力证据。元代学者黄鹤称此诗“五年秋自衡归潭之一证也。 ”这三首诗对我们研究的课题最有价值之处是展示了杜甫从耒阳回到潭州以后,即从夏到暮秋这几个月的生活和思想,既然杜甫大历五年秋天还在潭州, “饫死耒阳”的观点就可以彻底否定

14、, “以风疾卒于潭岳之间”的论点也就有了前提。明、清以来,学者力主杜甫“以风疾卒于潭岳之间”的观点,特别是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的仇兆鳌杜诗评论 ,雍正年间溥起龙的读杜心解和乾隆年间杨伦的杜诗镜铨 ,都提出以上观点。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作于何时,是否杜甫的绝笔?这是这个观点能否确立的一个关键。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是一首五言排律长诗,从诗的写作时间、地点、诗的内容和情调各方面分析,都可以证实此诗是杜甫的绝笔。“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诗人的船经常泊在洞庭洞东岸,看得见一平如镜的湖面上最早出现的星辰。从这两句诗看,杜甫写这首诗的地点是过了洞庭湖东岸的地方,说是“潭岳之间”是准确的。

15、“故国悲寒望,愁云惨岁阴” ,透露出时间是冬天,愁云惨澹,悲凉阴沉。而“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 ,可以看出写诗的年份是 770 年。因为十年前,也就是肃宗上元三年(760 年)杜甫刚刚来到成都,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块荒地,在亲友的资助下建起一座简陋的草堂,种上朋友送来的各种树苗。这时中原安史之乱以后还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总算暂时有个棲身之所,这个草堂也就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从那时算起,十个寒暑以后就是写风疾舟中伏枕书怀的时候,即大历五年。杜甫768 年出峡,到此时也正是三个秋天。在这里我们找到了这首诗写作的地点:潭岳之间;季节:冬天;年份:770 年。本诗是耒阳阻水以后

16、六首诗的最后一首。6“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 。这时候杜甫的病已经越来越沉重。 “瘗夭”一句,黄鹤拟测是宗文死于湖南,但据考证并非如此,夭折的是“犹乳女” 。杜甫受到这个打击,在危难中,只好幻想能找到使免于渴死的“邓林” 。最后四句“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言将死于道路,已无力处理任何事情,更不可能运行了。 “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自已内顾无策,待济于诸公矣。自此以后,再也不见诗人有作品。这是从诗的内容的角度论证此诗是绝笔。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情调低沉,似笼罩着一片绝望的阴影,与杜甫过去的作品不一样。一句语义双关的“犹伤半死心”定了全诗的调子,诗中的景物悲凉,即景抒情,诗人的心情也同样悲凉。诗中的生活细节描写如“鸟儿重重缚,鹑衣寸寸针” ,极言生活的贫困潦倒和心情的苦闷。在论证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是杜甫的绝笔时,诗的情调、细节描写和感情色彩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就这样,在 770 年冬季,潭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