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弱势群体的城市适应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187461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弱势群体的城市适应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社会弱势群体的城市适应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社会弱势群体的城市适应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社会弱势群体的城市适应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弱势群体的城市适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弱势群体的城市适应(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弱势群体的城市适应社会弱势群体的城市适应以济南市后龙小区的小商贩为例济南大学管理学院 胡聪聪 邮编:250022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低下, 话语权不足。这群人,我们通常称之为弱势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也叫社会 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他们有的失去劳动能力,靠政府救济过活;有的虽有劳动能力, 但因缺乏技能和机会,长期无法就业;有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苦苦跟温饱做斗争,有的 则是经济社会改革转型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像农民工、下岗职工等群体。它是一个用来分 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

2、合理的概念。在社会学、 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等领域中,它是一个核心概念。 社会学关于社会问题的研究、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的发展和普及大 大推动了弱势群体概念成为社会科学主流话语之一。2002 年 3 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 人大 5 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 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10 年 3 月 14 日,十一届全国人 大三次会议闭幕会后,温家宝总理接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时说:“我们的经 济工作和社会发展都要更多地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因为他们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占大 多数。 ” 我国经济飞速发

3、展,社会剧烈转型期到来,使社会结构变迁导致的社会分化逐渐加剧。 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深化和现代化进程推进的巨大成本和代价。并且 愈加复杂和棘手,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风险正在层出不穷,诸多社会冲突、矛盾以及各种突 发事件也与日俱增例如:小商贩和城管的矛盾问题;青年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问题; 国家建设与拆迁问题;应届毕业生的工作难问题等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类问题 已成为我国较为明显的社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对此,社会各界 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并且已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 本文将以小商贩为切入点,对这一部分弱势群体进行了解

4、和研究。旨在探讨其对城市 化的适应性以及对其生活状态进行初步了解进而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旨在降低并减 小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公平,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果实。以更 好地“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能使每个人也有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机遇。 ”(2010 年国 务院总理温家宝)一、我国弱势群体总体现状: 在整体上具有以下 6 个重要特征: (1)其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相对于是由明显的生理原因造成的“生理性弱势 群体” ) 。从我国弱势群体的整体情况看,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即是由于 社会原因导致其陷于弱势地位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生活水平低等。 因此,当重从社会支持的角度考

5、虑该问题; (2)现有弱势群体中的很多人是在原体制下做出贡献的人。尤其是一些早年退休 者和国有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职工,社会应当考虑对其实施补偿; (3)目前弱势群体是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况下出现的,很多人有较强的相对剥夺 感。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很不均衡,且又逐渐拉大的趋势。我国已经由改革 开放前的平均主义盛行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社会,基于经 济分化的社会分化也越来越大,一些人的相对社会地位下降了,引发了比较 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4)我国加入了 WTO,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目前的全球化进程有可

6、能对国内 弱势群体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并且有可能使弱势群体的规模继续扩大。在 全球化进程中,那些接近资本、接近权力或者受过良好教育的强势群体有可 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而普通的劳动者不仅获利机会少,而且可能降低福利, 成为全球化成本的承担者。在我们关注国内弱势群体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 到全球化这一背景; (5)目前我们对于弱势群体的支持还很有限,难以具体有效地改变其弱势地位。 前文已述,党和政府一直重视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但是,由于我国毕 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不高,且地区发展差异大,发展经济 的压力还很大,导致实际工作中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支持还不是很有力, 相关制度建设滞后,保

7、障措施跟不上。(6) 弱势群体:不怕苦就怕没机会。“贫困只是弱势群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表现,发展能力差、发展机会少是他们弱势的普遍性原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龙龙。二、我国弱势群体的具体构成: 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 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当然,这里 只是简单地列举,各个群体之间实际上存在交叉。我们认为,有必要确定优先支持的 若干原则: (1)对于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 (2)对于不能享受任何社会保障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 (3)对于失去劳动能力以及虽有劳动能力,但因缺乏就业机会而

8、长期无法就业 或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明显弱势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 (4)对于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应当给予优先支持。明确了优 先支持对象,才能有效地开展社会支持工作。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也 只能逐步地创造消灭弱势群体的条件。我们只能一步一步来。三、弱势群体的需求:(1)从简单的需求分类来看: 有衣食需求、住房需求、教育需求、医疗需求、就业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社 会参与需求等; (2)从需求的性质看: 有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之分。四、在分析我国总体弱势群体的整体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数据分析济南市 后龙小区的小商贩的状况。 (1)研究对象:济南市后龙小

9、区数千名小商贩 (2)研究方式: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的研究方式,我们采用配额抽样的方 法,选取相应比例的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小商贩通过调查问卷、深入访谈、定点观察以调查问卷、深入访谈、定点观察以及持续跟踪一个月并反馈及持续跟踪一个月并反馈的方式进行研究。五、具体数据和表格(暂未完成) 六、由调查数据和研究分析得到的结果:七、保护和支持弱势群体的步骤:(1)优先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特别是其基本的衣、食、住需求; (2)在此需求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应当注意保障其就业需求、医疗需求; (3)最后逐步保障其他需求,促进弱势群体的全面发展,最终改变其弱势地位。八、怎么保护和支持弱势群体: (1)全社会

10、都应当关心弱势群体。关心弱势群体不只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 会的责任,更是社会强势群体的责任。 (2)社会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社会政策,为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制度性支持。目 前我们保障弱势群体的工作做得还不够,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不能有效覆盖全体社会 成员,公民的很多社会权利还没有得到普遍有效的保障,支撑社会政策的社会基础(比如 社区及其他民间组织)还很薄弱,一些弱势群体还缺乏制度性的社会支持。因此,弱势群 体支持的制度化急需加快、加强和落实。 (3)使弱势群体走向自立、自尊、自强。必要的社会支持固然十分重要,但是, 最终摆脱弱势地位还是要靠弱者自身的努力,外部支持的重要作用在于增强弱者改变其弱

11、势地位的能力。俗语云, “惟自助者天助之”,完全依赖外部支持,是无法彻底改变一个人、 一个群体的弱势地位的。(4)应当尊重和保障弱势群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特别是要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保障弱势群体的参与权利,尤其是保障其参与与其有关的各项决策的权利,使其能够表达和维护自身的权益。如果弱势群体被排斥在社会进程之外,不能参与相关决策的进程,他们的声音就无法表达,更谈不上有效维护其权益。 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保障弱势群体对于有关立法的参与权,而且要 增强弱势群体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为此,我们不仅要加大法律宣传的力度, 使更多的弱势群体增进对于法律的了解,而且还要加强法律援

12、助工作,确保弱者也能使用 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利。九、结语: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适应性研究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通过对小商贩在当前情境与制度下生存逻辑的精细分析探讨了社会弱势群 体在互构型风险社会中的适应性行为。首先在研究开始的阶段,我们以以往的 政策性研究为参照,从本研究需要的角度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了简单的界定, 并且在对扎根理论知识理解与应用的基础上,以研究概念为标准严格选定小商 贩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其次,进一步分析了国家与社会存在裂缝的情况下, 小商贩在情境与国家制度下是如何进行生存逻辑行为选择的,得出他们的生存 逻辑是一个相互联结的网。这一结论可以解释我国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过 程中,政府部门对社会弱势成员的扶持与帮助没有取得一定的效果,反而越帮 越忙等问题的原因。对于本研究而言,以小商贩这个群体为个案来透视当前整 个社会弱势群体社会适应性状况既存在一定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均衡化问题,国家政府部门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国家与社会 之间裂缝的管理和控制,如何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更好的适应社会,走出相应的 生存困境等。这种缺陷的存在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也是留待我 们下一步进行重点讨论的话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