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综合复习(地理部分)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192201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科综合复习(地理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科综合复习(地理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科综合复习(地理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科综合复习(地理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文科综合复习(地理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科综合复习(地理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科综合复习(地理部分)(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科综合文科综合( (地理部分地理部分) )文科综合(地理部分)高三地理重在把握好的大方向,并在此前提下精讲精练,讲练结合。根据高考地理命题的宗旨及近几年考生在考试中出现的主要 2,要再结合高中新教材使用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 2007 年高考地理学科的建议,供教学与参考。一、认真学习考试大纲 ,准确把握高考地理的方向考试大纲是高考地理命题的依据,当然也应该是高考地理的依据。使教师全方位感受高考,进入一种“高考”的状态是学习考试大纲的基本目标,也是高效的必要前提。 考试大纲的学习内容主要有:1.考试的性质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

2、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2.考试的内容(1)考试目标与要求: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强调对文科各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考试既反映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表现注重学生思考、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试题表现出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中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能力有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2)考试的范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与单科考试的测试目标具有一定的一致性,都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不同的是单科考试主要是指对某一学科基本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

3、的测试,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试题可以分别或同时对地理、历史和政治三个学科基本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的测试,但试题的呈现形式以学科内知识综合为主,学科间综合所占比例较小,对于学科间综合的题目来说,一般是回答一道题需要同时运用政治、地理、历史 23 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地理学科的考试范围,从知识板块分为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四大部分。在制定总体计划时就应对考试大纲中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比较,把新增加或删除的内容和每个考点的能力要求整理出来,确保在宏观上做到对考试内容了如指掌,中能够有的放矢。具体时再分析每一个考点在近两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及命题的出发点,特别对近两年新

4、增的考点及其变化的能力要求要进行重点剖析,最好能根据相关资料自编检测题。(3)命题指导思想:高考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方式:闭卷、笔试。(2)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试卷满分为 300 分。(3)题型分数比例:选择题约 50%,非选择题约 50%。(4)内容比例:三科的内容比例与中学阶段课程计划规定的三个学科的总课时数比例大体相当。(5)试题难易比例:难题约 20%,中等难度题约 50%,容易题约30%。(6)组卷: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单纯的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

5、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题型中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4.题型示例首先是认真做题型示例中的地理高考题,体验地理高考题中的情景设置、设问技巧,领会命题的宗旨、命题的思路等;其次是要琢磨非选择题中答案的表述,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二、构建地理学科知识网络,高质量地掌握地理“双基”高考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只有高质量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做到举一反三,才可能谈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高质量地掌握双基就是考生要自己体会、理解基础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并应

6、用他们解决具体问题。构建完整的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将所学地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可以帮助学生高质量掌握双基,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重要渠道。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清晰的学科知识网络,有利于联想记忆,也利于深层次的拓展知识,是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基础,更利于应用时准确、快速地提取信息。根据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地理学科的知识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四大部分。不同的知识板块应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即: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和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世界地理

7、部分宏观控制,中国地理部分微观深入) 、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为了提高地理的效率,更好地把握好高三地理的方向,在逐一这四大知识板块时,还应注意以下三点:(1)合理安排的顺序:区域地理具有基础性、常识性和综合性,所以区域地理也往往成为综合能力测试中地理试题命题的切入点,高考地理的也应该从区域地理出发,最后再回到区域。即:高三地理首先应区域地理,重点突出区域地理的基础性和常识性,如地理基本空间概念的建立;中国和世界上重要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分布等;其次系统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第三,再区域地理,即用系统地理中学过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分析、解释区域地理中的现象和分布规律等,是一

8、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也是高三地理的归缩。(2)正确处理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关系:在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时,应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不能脱离区域地理而系统地理,因为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内才能得以分析和解决,丢开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空中楼阁” ;也不能脱离系统地理,纯粹区域地理,否则区域地理的就太肤浅,效率低,也不能达到高考的要求。(3)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而较高的能力有利于知识的学习。知识是可以听懂的,但能力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反复的训练才可能提高。为此,高三地理首先是基础知识的

9、,并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即: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重视掌握知识的过程、思路和方法,并能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等。同时,高三地理必须重视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不能指望考前突击。1.自然地理和地图自然地理包括宇宙中的地理、大气、海洋、陆地和地图五个部分,这些内容是地理学科内综合的重点和难点,高考试题中较难试题主要是涉及这部分的内容。自然地理的重点是一些基本原理、规律的,其的基本要求有:首先要理解这些原理、规律的基本含义及其成因,其次是利用这些原理、规律分析、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等。自然地理的应以教师的讲解、演示为主,学生质疑、教师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来进

10、行。下面就以“热力环流”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热力环流的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1)教师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2)师生一起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见图 3) ,并理解相关的地理概念,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强调或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几个方面是: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当 B 地受热时,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形成高压;当 A、C 两地冷却时,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 B 地流向 A、C 两地。在近地面,B 地空气上升

11、后向外流出,形成低压;A、C 两地因有空气流入,形成高压。于是,近地面的空气又从 A、C 两地流回 B 地,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可见,热力环流首先是因为受热不均而引起的垂直运动,其次是因为同一水平面有气压差而引起的水平运动。正确理解图中“高”与“低”的含义:无论在上空还是在近地面,图中“高” 、 “低”比较的前提条件都是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的比较,即:在同一海拔高度上,高空 B 地的气压高于 A、C 两地的气压,近地面 A、C 两地的气压高于 B 地的气压。将热力环流中的大气运动与天气现象联系起来,即:热力环流中的水平运动,与天气中的风有关,垂直运动与云雨有关。正确理解因受热不均而引起的等压面的凸

12、向变化:根据等值线的凸向变化规律(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在上空的同一海拔高度上,B 地的气压高于 A、C 两地的气压,等压面应向气压低的一侧(高空)突出;A、C 两地的气压低于 B 地,等压面应向气压高的一侧(近地面)突出。近地面等压面的凸向变化情况以此类推。(3)根据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绘制相关的热力环流图,并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正确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如绘制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并进一步分析热力环流对城市工业(有空气污染的工业)布局的影响,或解释“城市雨岛”的成因;绘制山谷风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分析山谷或盆地地区多夜雨的原因等。(4)根据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进一步

13、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气旋、反气旋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学习,学生一方面掌握了有关热力环流的基本知识,又利于突破“三圈环流”这一大气运动的难点,同时又运用这些基本知识解释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与高考方向吻合。2.人文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内容包括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文化景观、旅游活动与环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共八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十分密切,这部分内容在地理高考试题中也多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出现,具有明显的时

14、代性和多样性特征。二是教材中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案例式的编写体例。根据知识类型的不同,可以将人文地理的内容分为布局或分布原理、地域类型、可持续发展三大部分,下面就这三部分内容所包括的主要方面及相应的方法介绍如下:(1)布局或分布原理: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中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或布局,如:农业的分布、工业的布局、城市的布局、交通运输线和点的布局、人口的分布、旅游景点的分布等内容。的主要方法是运用地理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人地协调观点等)分析影响这些主要地理事物分布或布局的一般因素和主导因素,并对这些布局或分布进行评价与反思,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人文地理现象。其相应的思路为:第一是分析教材中或自

15、己收集的典型案例,总结出影响这些重要地理事物分布或布局的区位因素。如: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 、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第二是运用这些区位因素,再分析、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地理问题或地理现象,并对这些地理问题或地理现象进行评价、反思。如分析我国新疆长绒棉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可见,注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是提高这部分内容效率的关键。(2)地域类型:地域类型包括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区(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 ,聚落中的城市群和城市带、交通运输中的交通枢纽、人口中的人口稀少区和稠密区等。其相应的思路主要是:一是根据教材中典型地

16、域类型的分析,总结出该地域类型的主要特征,如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征是: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等。第二是根据这些地域类型的概念或主要特征,判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相关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等。(3)可持续发展: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农业活动、工业活动,还是交通运输活动、旅游活动等,都涉及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协调这些关系,使这些活动能够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的,首先要理解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如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其次要结合身边的一些环境问题,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分析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说明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工业、农业、交通、城市、人口、旅游等)才是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