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与反消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08799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与反消解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与反消解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与反消解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与反消解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与反消解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与反消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与反消解(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与反消解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与反消解【摘要】:“道德是为人的,也是由人的”。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们就开始了对美德的孜孜追求。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对“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社会的进步,从本质上看,都源于个体道德能力的提升。本论文拟采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分化和整合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问题为中心与主义相结合的方法、知识社会学的方法,在全面观照当今中国道德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寻找道德教育的可行路径。通过对我国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和国外道德教育资源的审视,达到视域融合,思考我国道德教育的实际问题。在广泛吸取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成果的基础上,思考思想政

2、治教育中有关道德教育的问题。论文注重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借鉴与吸收等方面的平衡。在对当今我国道德教育现实的理性分析基础上,找出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道德教育的可行思路。整个研究以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为视角,注意吸收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及国外道德教育中关于道德能力方面的思想观点;此外,对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关于个人品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考察和反思,并结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文本进行思考,探索个人品德建设的合理路径。内容构成如下:导言部分从时代条件、个人德性、社会需要及当今道德教育等四个视角入手,阐释了研究的缘起;对传统中国道德教育中关涉道德能力的资源进行了厘定、对当代学者与个体道德能力

3、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国外学者对道德能力研究的概况;概述了批判与建构、多学科融合、比较、实证等研究方法;最后对本论题研究的意义进行了挖掘。第一章研究了个体道德能力的内涵,对道德能力的涵义、特征、本质、分类等进行了阐释。论文在分析了能力概念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个体道德能力的概念,“个体道德能力是个体在道德生活实践中对自我道德状况及各种道德现象的意识,以及当个体处在特定道德境遇下对道德价值观评判、选择并在实践中践行的能力”。接下来,论文指出了个体道德能力的综合性、内在性、制约性、发展性、主体性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个体道德能力的社会性本质、个体性本质和交互性本质三大本质。最后把个体道德能

4、力从宏观上划分为了个体道德认识能力和个体道德实践能力,再展开为个体道德认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推理能力、道德行为能力、道德直觉能力和道德创造能力等六个方面。论文第二章对我国当代个体道德状况进行了道德社会学的描述,并选取了几个样本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所谓的“道德滑坡”与“道德爬坡”论。对我国社会变迁过程中个体道德价值的位移进行了揭示。论文第三章从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及实践层面探究了消解个体道德能力的诸因素,主要从制度的运作、教育的实践、官员的德性、大众传媒的运行、网络中主体的退隐、教师的德性及校园文化的道德氛围等视角分析了消解个体道德能力的因素。接下来进一步从理念层面继续分析了个体道

5、德能力被消解的因素,主要涉及了多样性文化与思潮、相对主义、科学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经济主义、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道德冷漠、以及处在社会变迁中的家庭结构和家庭状况对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论文第五章尝试性地提出了从理念到实践等七个方面提升个体道德能力的路径:通过夯实意识形态的认同基础,从源头增强道德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以核心价值体系作引导,通过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通过优化个体道德认识模式提升个体道德能力、注重用叙事伦理来整饬生命经纬的教育提升个体道德能力、通过“理解”的教育,孕育个体道德能力、在道德活动与道德实践中提升个体道德能力、通过整合的道德教育

6、提升个体道德能力。论文的结语部分揭示了道德能力是人的本质能力的观点,并得出了几个基本结论:第一,个体道德能力的生成与发展过程,是个体道德认识图式不断解构与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体道德能力系统不断的整合与优化的过程;第二,个体道德能力状况是许多因素制约或影响的结果;第三,个体道德能力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道德已然成为个体精神结构的一部分,在个体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能力发挥作用的手段与方式不断丰富;个体道德习惯养成,道德感的增强。 【关键词】:道德道德能力道德教育消解反消解【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D648【目录】:摘要

7、6-8Abstract8-16 导论 16-46 一、研究的源起 16-20二、研究综述 20-32 三、研究方法 32-33 四、研究意义 33-43 五、创新与不足 43-46 第一章个体道德能力探析 46-64 第一节个体道德能力内涵 46-52 一、能力的界定 46-49 二、个体道德能力内涵 49-52 第二节个体道德能力特点 52-57 一、综合性 52-53 二、内在性 53-54 三、制约性 54-55 四、发展性 55-56 五、主体性 56-57 第三节个体道德能力内容 57-64 一、个体道德认识能力 57-58 二、个体道德判断能力58-60 三、个体道德推理能力 60

8、-61 四、个体道德行为能力 61-62 五、个体道德直觉能力 62 六、个体道德创造能力 62-64 第二章我国个体道德能力的现状解读 64-85 第一节”时空压缩”过程中的价值观演变与个体道德能力 64-71 一、 ”时空压缩”的内涵与特点 64-66 二、 ”时空压缩”进程中价值观的演变 66-67 三、 ”时空压缩”中的文化多样性与个体道德能力 67-71 第二节个体道德能力的两极共存状况 71-75 一、对”道德滑坡”与”道德爬坡”的认识 71-72 二、形成”道德滑坡”与”道德爬坡”认识的原因解读 72-75 第三节个体道德能力个案分析 75-85一、调查分析 75-82 二、结论

9、启示 82-85 第三章个体道德能力消解的诸因素分析(上)85-139 第一节现有制度的缺陷与个体道德能力 85-98 一、制度的理念与个体道德能力 87-88 二、制度的形成与个体道德能力 88-92 三、制度的运作与个体道德能力 92-96 四、制度运作的主体与个体道德能力 96-98 第二节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98-119 一、德育政策的不足与个体道德能力 99-102 二、校园文化的缺陷与个体道德能力 102-108 三、教育理念的反思 108-113(一)教育的异化规训 108-109(二)应试教育的道德透视 109-111(三)主知主义的教育 111-112(四)权威主义的教

10、育 112-113 四、教育实践中的道德透视 113-119(一)灌输的教育 113-114(二)无人的道德教育 114-115(三)与社会、生活脱离的教育 115-117(四)缺乏理解的教育 117-119 第三节大众传媒与个体道德能力 119-139 一、大众传媒特点 119-121 二、大众传媒对个体道德能力的影响 121-128 三、网络对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 128-139 第四章个体道德能力消解的诸因素分析(下)139-206第一节社会思潮对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 139-187 一、伦理相对主义对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 139-144 二、科学主义对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 144-153 三、

11、功利主义对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 153-166 四、消费主义对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 166-169 五、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对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 169-187 第二节社会变迁中的家庭对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 187-197 一、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 187 二、单亲家庭儿童的道德问题 187-189 三、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 189-197 第三节社会道德氛围对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 197-206 一、道德冷漠对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 197-202 二、德福不一致对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 202-206第五章反消解个体道德能力提升路径分析 206-262 第一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个体道德能力提升 206-213

12、 一、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度的因素 208-210 二、提升道德个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210-213 第二节增强道德个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 213-224 一、推进理论研究 214-218 二、形成共同理想 218-219 三、培育和融合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219-221 四、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21-224 第三节叙事伦理与个体道德能力提升 224-231 一、叙事伦理的意蕴 224-226 二、叙事伦理与个体道德能力的提升 226-231 第四节”理解”的教育增强个体道德能力 231-237 一、道德教育中的“理解”231 二、 “理解”与个体道德能

13、力的提升231-237 第五节在道德实践中提升个体道德能力 237-247 一、道德实践的道德内涵与特征 238-246 二、道德实践与个体道德能力提升246-247 第六节教育整合提升个体道德能力 247-262 一、教育整合何以必要 248-251 二、教育整合何以可能 251-262(一)法律与道德教育的整合 251-253(二)科学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253-255(三)理性与情感教育的整合 255-257(四)教育资源的整合 257-262 结语:构建道德自我262-264 附录:(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264-265 参考文献 265-276 后记276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