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的福特式路线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198515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传福的福特式路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王传福的福特式路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王传福的福特式路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王传福的福特式路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王传福的福特式路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传福的福特式路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传福的福特式路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传福的福特式路线王传福的福特式路线胡润 2009 年中国百富榜状元王传福,正带领他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比亚迪) ,向着“福特式”路线迈进。同时,王传福的诸多做法,也与上世纪初美国汽车业巨擘亨利-福特(Henry Ford,18631947)似曾相识。王传福,安徽巢湖无为人,44 岁,充电电池大王,比亚迪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自从 2008 年 9 月 27 日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BRK.A、BRK.B,NYSE)购买比亚迪 9.9%股份,王传福便成为中国异军突起的新人物。环球财经记者发现,与亨利-福特时代的掌故相比,王传福和他的比亚迪,个中呈现出许多惊人的巧合,当然,还有不同。比亚迪道路

2、亨利-福特,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机器时代的开创者。英格兰作家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在其 1932 年出版勇敢的新世界一书中,将“现代”定义为“福特之后的时代” 。据法新社 1903 年 7 月 23 日报道,于当年成立的福特公司,在当天卖出他的第一辆轿车,并提出“T 型车”概念,截至 1927 年,福特以卖出 1500 万辆 T 型车而名载史册,而他的管理方式,则成为那个“摩登时代”不可撕去的一页。如果说 T 型车的畅销,在于福特致力于通过引入流水线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汽车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将汽车当成一个大众消费品来对待,那么,导致当年福特成功的

3、因素,在比亚迪身上皆可以看到。据新世纪周刊报道,比亚迪的成长,与成本控制、员工激励和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密不可分。为了节省成本,比亚迪一改目前通行的“外包组装”模具生产方式,F6 的 1800 多套模具全由自己生产,不仅将外包时间从原本的 12 年缩短至 8 个月,成本也从 1.5 亿2 亿元减少到 7000 万8000 万,而比亚迪在上海的松江实验室,设备只有一两台进口,其余全部根据进口设备仿制。除此之外,甚至比亚迪的灯箱广告,也由自己生产来控制成本。自制模具的生产方式,也被延展到了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 “按照王传福自己的说法,除了轮胎、玻璃等少数标准件,比亚迪几乎所有配套产品,如发动机、减

4、震器、座椅、车灯、雨刮器等,都可以部分或者全部由自己生产。 ”在员工激励上,比亚迪针对普通员工总裁奖 30 万元,其事业部总经理薪酬则高达上千万元,与此对应的,这是比亚迪自从生产电池时代就积累起来的严厉考核机制,其 18 个事业部独立核算,硬性考核。也正是基于对成本的有效控制,2009 年比亚迪汽车全年销量达44.84 万辆,同比增长 162.40%.其中 F3 销量 29.10 万辆,相比与F3 酷似的丰田花冠 10 万元售价,F3 只有 6 万元。曾经的福特1908 年,亨利-福特第一辆 T 型车下线,售价 850 美元,福特说,他将为最大多数人生产轿车。其后的 19 年,福特一直都在生产

5、惟一的一种车T 型车,他也一直在降价销售。T 型车的畅销,同样是从成本控制、员工激励和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开始。福特第一次在汽车工业中引入了装配线,每个工人只做一件事情,T 型车的生产线,也根据此被分解成了 84 个步骤。当然,这种黑色的老式福特车,没有今天汽车中通常所配备的刮水器、油量计、速度仪等部件。在比亚迪,王传福并没有引入上海大众、北京现代等自动化程度较高,成本也较高的生产线,相反,比亚迪对总装程序进行了详细拆分,一条 F6 总装生产线有 220 个工人,每个工位由夹具固定车身,进而完成人工装配。为了降低成本,福特也第一次将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整合推到了顶峰。福特先是将工厂从占地 63 英亩的

6、海兰公园迁至更大的胭脂河厂区,在那里,福特购买了 1 条铁路,16 座煤矿,约 70 万英亩的森林,并建立起木器厂,以及货运船队等等,以实现他的自给自足式一体化生产。美国记者斯图尔特。克雷纳形容当时福特胭脂河厂区时说,胭脂河工厂就像一头饥饿的怪兽,一面吞进大量的原材料,一天之后就生产出福特轿车。与比亚迪严格的员工激励制度一样,福特 1914 年便实行了日工资 5 美元,8 小时工作制,一举解决了福特公司人员流动 380%难题;福特也准备了当时看起来很慷慨的奖金,鼓励员工创新,对应的亦是严厉的惩罚机制。甚至,在出身上,他们也有一致之处。相比于王传福出身安徽无为的穷乡僻壤,福特也出自美国密歇根州的

7、偏远农庄;求学之后的王传福,走了一条工程师道路,福特从学徒工做起,乃至西屋电气公司和爱迪生照明公司,同样是工程师,同样喜欢自己琢磨研发。改良与挑战事实上,早在 1914 年,福特公司便已用 13000 人的员工制造出了 26.77 万辆 T 型车;2009 年,比亚迪对应的数据则分别为 14 万人和 44.84 万辆。相比于曾经的福特,比亚迪并没有在效率上发挥到极致,或许也因此,截至 2009 年底,比亚迪投入自动化改造的资金,便达到了 50 亿元。即便如此,王传福要走得更远一些。福特厌恶工会,为了排斥工会以提高生产效率,福特还成立了一个社会部,用来专门侦察工人的行为,凡是支持工会的人,都将被

8、他解雇,而在王传福这里,他则用了“家文化” 。除了拥有汽车工厂,王传福还为工人们建造了亚迪村、亚迪宿舍和亚迪学校等等,他也和普通员工一样,穿着普通制服按时打卡上班,并且有时会比员工晚走。此外,王传福对其高管团队的股权许诺,也在公司上市后兑现,同样也让公司员工和管理团队流动率极低。相比于福特一直延伸到原材料的垂直整合,比亚迪的整合显得更为谨慎,其整合范围,仍多局限在汽车零部件领域,而在整车制造上,则配置了一套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就这些方面而言,王传福的做法更接近于福特后时代松下电器(PC,NYSE)的松下幸之助(18941989)和通用汽车公司的阿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Sloan,1875 1966) 。受到福特启发的松下幸之助,认为成功的产品必须要比对手产品质量高 30%,成本低 30%;他同时意识到,企业应当承担道德和伦理责任。几乎与福特同时代的斯隆,则将通用汽车组织化,设立了8 个事业部来提高效率。福特 T 型车的神话,在 1922 年达到了巅峰。后来因为过度垂直整合和粗放管理,它的成本优势不再,在 1926 年后长达 60 年时间里,福特公司的收入一直落后于通用汽车。而引入了斯隆科学管理思路的通用汽车,也最终未逃脱出组织过于庞大,反而丧失成本优势,最终 2009 年申请破产保护的命运。那么,对于今天已经大举扩张至新能源领域的比亚迪,又将对此问题做出何解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