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197557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点(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点本解读从三个方面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点进行简要的解读。一、从三个一、从三个维维度把握度把握“全面深化改全面深化改”这这一主一主题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题是是“全面深化改全面深化改”, ,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 6 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尽管前 6 次会议也都与改有关,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改。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党的建设制度改等等。之所以确定之所以确定这样这样的主的主题题,一方面是,一方面是为为了与了与“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总总体体布局相适布局相适应应,另一方面也是,另一方面也

2、是实实践需要,当前改践需要,当前改进进入攻入攻坚坚期、深水区,只有期、深水区,只有坚坚持全面改,才能持全面改,才能继续继续深化改深化改。决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决定又不仅仅是一份蓝图。它详细合理地布局了全面深化改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 决定明确了一系列的战略任务,更注重在落实方面下工夫,确保改的可操作性。第一,全面第一,全面认识认识“全面深化改全面深化改”首先要求我首先要求我们们从从现实现实的需要上

3、的需要上认识认识到我国改已到我国改已经进经进入新的入新的历历史史时时期。期。经过 35 年的改开放,中国经济已然成为“世界引擎”。但是,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在降低,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在经济方面迫切需要增强发展后劲;在政治方面迫切需要推动体制创新;在社会管理方面迫切需要化解突出矛盾;在文化发展方面迫切需要激发创新活力;在生态环境方面迫切需要健全法律保障这一切对全面深化改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同时,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也更加复杂,新技术命不断兴起,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后起国家追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优势“两面夹击”的压力。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全面深化改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

4、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第二,全面第二,全面认识认识“全面深化改全面深化改”需要我需要我们们从从战战略的高度上略的高度上认识认识到改的系到改的系统统性、整体性、性、整体性、协协同性。同性。改就是体制变、结构变动、利益调整的过程,有时难免“伤筋动骨”。尤其是当前我国改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矛盾更多、困难更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过去 35 年的改实践中,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改经验。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从全球视野、全国大局的角度对改的各种要素进行统

5、筹考虑,必须更加注重改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系统而又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领域的改。第三,全面第三,全面认识认识“全面深化改全面深化改”需要我需要我们们从从发发展的路径上展的路径上认认清全面深化改的清全面深化改的时间时间表和路表和路线图线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深化改,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此, 决定从 15 个领域部署了 60 项具体的改任务,这就是对我国改的整体思路、基本方向、关键领域、重点任务、先后顺序的进一步明确。全面深

6、化改不是一哄而上,而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通过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由重点领域改的“一子落”,激发改棋局的“全盘活”。同同时时,我,我们还们还要看到要看到,距离十八大提出的“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一战略目标满打满算还有七年多, 决定提出的改任务和阶段目标不能够无限期拉长。所以决定明确提出, “到 2020 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二、从六个二、从六个“进进一步一步”和六个和六个“紧紧围绕紧紧围绕”把脉改新方向把脉

7、改新方向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的关键,在六个“进一步”: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2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全会还提出六个“紧紧围绕”:一是一是经济经济体制改体制改,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政二是政治体制改治体制改,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三是文化体制改三是文化体制改,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是社会体制改四是社会体制改,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是生五是生态态文明体制改,文明体制改,

8、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六是党的建六是党的建设设制度改制度改,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这六个“紧紧围绕”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的改指明了方向。实际上,这六个“紧紧围绕”和强调以经济体制改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的牵引作用,就是全面深化改的总体思路,也是全面深化改的路线图。确定这样的总体思路和路线图,一方面明确了全面深化改的主要内容,突出体现了改的全面性;另一方面明确了改的重点和主轴,使全面深化改的顶层设计、优先顺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一目了然,有利于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相促进。三、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提法新亮

9、点三、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提法新亮点(一)(一)“推推进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现代化代化”,要求的是制度的,要求的是制度的现现代化。代化。这这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次一次设设立的宏大目立的宏大目标标。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二)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

10、(二)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领导领导小小组组,负责改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三)(三)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四)加(四)加强顶层设计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和摸着石头过头过河相河相结结合合。全会指出,坚持正确处理改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合力。全会强调,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

11、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五)全会特(五)全会特别强调别强调了了“市市场场在在资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此前的表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两字之差,区分出来的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六)深化(六)深化财财税体制改税体制改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

12、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七)全会提出了(七)全会提出了“建建设设法治政府和服法治政府和服务务型政府型政府”的方向的方向。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八)(八)创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九)划定生(九)划定生态态保保护红线护红线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