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改革的几点思考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199718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堂改革的几点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课堂改革的几点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课堂改革的几点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课堂改革的几点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课堂改革的几点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改革的几点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堂改革的几点思考(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改实验,要求课堂上师生间合作互动,气氛热烈。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争着上台,教师欣然下台”的场面。感受是:实验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学生是比以前活跃了,会说多了。看起来这似乎是符合当前的新课改精神的。可是,是不是课堂上越“热闹”就越“活”呢? 我觉得未必如此。如果课堂上只是表面热闹,学生对知识并未掌握,思维并未得到锻炼,能力并未得到增强,这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 。 就语文学科而言,我认为要推崇一种“静中求活”的课型。即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但由于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的思维却总是处于活跃状态,并且这种思维在适时的交流碰撞中常常能走向深入。这是因为:静堂,可

2、凝神醒脑。比如刚开始上课,在课间玩得起劲的学生,心还未定下来。教师可以走上讲台,用亲切的目光环视学生,静等片刻。学生兴奋的神经会在这种“静堂”中得到“静”化。此时开始讲课,并且用精彩的开场白导入,学生自然就进入了佳境。静思,使感受深刻。有些抽象性很强的句子或文章,即使教师深入浅出地反复讲解,学生也未必就马上“转过弯”来。先让学生反复品味思考,教师再适时点拨和组织讨论,却能使其豁然开朗,理解得更为深刻。静悟,可得三味。有些文章,语言优美,内涵深刻,富有哲理。这时教师不必将问题加给学生,而是让其静静地反复品读,做“无问题之读” ,在静读中置身其境。学生会逐步领悟其中的思想和意境,对文中妙理一旦悟透

3、,便恰如醍醐灌顶,妙不可言。静悟,亦读书一境界耳!在静中求“活” ,从而达到返朴归真的境界。这样的课堂,你能说不活么?新课程不需要老师讲了吗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种课改观摩活动此起彼伏,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接二连三。稍作注意的话,你就会发现,目前的语文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 ,能“不讲”则“不讲 ” ,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 ,甚至“不讲” 。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 ;滥用多媒体课件,名曰“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活的热热闹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作文章

4、,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 “讲”就是“满堂灌” “填鸭式”?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它们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新课程并不排斥老师讲。问题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 ”这个目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并不是一概地反对老师讲,而是主张“精要地讲” ,有利于培养学习主动性、创 造性的讲。 从以前教师的繁琐分析到现在教师谈“讲”色变,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从教

5、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 ,正确把握“讲”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加上精当的评点,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加上启发引导,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读感悟,老师加上精妙的点拨,学生便能感悟得更深。我们不能当讲的不讲,该挖掘体会的不去挖掘体会,这样的教学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学生也得不到发展。课堂上的“兵教兵”运用得当,固然有效,但教师大多还是能见学生所未见,思学生所未思。教师要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职能,恰当而精要的“讲”还是少不了的。 二、这样的合作学习有用吗 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

6、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 ,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 ,学困生“袖手旁观” ;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 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原理,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它能使

7、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 ,达到共同提高。但如果运用不当,合作学习的这些作用就无法发挥。因此,领会合作学习的精髓,正确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应当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以学生发展为本,应是一切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由此,课堂教学应追求真实,不能出现所谓为“展示新理念”的包装课。一次次操练,只求获得演出的精彩,殊不知这“虚假的繁荣”将给孩子的心灵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我们的教学还应该更简洁,不应强行将各种所谓的教育功能塞进一堂课,应尽可能地创设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课堂学习情境,多让孩子去讨论、去辨析。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出现儿童自己的声音,千万不能将问

8、题的答案在课前就暗示或直接告知学生,以追求“成功”而赢得听课者的满意。作为教师,我们应通过真实的课堂学习环境,给孩子以求真的教育;我们应让孩子们通过对未知的探求,真实地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真正属于孩子的自主探索,纵使没能取得“演出”的成功,但其价值比虚假的精彩要好得多。只要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嘴说自己的话,这样的课堂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北师大一位资深教授说了两句话:一是“不要把新课标当作圣经,我们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 ”二是“不要在改革中把好的东西丢失了。 ”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浪接一浪,而语文教学这块敏感的区域从来就没有平静过。信息网络技术将

9、语文教学推上一个崭新的发展平台;语文新教材的面世,给老气横秋的语文界送来一股清新的风。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每一位语文教师丝毫不敢大意,不敢懈怠。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语文教师怎么做?这个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我们的面前,等待着我们的回答。断想之一:将读书和写作进行到底荀子有云:“学不可以已。 ”对于教师来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尤其是现代社会,一场方兴未艾的“学习的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密。谁不学习,谁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一位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型教师,是一个有着良好读书习惯和写作习惯的人,因此,必须将学习进行到底,将读书和写作进

10、行到底。1、 读书是一种境界一个不读书的语文教师是可悲的,而一个只读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语文教师同样是可悲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语文教师应该博览群书,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那样广泛涉猎,摄取营养。不仅要读课本,读教参,还要读大量的文学作品,读诗经 楚辞 ,读唐诗宋词,读八大家的散文,读莎士比亚,读列夫托尔斯泰,读鲁迅,读余秋雨不仅要读专业书,还要读历史、哲学、美学、自然科学语文教师应该成为“杂家” 。只有知识背景丰厚,文化底蕴深厚,上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而不至于捉襟见肘。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上网也不能代替读书。语文教师要有书卷气,因为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上出语文味,才能吸引学生。书籍是全人

11、类的营养品,是人类思想栖居的家园,它永远散发着恒久的香气。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博览群书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当不住的魅力,让学生永远围绕着他。2、 写作是一种底气我中学时代有一位语文教师,喜欢写下水作文。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的写作兴趣就是被那位老师点燃的。记得当他为我们朗读自己作品的时候,我们全班同学是全神贯注的,我们惊叹于老师的文学才华,我们发现写作原来是一件如此妙不可言的事情,于是我们也有了创造的冲动,有了写作的欲望。今天,当我像当年那位老师一样向我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的时候,我觉得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语文教师除了写下水作文以外,还要坚持写教学心

12、得,写教学论文。业余时间,我们也可以写写诗歌、散文、杂文、小说等等。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练练笔,以保持对语言的敏感,也可以体会一下写作的艰辛,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可以轻车熟路,有的放矢。写作还可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有写作经验的教师肯定能更准确地把握课文作者思路,对文脉、语言的感悟肯定比没有写作经验的老师强一些,对语句的理解与赏析也肯定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对主题和情感的解读也会更加准确与深入。写作是一种底气,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当然,语文教师不是作家和诗人,但语文教师也可以成为作家和诗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的角色将是多重的:他既是一个人气很旺的语文老师,还可以是一位诗人,一个导演,一个

13、节目主持人,一个心灵的倾听者新课标下,让我们将读书和写作进行到底!断想之二:张扬个性旗帜,营造诗意课堂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共性,强调一个“标准答案” 。语文教师唯教参是尊,不敢越雷池一步。结果一百个教师上的语文课大体是一个样子,一百个学生得到的都是一个答案。丰富的教学个性不见了,活泼的学生特点没有了,语文课僵化死板,了无生气。这样的现状应该彻底改变了。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应该张扬起个性的旗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语文教师对同一篇课文就应该有一千种演绎的方法。语文教学再也不能搞千人一腔了。教师的个性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教学风格。一个高素质的语文教师不会被教参牵着鼻子走

14、。他对社会、对人生应该有着深刻的体验,他对每一篇课文应该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应该是一位高明的导演,在他的指挥下,每一堂语文课都“有戏” ,有时会“高潮迭起” ;他应该是一位应变能力极强的节目主持人,用他那精美的语言让每一堂课“生动”起来,精彩起来。每个人的风格都可以不一样。你可以是豪放派,高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你也可以是婉约派,低吟“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你可以大笑,也可以痛哭,可以“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总而言之,你应该是一位个性鲜明的语文教师。你可以借鉴别人,但不可照搬别人;你可以取“他山之石”以“攻玉” ,但不可以简单地“克隆”现成的模式。教师的个性源于教师广博的知识、

15、丰富的见闻、绚烂的才情和敏捷的思维,而这些正是新世纪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追求一份诗意。语文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与全情投入,让学生充分享受语文课的魅力与美感,真正体会到“学习着是美丽的” ;而教师自己也没有必要充当苦行僧的角色,要把工作当成一种创造,一种享受,要真正体会到“工作着也是美丽的” 。新课标下,让我们诗意地教语文。诗意地处理教材,诗意地和学生相处,师生互动,共同营造出诗意课堂。段想之三:更新教学手段,崇尚教学创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必须

16、高举创造之斧,与时俱进,崇尚教学创新。首先要突破程式化的教学模式,重视教学设计的独创性。多年来,程式化教学困扰者语文教学,并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部分语文教师对教学艺术的追求,使他们的教学个性迷失。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必须突破程式化教学的束缚,让语文课堂经常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比如,如何巧妙切入,如何激发讨论,如何组织表演,如何拓展延伸,如何在阅读中提高写作其次要注意教法的创新。古人云:“教无定法,教亦多术。”可以边读边讲,可以边读边议,可以是提问式,可以是创设情景式,可以借助音乐、影视,可以拍话剧、小品总之,教法可以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新教材的出台为语文教师进行创新提供了契机。体例变了,新面孔多了,文学性强了,阅读面宽了。传统的教法面对新教材已经显得无能为力。新教材呼唤新教法。语文教师应该在抓紧时间“充电”的同时,大胆尝试,勇于探索,要做教学改革的弄潮儿,不然将会有被淹没、被淘汰的危险。教学创新离不开教学手段的更新。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电脑网络在 21 世纪的语文教学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必须善假于物,充分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