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初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187753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初探(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初探 广州市第六中学 简豪光 【内容提要】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已有一年,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实践证明,“重过程、强调方法”是学生获得地理能力的提高、熟练掌握地理方法的关键。本文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取、在教学方法上的体现及如何评价等方面展开阐述,探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方法与手段。【关键词】过程与方法 案例教学 评价 知识与技能从 2004 学年起,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等四省区首先推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与过去历次的课程改革相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力度要大得多,这对于地理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挑战。在

2、本次课程改革中,把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了细化,从教学的角度看,最为广大地理教师关注的是:在课程改革中,首次把“过程与方法”单独列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领域来进行阐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是对过去教学大纲的重大改革。从其包涵的三方面内容,可以给教师们一个明确的信息: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必须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信息以及开展实验、操作、观察、观测、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尤其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贵在参与,注重过程、强调方法

3、”是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如何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是每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一、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看“过程与方法”要在教学活动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就必须要明确每一条课标中对“过程与方法”的要求。一般来说,课程标准行为目标陈述具有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标准”的结构基本由四个部分组成:前置限定、行为动词、主题内容、后置限定,以课标“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为例,可以作以下的分解:其中,前置限定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包括方法的限定和程度的限定,即上述中的“行为条件”;主题内容是学生行

4、为的对象。后置限定是行为动词对于主题内容做到什么程度的进一步限定,如过程、特点、规律等。通过以上对课标的分解,我们不难看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是通过“行为条件”的陈述来体现。由此可见,所谓的“过程与方法”,其实质是对学生达到某一学习结果所采用方法与手段进行限定(从教学的角度看,是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的限定);同时,它也是对学生学习水平评价的重要依据。如示例中的课标“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就规定了学生掌握“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这一所采用的方法与过程是“运用示意图”,而不是其它的方法与途径;而在对学生进行考查时,也是围绕不同类型的示意图来

5、进行。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行为条件”正确的分析与理解,是教学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前提,也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时候,一般可分三步进行:首先明确课程标准中对达成某一课标所规定的方法与手段;其次,结合所使用的教材,弄清教材中对该“行为条件”的具体呈现内容及方式;最后,结合学生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二、地理教学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主要途径通过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分析和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具体的课程标准数量较多,但其中对“过程与方法”的表述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运用地理图表,说明地理原理和规律;2通过“运用实例、典型案例

6、、举例”,来分析地理原理和规律。这两方面的表述,也就指出了教师教学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运用地理图表进行教学和案例教学。(一)运用地理图表,开展课堂教学地图是地理学科重要的语言和工具,培养学生从地图中提取信息,提高其读图、析图和画图能力是地理教学中一直所要求的。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多项课标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类型地理图表,以获得课标中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要达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对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图表(可以是教材提供的,也可以由教师自己提供)有深刻的理解,明确其所包含的相关地理原理与规律;其次,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设计

7、好相关的问题,理清层次,使学生的学习始终是处于有序的状态;最后,还应当注意帮助学生把在读图、析图过程中所涉及的原理和规律系统化。例如,关于“水循环”这一内容,课标作以下的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对水圈组成进行讲述后,就可以向学生出示某一河流流域的示意图,并围绕该图,通过以下步骤展开教学:1让学生指出图中包括了哪些水体;2用箭头表示各种水体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各种水体与河水之间的关系;3把所标注的箭头进行整理,探讨其所组成的循环关系;4在图中补充可能遗漏的循环关系;5对上述学习过程进行小结,并利用以下的简图进行归纳:6提供另一形式的水循

8、环示意图,巩固对水循环过程的学习;7探讨在水循环各环节的作用下,可能对各圈层带来的影响。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停留在对水循环各环节进行机械记忆的层面上,而是始终围绕着图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探讨,而且具备了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即学生对水循环的掌握,不再局限在教材所提供的示意图,而是能够在不同的图式中提取关于水循环的知识。(二)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必修的不同版本教材中(尤其是关于人文地理的内容),引入了大量的案例来说明相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因此,对案例的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案例教学也成为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的几

9、方面:1案例的选取与重整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在不同版本教材中,都围绕着课标的要求所提供了相关的案例。但由于不同地区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必局限于某一版本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可以大胆运用其它版本教材的案例组织教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自行组织学生更熟悉的案例来进行教学。但无论是采用怎样的案例,其前提条件是该案例能够达成课标的要求。另外,从目前不同版本教材对案例的呈现方式来看,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多采用陈述的方式,把案例详细、完整地进行呈现。这样的呈现方式其优点是利于学生和老师对该案例内容的熟悉,但也正是由于案例过于详细,使学生不再具有探讨的空间,最终导致学生出现“记忆案例”的情况,这与

10、案例教学的初衷相距甚远。所以,教师有必要对教材中提供的案例进行重新整合,使学生能围绕其开展有意义的质疑、分析及合作探究活动。尤其是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初期,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案例进行重整后,配以相应的、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展开讨论与探究。2对案例所包涵的基本地理原理、规律的提取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案例是对某一事件的陈述,通过案例进行教学,其本质不在于对案例的具体细节的把握,而是要求从案例所提供的具体事实中提取有普遍性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并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分析、解决新问题。由于受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影响,学生中普遍存在对教材死记硬背的情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能够把握住案例教学

11、这一基本要求,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单纯记忆案例”的情况,也就难以达到课标的要求。这种情况在必修三的学习中尤其容易出现,因为不同版本的必修三教材,多数的章节就是由若干的案例组成,对基本原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较少进行详细地叙述和归纳。例如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材详细叙述了东北农业发展的有关情况。如果教师仅是对此作讲解,而没有对分析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方法(以因地制宜的思想,在分析地区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农业生产)进行提取与归纳,那么学生的学习成果就只是在于重现、复述东北地区的情况,而当面对新地区的时候,就不懂得如何来进行分析,也就

12、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相距甚远。3实施案例教学的具体形式应有阶段性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情况,在具体形式上应该有所不同。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初期,由于学生对案例学习缺乏认识,一般可由教师提供相关的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提取材料信息分析回答问题的能力;而随着学生对案例教学的熟悉,教师逐渐可以只提供案例材料,而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其中所需要探讨的问题,然后展开探讨,以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某一章节结束后,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案例,并开展探究活动,形成探究的成果。这样循序渐进的实施案例教学,可

13、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获取有用的地理知识和能力的目标。(三)地理实验自然地理教学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运用地理图表进行教学和案例教学是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所要求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其中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地理实验就是应该引起教师重视的方法和手段。自然地理的内容由于涉及的事物多具有空间范围大或时间跨度大的特点,一般难以为人们所直接观察,因此对其基本原理与规律的教学,教师多是通过讲解或利用多媒体演示来进行,学生对此往往缺乏感性认识和主动的探究。在新课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下,教师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尝试通过开展地理实验来

14、进行教学。地理实验是指利用现实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一定的仪器或工具设备,通过学生独立作业或实地操作,引起要观察认识的现象或使其变化,获得对地理事物亲身感受来掌握地理知识的一种方法。例如在学习“冰川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别用加有沙子和石块冰块,以不同的力量在肥皂上进行摩擦,并对肥皂的变化进行观察、记录。这样的地理实验,可以使学生对冰川作用有了感性的认识,并理解其作用的原理与过程,这是单纯由教师进行讲解所难以达到的结果;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设计新的实验,探究其它外力对地表形态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当然,由于地理实验所花费的时

15、间较多,因此教师必须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来进行设计,三、在学生学习评价中进行“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学生学习评价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过程与方法”目标不仅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而且在学生学习评价中也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不能仅局限于对教材内容的重现,还应注意对学生获得的地理能力、地理方法进行考查。例如,在“地壳物质循环”和“水循环”的学习中,课标都要求通过“运用示意图”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教师可以据此设计以下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考查:读自然环境某物质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完成 12 题。1若该图是水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椭圆表示海洋,则箭头可能表示A地表径流 B地下径

16、流 C大气降水 D蒸发2若该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椭圆代表沉积岩,则表示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 C外力作用 D地壳运动该题给出的示意图与教材的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果学生的学习只是通过机械记忆来完成,那么该题学生就很难作出正确的回答。因为该题的解答,必须是建立学生对教材提供的示意图进行认真阅读和思考后,能真正理解不同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这也就是课标所要求达成学习结果所要求的基本方法与过程。由此可见,“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是可以进行评价的。由于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占了相当的比重,因此如何评价学生案例学习的情况成为教师所面对的难题。根据课标的要求,对案例教学的考查不能停留在案例的本身,重点应落在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对其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和迁移运用。通过实践,本人认为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案例,并采取模拟真实情景的方法展开考查,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例如,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这一案例后,设计了以下的情景对学生进行考查:李军是广州某中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