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运动的过程探讨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206347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维新运动的过程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维新运动的过程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维新运动的过程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维新运动的过程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维新运动的过程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维新运动的过程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维新运动的过程探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维新运动的过程探讨维新运动的过程探讨1. 维新变法的大体过程-兴起、发展、高潮和结局。2. 对各过程所发生的具体内容及其影响进行分析。3. 结合各个过程的对维新运动整个事件进行评价。前言:19 世纪 90 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 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 的民族觉醒,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前列的,是一群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 求的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 级维新派采取了一系列的维新主张,使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

2、一 场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运动就此展开。第一部分 运动的大体过程维新变法运动(1)维新派采取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等方式继续宣传维新思 想 (2)严复翻译天演论 ,以西学理论鼓吹变法,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警示洪钟天演论(发展)短暂的“百日维新”(高潮、结局)时间:1895 年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 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结果:没有达到目的 意义:维新变法拉开了序幕时间:1898 年 6-9 月 开始标志:1898 年 6 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主要内容结果:在以慈溪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打击下,变法以失败告终,谭嗣

3、同等 人被捕牺牲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兴起)经济:发展农工商业 军事:训练心事陆海军 政治:裁撤冗官,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民权: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第二部分 各过程具体内容(一)开始:“公车上书” 1.时间:1895 年 2.内容: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主张 2.意义:标志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4.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帝二十一年(1895 年) ,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 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 的马关条约

4、。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 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公车上书提出了四项解决办法:一、下诏鼓天下之 气;二、迁都定天下之本;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四、变法成天下之治。康有 为指出前三项还只是权益应敌之策,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虽然, 公车上书最后失败,但是维新思想从此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 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公车上书”标 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 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二)发展: 1.变法宣传: 创办报纸:1895 年康有为在北

5、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 , 后改名中外纪闻 。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 ,当时时务报 发行最为广泛。 组织学会:1895 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 创办学堂: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 影响: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施政纲领:1898 年,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 3.组织机构:保国会。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影响: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4.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1858-1927) 广东南海人,在香港和上海游历的经历使他认识到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进步性,决心向西方寻找救国的真理,多次上书清帝, 要求变法图强。189

6、0 年,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当时引 起了思想界的强烈震动,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另外,他还和另外的一些 维新志士在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大力宣传 维新思想,制造变法舆论,训练变法人才。 梁启超 :(1873-1929) ,是康有为的学生和得力助手。担任时务报的 主笔,写了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指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 之公理” 。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他的政论在爱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大加强了维新变法的 声势。 严复:(1854-1921)曾在英国学习海军,除了撰写维新变法的政论外,更

7、 大的贡献是把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介绍到中国,康有为在他的政论中,吸收了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进化论史观。 谭嗣同:(1863-1898)湖南人,主要著作仁学 ,在这部书中,虽然认为中 国的威望危亡“唯变法可以救之” ,但就其思想深层而言,带有民主革命的色彩。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1895 年 8 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 中外纪闻 ,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1896 年 8 月,为了宣传变法而制造舆 论中心, 时务报在上海创刊。1897 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 ,成为 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1898 年 2 月,谭嗣同、 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 。

8、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 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到 1897 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 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 33 个,新式学堂 17 所,出版报刊 19 种。到 1898 年,学 会、学堂和报馆达 300 多个。1897 年 11 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全国人心激愤。 12 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形势迫在眉睫。1898 年 1 月 29 日,康有为上 应诏统筹全局折 ,4 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 新作了直接准备。 (三)高潮:百日维新(措施) 1.开始标志: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目的:变法图强,

9、救亡图存。 3.内容:从 6 月 11 日到 9 月 21 日,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提议下,光绪帝 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诏书。 变法具体措施:内容颁布的新法改革旧制作用局限性政治方 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 撤冗员;澄清 吏治有利于知识分 子参与政权, 精简机构、提 高效率没有涉及论战 中君主立宪等 政治主张经济方 面中央设立矿务铁路局、 农工商总局,奖励农 工商业的发展;兴办 商会、农会等民间团 体;改革财政、编制 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 家供养的特权, 令其自谋生计有利于资本主 义发展,有利 于增加财政收 入没有触动封建 土地所有制文化方 面普遍社论里中小学堂, 京师设立大学堂;

10、设 立译书局,翻译外国 书籍;准许创立报馆、 学会;奖励科学著作 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八股有利于西方资 产阶级文化和 科学的传播; 在社会上起了 思想启蒙的作 用;有利于培 养维新人才规模数量和政 府投入严重不 足军事方 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添置兵轮,扩建海军。裁汰旧军有利于加强军 队战斗力,抵 御外来侵略加强对人民的 统治1897 年 11 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借后来被称为 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全国人心激愤,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到政治实践。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1898 年 1 月康有 再次上书光绪帝,4 月,同梁启超在

11、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在维新人士和帝党 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 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 103 天, 史称“百日维新” 。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 令。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 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 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 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

12、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四) 结果 :失败 1898 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新政 内容除设立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废除。 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力量对比悬殊。 2.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3.脱离群众,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依靠有名无实的光绪皇帝。 5.对极少数帝党官僚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6.国际环境:19 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侵略中国。 光绪皇帝虽然在 1887 年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一路仍然是掌握 在慈禧太后的手

13、里。面对列强瓜分的危险,光绪于 1898 年(戊戌年)向慈禧要 求实际的权力,让他进行朝政的改革。1898 年 6 月 8 日,徐致靖上书请明定 国是疏 (康有为代拟)请求光绪帝正式改变旧法,实施新政。上书后第三天 6 月 11 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 ,表明变更体制的决心,百日维新开始。之后 光绪召见康有为,调任他为章京行走,作为变法的智囊。其后又用谭嗣同、杨 锐、林旭、刘光第等人,协助维新。1898 年 9 月 21 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 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 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 , “戊戌政变”成功。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 下令捕

14、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 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9 月 28 日,在北京菜市将谭嗣同、杨锐、刘光 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 疆。所有新政措施,除 7 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 从 6 月 11 日至 9 月 21 日,进行了 103 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第三部分 整体评价三、戊戌变法的影响及经验教训(一)影响:维新运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 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 族意识。 1.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维新思想的传播,起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2)各种社团及新式学堂的创办,促进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3)新式书局、报刊、杂志等近代传媒的创办使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 (4)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 2.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3.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二)经验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 长而又坎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