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清廷自强新政难挽危局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195377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清廷自强新政难挽危局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1.2.清廷自强新政难挽危局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1.2.清廷自强新政难挽危局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1.2.清廷自强新政难挽危局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1.2.清廷自强新政难挽危局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清廷自强新政难挽危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清廷自强新政难挽危局(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鸦片战争之后清廷的自强和新政的努力清廷的自强和新政的努力晚晴从立宪到共和历程晚晴从立宪到共和历程【大清王朝何以亡?】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里一场规模不大的军队哗变引起天翻地 覆的巨变,不仅一个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王朝走进了历史,而且顺带将延续两千多年的帝 制一并终结。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研究,我们对晚清的历史已有许多不一样的看法,我们 不再认为晚清十几年二十年就是一味腐败一味卖国,晚清政府其实在政治变革上已经做得 不少了,君主立宪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即将成功,何以到了最后关头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呢,一个还算具有活力的大清帝国何以在一夜之间顷刻瓦解呢?清廷的觉醒,我们一直都很努力进行改革由于中

2、国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中国没有在第一时间追踪西方工业革命,实现社会转型, 待到 1840 年被英国打败而走上近代化道路,无论如何都具有一种被动的感觉不太舒服的别 扭。由于洋务新政的主旨是富国强兵,中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几乎超越了一个时代,跨越 先前比较原始的冷兵器时代,构建了一支比较现代的新型军队,尤其是北洋海军,公认为 亚洲第一世界第六,足见“中体西用”在推动发展上也不能说毫无功效。问题在于,洋务新政三十年的发展是畸形的,经不起考验,1894 年那场局部战争不 仅使三十年举国之力创办的北洋海军毁于一旦,而且在精神层面摧毁了中国知识阶层先前 的自信或者说自负。甲午战后,中国的知识阶层和政治精英知耻

3、而后勇,转身向东,向先 前的敌人学习,启动了一场必将改变中国面貌的维新运动。所谓维新,其实就是期望像日 本明治维新那样进行一些政治体制方面的变革,不再固守先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 化本位主义思想。这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觉醒,也是清廷统治者实事求是的深刻反省。维新运动虽说也是一路磕磕绊绊,但中国既然踏上了政治变革这条路,只要坚持下去 步步为营,经过若干年发展,一定会像日本一样在远东构建一个新型的现代国家。然而, 中国的问题太复杂了,既有传统与现代的纠葛,又有种族之间的貌合神离,再加上其他种 种具体的外在的内部的复杂因素,中国在 1898 年秋天发生了政治大逆转。第二年,又是另 立大阿哥,引爆政

4、治高层的派系冲突,保守的政治势力为了私利,竟然煽动民粹主义,鼓 动义和拳弟兄用血肉之躯去挑战列强的真枪实弹,终于引发列强军事干预,最后 1901 年以 辛丑条约而收场。辛丑条约确实包含有巨额战争赔款,但这个条约最重要的共识是要保全中国的主 权完整,我们过去说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就是这个意思。只是列强在保 全中国主权完整的同时,还要求清廷必须按照近代国家的标准进行政治革新,要引导国民 的世界意识,不得煽动利用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情绪。清廷在 1901 年开始的所谓新政,其实 就是庚子国变之后的大彻大悟,也是国际环境变化的产物。回过了头来分析 恭亲王死后,洋务运动时代戛然而止恭亲王死后,

5、洋务运动时代戛然而止1895 年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人知耻而后勇,很快达成共识,进入一个 维新时代。经过三年发奋努力,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中央到地方,都进行了一系列有 力度的改革。只是 1897 年底突然而至的胶州湾危机打断了中国政治进程,巨大的民族危机促使更多年轻一代读书人觉醒,他们迫切要求清政府加快改革进程,加大改革力度。尤其 是要求清廷在政治方面能够尽管进行一些有力度的改革。清廷既定政策并非那么容易改变,假如不是主持大清王朝日常政务的恭亲王奕?突然 病逝,中国政治应该在原有轨道上前行,因为恭亲王太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所以在生 命的最后几个月中,他一次又一次地阻止了康有为等人策

6、动的一项又一项活动,比如以政 府的名义派遣康有为出国游历,相继假如弭兵会;比如以各种各样的名目推荐康有为,要 求光绪帝或其他政治高层予以接见,予以重用;比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告诫光绪帝和慈 禧太后,要刻意提防政治小人,不要听信广东举人大概就是那个康有为的什么变法等。然而,自然规律是无法抗拒的。恭亲王于 1898 年 5 月 29 日夜幕降临时撒手人寰。长 达三十余年的洋务时代至此结束,中国终于从器物的近代化向政治体制现代化迈进,激进 的政治体制变革终于因恭亲王的逝世而突然加速。恭亲王之死在朝野各界激起极大反响,人们普遍相信政随人亡的王朝政治规律,相信大 清王朝必将随着恭亲王的病逝而结束一个旧时

7、代,开启一个新时代。为了主宰或把握新时 代的主导权,各派政治力量展开了激烈角逐。 帝师翁同龢在年轻官员特别是他那些年轻门生如张謇、康有为等人催促下,企图利用 与皇上的师徒关系,施加影响,催动政治变革,只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被免除一切 职务,开缺回籍。慈禧太后在园子里颐养天年了,恭亲王不在了,翁同龢被赶回老家了,少年天子终于可 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就在翁同龢开缺第二天(6 月 16 日) ,光绪帝召见康有为。这一 次再也没有什么人敢于劝阻了。君臣二人就怎样变法进行了讨论,康有为的谈话似乎并不 令人满意,至少在光绪帝看来并没有提供什么新东西,只是在重复过去几个月已经通过不 同渠道报上来的内容

8、。紧接着,光绪帝又用好多天时间耐心听取政治新锐梁启超、张元济、 严复等人的改革意见,并鼓励朝廷内外大小官员就政治改革、经济发展等方面充分建言。先前争吵好多年的改革真正推动起来并不难,年轻的光绪帝抓住机会大刀阔斧干就干 了。后世中国之所以一再有人以为光绪帝是一个不错的英明君主,除了他的视野、见识, 主要是认同他的魄力与胆识,假如不是 1898 年秋天历史无端转弯,光绪帝推动的这场改革 一定会给中国带来巨大变化。戊戌变法之历史罪人康有为戊戌变法之历史罪人康有为戊戌的红叶戊戌的红叶大清公司激进变革者的百日狂赌大清公司激进变革者的百日狂赌这是一篇以公司管理来论述历史的优美文章这是一篇以公司管理来论述历

9、史的优美文章【发生于 1898 年的戊戌变法,是由康有为这个激进变革者发起、由大清帝国公司法人 代表光绪皇帝主持进行的一次公司维新变革运动。在变法之前,由于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 战争的失败,帝国公司董事长慈禧太后和高管们,是有改革愿望的,多位高管还协助康有 为组织了强学会并提供了相当的支持。按说,改革是比较容易进行的,可令人遗憾的是, 这次变革仅仅维持了一百零三天就失败了。从此以后十数年,无人敢再言变法,帝国公司 崛起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 谁之过?在教科书里,失败的原因往往被归结为保守派的顽固抵制、慈禧太后的专权、袁世凯 的告密等。事实上,变法策划者、主导者康有为的缺陷是清晰可见的:他成长于书斋

10、,对 帝国公司运作几不知情,想当然地认为说服了光绪皇帝,再“杀几个高管(一品大员)” ,就 可以变法成功,变法推进得过猛过快,稍遇阻力,就失去了耐心,把董事长慈禧太后当作了改革的障碍,以致做上了赌徒,捎带着还把光绪与袁世凯都当作了赌注。 而光绪,作为帝国公司法人代表,在没有获得多数高管认同的情况下,贸然求变,将 公司组织变革作为长期以来所受压抑的总爆发,把几乎所有的高管都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在康有为想要囚杀董事长慈禧太后的当口,不是及时地加以阻止,而是默许甚至纵容,想 要以一己之力和整个董事会叫板,焉有不败之理?康有为与高管们的短暂蜜月期1895 年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

11、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联系 81 个广东举人上街,向大清公司信访办督察院递交了请愿书,提出“拒和” 、 “迁都” 、 “变法”等一系列富国养民之主张。这就是“公车上书” 。这次上书,虽然公司高层没接, 但由于美国驻京公使田贝向康有为索去了这份 1.8 万字的请愿书,之后不胫而走,刻遍天 下,影响很大,连光绪皇帝都看到了。 此时,由于受马关条约的刺激和公车上书的影响,帝国公司的高管聂士成、孙家 鼐、张謇、张之洞、陈宝箴、翁同龢甚至李鸿章都受到了感染,他们也知道,不改不行了; 甚至张之洞的儿子张权、曾国藩的孙子曾广钧、翁同龢的侄孙翁斌孙、陈宝箴的儿子陈三 立(陈寅恪之父)、沈葆桢的儿子沈瑜庆、左宗棠的

12、儿子左孝同、湖北巡抚谭继洵的儿子谭 嗣同等高管子弟也都倾心改革。 问题是,咋改呢?别说普通民众,就是上述高管及管二代,也仅仅处于春江水冷鸭先 知的状态。体制的限制和路径依赖的锁定,导致他们也顶多是推动一下康有为的活动。1895 年 11 月,在高管们的支持下,康有为的北京强学会开张。高管与管二代们为强 学会提供了很大方便:光绪帝师、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翁同龢从户部划出个小预算,给它 固定经费并给它拨出了一部印书机;工部尚书孙家鼐为它找房屋作会址;直隶总督大学士 王文韶、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各捐五千两银子;淮军中的聂士成和毅军中的 宋庆等军界精英,亦各捐数千银子;因签订马关条约而声誉受损

13、、被贬到总理衙门行 走的李鸿章也拿出了两千两银子,没想到康有为缺少统战意识,认为李鸿章名声太臭,拒 绝了这笔款子和这个老成的公司高管,这不能不说是一处败笔。有了这些高管们的支持,北京强学会发展得很好,后来连清议派领袖李鸿藻、英国传 教士李提摩太也加入了。而康有为眼见形势大好,又南下游说此时已改任两江总督的张之 洞,成立了上海强学会。 如果就这样发展下去,在高管认可的情形下稳步推进,或许能慢慢走出一条公司改良 之路。问题是,康有为是个公司治理经验严重缺失、根本不熟悉帝国公司运作的激进变革 者,认为只有急剧而快速的变革才能使公司组织起死回生,并且认为必须和“现实”彻底 决裂。上海强学会成立后,他所

14、办的强学报 ,居然不用清朝纪年而改用孔子纪年,按皇 家法律,这就是谋逆造反,引得张之洞大怒。就在这当口,张之洞听说北京强学会遭弹劾 已被慈禧太后关了,于是马上下令解散上海强学会。就这样,好不容易才聚集了点人气的 两地强学会全部烟消云散了。 之后,康有为组织的其它学会再也没了强学会当初的脉气。团结尽可能多的朋友,缩 小可能存在的敌人,这才是变革主导者的真经,也是统战的宗旨,可惜康有为在狂人的路 上奔得太猛,还没走向正轨,就老想出轨。获得光绪支持:压抑反抗总爆发一向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标杆的康有为,并未认清日本公司组织变革成功的实质。日本 维新之父伊藤博文曾在辞官赋闲、前来中国旅游之时接受光绪以及帝国

15、公司高管的接见。 问答中,伊藤博文说:“维新开国,确非一夕之间可以成功者。国事既定,方针既明的情 况下,初期顽固守旧者,与维新者,大约是对半分。渐次执行,利益渐明有关国家利 益得失之举,尤应慎重周详,切忌轻躁之行为。变法须细细考虑,而非猝然急救,否则, 乱阶将起。 ”看得出来,对于公司组织变革,伊藤博文认为得分个轻重缓急,详加规划,顺 序以进。 此时,康有为不能容忍这帮高管的慢腾腾和谨小慎微,他要加紧忽悠光绪皇帝了。公 车上书后,康有为又多次上书光绪,并说出了别人不敢说的话:“职恐自尔之后,皇上与 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提出“能变则

16、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提醒光绪祖宗之地都守不住了,还 要守什么祖宗之法?这对一直在强势董事长笼照下、郁郁不得志、总想摆脱控制、证明自 己、组建一支完全属于自己班子的光绪就似一剂强心针。光绪接见了康有为,表示不做 “亡国之君” ,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曾在中国任职时间前后达三十多年、直接参与过多项外交活动的美国人马士对光绪的 评价是:“智力尚未成熟,知识也很浅陋” 。对于光绪的不成熟,难道没人看得出来吗?非 也。作为帝国公司总经理的恭亲王奕訢早看出来了,可惜上苍已经不给他时间了,他唯一 能做的是给光绪留遗言:“闻广东举人康有为等主张变法,请皇上慎思,不可轻信小人也” 。 但此时的光绪已经头脑发热,光绪压抑了多年的反抗意识已如火山一样爆发了。他要带领 帝国公司通过“变法”走向富强,并藉此给自己立威。奕訢的话听不进去了,他上了康有 为给他准备好的战车,要潇洒走一回了。 奕訢死后不足半月,6 月 11 日,康有为主导的公司改制就正式上演了。疯狂的公司变革百日狂赌按照教科书的说法,变法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