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14851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金融脱媒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杨小亮 李奋娜一、关于“金融脱媒”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银行失去了其融资主导地位,利差收入减少,依靠传统的业务难以维持生存,产生了所谓的“金融脱媒”现象。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制度性变革方向已趋完成,制度性问题基本得以解决,资金的结构发生变化,直接融资逐渐上升,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比重下降,中国商业银行也面临着 “金融脱媒”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开始着手研究“金融脱媒”。 “金融脱媒”概念始于上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我国现有的研究文献没有一个

2、统一的概念,但基本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金融脱媒又可称为“非中介化”,是指资金的融通、支付等活动更多地直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从而降低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中介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唐旭等人研究认为,金融脱媒狭义指存在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条件下,货币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存款机构可支付存款利率水平之上时,存款机构的存款资金就会大量流向货币市场工具的现象。广义指不仅是存款资金流向高息资产,而且指资金使用方不再经过金融中介,直接在货币市场发行短期债务工具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当前,随着金融体

3、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相关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我国金融脱媒的长期趋势已基本确立并将加速发展。二、对我国二、对我国“金融脱媒金融脱媒”的基本判断:趋势已形成,但尚未的基本判断:趋势已形成,但尚未“脱媒脱媒”长期以来,间接融资一直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支配地位,银行储蓄是居民金融投资的基本渠道。资料数据显示,到 2005 年底,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达 35.5 亿元,特定存款机构有 2.4 万亿,股票市场市值仅 3 万多亿,中央登记公司登记的债权 6.8万亿。从表 1 也可以看出,到 2005 年底,银行贷款的占比仍然高达 78.1%,其他融资额占比很低。金融市场结构的不完善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完善,信贷

4、过度集中于银行,2同时风险也集中于银行。表表 1 1: 2000200020052005 年我国非金融部门融资的构成年我国非金融部门融资的构成 20002000 年年20012001 年年20022002 年年20032003 年年20042004 年年20052005 年年贷款贷款72.8%7.6%79.6%85.1%82.9%78.1%股票股票12.3%0.8%4.0%3.9%5.2%6.0%国债国债14.4%1.6%15.3%10.0%10.8%9.5%企业债企业债0.5%0.1%1.3%1.0%1.1%6.4%注:2005 年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占企业债券总量的 68从国际经验来看,在经济

5、市场化、经济发展水平提高、金融管制放松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金融脱媒。20 世纪在美国的各类主要金融机构中,存款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资产起初占比也很高,1900 年高达 81.1%,但所占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而包括养老金、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在内的基金和投资公司资产所占的比重则迅速提高,90 年代末已经超过商业银行(见表 2) 。表表 2 2: 美国主要金融机构资产比重的变化情况()美国主要金融机构资产比重的变化情况()190019001939193919601960197019701980198019971997存款金融机构存款金融机构81.164.857.

6、958.356.246.9其中:商业银行其中:商业银行403623基金和投资公司基金和投资公司0412.616.52125.9保险公司保险公司13.827.223.818.916.119.3国内“金融脱媒”现象已经有“苗头” ,是大势所趋,但尚未脱媒。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多样化投资工具的日益普遍,储蓄分流不断加快,在社会信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中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金融脱媒”的严峻挑战。我们可以先看看下面两组数据,2005 年四大国有银行的年报显示,四家银行债券资产 2004 年末比 2003 年末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工行、农行、中行和建行 2004 年债券投资余额分别3从上年的

7、10917.81 亿元、5929.32 亿元、7547.67 亿元和 3309.36 亿元,上涨到12354.19 亿元、7758.92 亿元、9823.37 亿元和 8239.71 亿元。另有统计数据显示,1999 年至 2004 年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占比下降了 8.85%,外汇占款上升了 8.1%,有价证券投资上升了 1.70%;仅 2003 年到 2004 年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新增存款少增 4668.7亿元,新增贷款少增 9335 亿元。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金融脱媒”已经开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一些业绩优良的大公司通过股票或债券市场融资,对银行的依赖性逐步

8、降低,银行公司客户群体的质量趋于下降,对银行业的公司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是随着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迅速崛起,企业资金调配能力加强,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量,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三是短期融资券的发行造成了大企业客户的流失和优质贷款被替换,直接导致了贷款利息收入的下降。三、我国金融脱媒的成因分析三、我国金融脱媒的成因分析1、制度变迁促发金融脱媒。现阶段,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融资格局使金融风险不断向商业银行集中,同时资本市场的欠发达也降低了整体金融市场的融资效率。因此,中国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通过制度、政策调整,来

9、重构合理的金融市场融资格局。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在中央银行的主导下,从银行、证券等多维度密集出台了促发金融脱媒的政策和制度,比如推出企业短期融资券、基金发行、金融债券等,其目标是提高直接融资的占比,分散目前集中于银行的金融风险,推动金融脱媒和金融非中介化。2 2、股票市场发展进入重大转折期。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纵深推进,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制约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深层次制度瓶颈制约正在得以逐渐缓解,资本市场正处于一个转折性的发展机遇,股市的融资功能将得以不断强化,进而对银行间接融资构成巨大压力。3、国外金融机构大量涌入中国,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量,而且4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

10、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已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4、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推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金融脱媒的深化。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银行现有的以批发性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零售业务收入与非利差收入的比重将逐步得以提升,银行对大企业的资金供给动力将逐步弱化,比重将逐步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现有的存款定价体系必将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单纯“被动负债”模式和“存款立行”方针显然要发生根本性转变,存款成本意识和存款效益观念的显著增强将有效约束银行存款的增长幅度。四、四、“金融脱媒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机遇和挑战对商业银行的机遇和挑战1

11、 1、 “金融脱媒金融脱媒”的发展将对商业银行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发展将对商业银行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一是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发展机遇。资本市场发展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将以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登记公司自有资金、清算备付金、验资资金存款等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其中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的增长与资本市场发展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也越迅速,规模越可观。二是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券商将可以以证券质押的

12、形式为客户提供资金,银行可以借此开展针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新型资产业务。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证券品种的日益增加以及证券市值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业务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此外,投资者在交易中有对流动性和资金的需求,银行将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优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三是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较大发展机会。以证券市场的清算服务为例,商业银行可大力发展的领域包括,一级清算服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沪深证券交易所中央登记公司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二级清算业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下属证券营业部之5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三级清算业务

13、即个人投资者在证券营业部资金账户与商业银行存款账户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 四是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咨询类中间业务前景广阔。证券品种的增加,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多样化的资产组合,降低代客理财的投资风险,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吸引力。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企业资产选择的机会增加,投资的专业性将增加,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专业机构为其进行现金、资产管理,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五是脱媒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管理风险提供了更为丰富、有效的工具。通过贷款转让、贷款互换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为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通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

14、理市场风险。通过发行债券、证券化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六是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大有可为。首先,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特征存在差异产生了合作的可能。其次,在综合经营仍然处在“积极稳妥”推进阶段、补充外源资本渠道不够畅通的情况下,密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层面的合作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是一个较为经济、快速、可行的选择。 2 2、金融脱媒的发展将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严峻挑战。、金融脱媒的发展将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严峻挑战。一是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总量和结构造成负面影响。从资产业务的总量看,金融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比重下

15、降;从资产业务的结构看,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有潜力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造成显著的双重冲击。二是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象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市场风险日益突出,且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在一起,6加大了管理的难度。三是脱媒背景下优质大企业客户贷款将被资本市场迅速分流。随着股票市场以及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优质大型企业得以通过证券市场融资,银行贷款开始逐渐被直接融资所替换,大中型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逐渐减少。四是创业板将进一步分流

16、优质中小企业贷款。创业板对企业上市的条件较主板市场宽松,适合治理规范、经营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科技企业。这些优质中小型企业是目前商业银行争夺的重点客户,随着融资渠道的拓宽,商业银行优质中小企业贷款将面临分流。 3 3、加快银行变革:应对金融脱媒的战略选择。、加快银行变革:应对金融脱媒的战略选择。面对金融脱媒态势的不断深化,加快变革,早日实现由传统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飞跃,是我国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要解决理念问题。目前,商业银行的高管层和中层的经营理念还比较传统,对金融脱媒的新变化,理念上尚未迅速转变和完全接受。因此“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进行经营理念的创新,从重点关注信贷市场向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并重转型,从以资金融通为主向以资金融通、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并重转型。二是要解决实质性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商业银行应对策略中两个关键、实在的因素是人和部门。商业银行应实施经营体制的创新,从以部门银行为主向流程银行转型。要实施组织架构的创新,稳步推进垂直的运作方式,实现高效运营服务与有机管理风险的统一;要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