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的困境与希冀6-14大众日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182832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遗”传承的困境与希冀6-14大众日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非遗”传承的困境与希冀6-14大众日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非遗”传承的困境与希冀6-14大众日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非遗”传承的困境与希冀6-14大众日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非遗”传承的困境与希冀6-14大众日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非遗”传承的困境与希冀6-14大众日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遗”传承的困境与希冀6-14大众日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因不挣钱遭遇传承危机,有的却觅得商机闯出一片市场“非遗非遗”传承的困境与希冀传承的困境与希冀2015-06-14 作者: 王兆锋 杨秀萍 来源: 大众日报6 月 13 日是我国第 10 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面临哪些问题?文化工作者和技艺传承人有哪些期盼?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生产生活,真正让文化遗产在民众中“活”下去、“活”起来?请看本报记者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 本报记者 王兆锋 杨秀萍本报通讯员 孟昭福 王忠友最后一个毛笔手艺人“不能让祖宗的技艺断在我手里”东昌毛笔是聊城一绝,“东昌作坊,书笔两行”,描述

2、了明清年间该地毛笔制作业的繁荣。2013 年,东昌毛笔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如今,在聊城能用 72 道工序制作东昌毛笔的,只有 63 岁的孙金龙了,他制作毛笔已有 47 年。去年国庆节,他在古城区开了一家门市,从道口铺街道张堤口村“转战”城里。6 月 13 日,在聊城古城区东昌毛笔专卖店里,记者呆了2一下午,一个顾客也没有。“有时候店里一天都进不来一个人,昨天一整天,我们一共卖了 33 块钱。”正在用择笔刀择笔的孙惠民苦笑着说,“不过还是比在农村好些,那时候我父亲赶集串乡卖毛笔,卖不几个钱,现在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二三百元。”孙惠民是孙金龙的二女儿,在青岛一家大型外贸服务公司干技术部经理,

3、月工资 5000 多元。因为制作东昌毛笔后继无人,她辞职回家,和姐姐孙惠霞一起跟父亲学制作毛笔。“趁他还能教,我和姐姐赶紧学,不能失传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东昌毛笔后继有人,现在聊城会制作毛笔的就我自己了,不能让老祖宗的技艺在我手里断了啊!不挣钱,外人不学,我就教给女儿,关节再疼也得教会她们。”黑瘦的孙金龙,不时站起来活动活动,因为制作毛笔双手需要长期在水盆中浸泡,孙金龙患了风湿骨痛的毛病。进城后,孙金龙一家感觉资金明显吃紧。第一年,在古城区开店铺有优惠,不收租金,但为了装修这个 40 平方米的店铺,孙金龙拿出攒了多年的几万元家底;为了省钱,他们在附近一个大杂院里租了两间平房,墙上裂开了缝,

4、冬天呼呼地进风,一月租金 300 元,每月的水电费要 100 多元。天热了,他们在一个小区租住一处楼房,月租也涨到了 1000 元,加上日常开销,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孙金龙渴盼资金扶持,听说评上省级非遗传承人有扶持3资金。可是作为聊城唯一会做毛笔的手艺人,他的省级传承人最终却没有批下来。“今年国庆节后店铺要开始收租金了,到时候会更难,可再怎么难也得坚持下去。”基层文化站长建民间博物馆收获诸多荣誉 运转难以为继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文化站站长郭丹龙,历经 30 余年寻访,先后挖掘整理出澄浆玉泥砚台制作技艺和东昌毛笔制作技艺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龙头凤尾花杆舞等数十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对当地

5、32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设卡建档,开办了民间艺术博物馆,免费开放。近 5 年来,郭丹龙先后组织开办了 14 次民俗文艺汇演,13 次书法作品展,3 次剪纸比赛,保护和弘扬了当地传统文化。6 月 11 日,在郭丹龙发起成立的民间艺术博物馆,记者看到展示的东昌雕刻葫芦、东昌棉锦、民俗用品等,琳琅满目。“博物馆目前已收集展品 500 余件,除展示外,还进行现场技艺展演及技艺传习,让更多人了解文化遗产。可是,博物馆运转难啊,从去年年底到现在,是最低谷的时候,我掉了 10 斤肉。”民间艺术博物馆于 2013 年 11 月份开馆,郭丹龙想通过市场化运作维持博物馆的运转,跟 3 位朋友一起投资 20 万元

6、。过了一年,没有挣到钱,3 位朋友把 15 万元撤走了。“只剩下我在这里硬撑着,为了让博物馆正常运转,春节后,4我又从家里拿了七八万元填进去,媳妇一个劲地埋怨没黑没白地弄这事,你还要家不?”郭丹龙说着,掉下泪来。全省优秀综合文化站、山东省首批乡村记忆工程说起近几年所收获的荣誉,郭丹龙如数家珍。可眼看交房租的日子就要到了,一年 5 万元的房租,加上工人工资、水电费等,让郭丹龙很犯愁。地方政府给了郭丹龙各方面的支持,但限于财力,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好不容易做起来的,再难我也要做下去,毕竟这是保护民间文化的一个平台。”郭丹龙无奈地说。葫芦雕刻搭上葫芦雕刻搭上“互联网互联网+”+”“非遗”闯市场

7、年入过亿元可喜的是,也有文化遗产尝试通过改良工艺,进行生产性保护,使古老工艺迎来新商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葫芦雕刻技艺便是其中之一。6 月 12 日下午 4 点,在“中国葫芦第一村”堂邑镇路庄村,眼看快到快递公司收件的时间了,葫芦加工户郝晓龙赶紧将 100 多个快件打包完毕。郝晓龙的淘宝店每天要接 100 多个订单。郝晓龙从 2009 年就开始走网络销售的路子,如今销量比开网店前提升了 30%多,每天纯收入达两三千元。在路庄村,像郝晓龙一样的葫芦淘宝卖家并不在少数。5随着网络的兴起,全村 730 多户村民,网店已达 240 多家,网络销售占到了路庄村葫芦销售的 6 成以上,全村 5 家

8、常驻快递公司每天发件量达上千个。路宗军是路庄村第一个买电脑的人。2001 年,他建立并注册“鲁西工艺葫芦基地”的网站。他的 QQ 好友有 341 个,全部是他的客户,他的生意 90%以上都是网上交易。去年路宗军的营业额有 70 万,今年能突破 100 万。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因为批发量大,如今,在路庄村,激光葫芦雕刻机日益替代了原来的手工制作,全村共有 230 多台激光葫芦雕刻机。一台雕刻机每天可以雕刻四五百个葫芦,图案简单的可以达到上千个。利民葫芦专业合作社秘书长路正峰介绍,加工工艺现在的品种多了,有雕刻、彩绘、镂空。人工干不出来,就上了雕刻机,走出线条来,人工再上色,能代替人工十几个人。业内人士认为,正是因为种葫芦效益高,才吸引农民广泛种植,农民享受到了非遗保护的成果,积极参与进来,从而使葫芦雕刻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家家种葫芦、户户搞加工,使葫芦种植、加工、销售形成产业,建成了 10 家葫芦加工企业,从业群众达 1000 多人,年加工葫芦 2500 万个,年收入过亿元,从而让文化遗产融入现实生活,既丰富了公共文化,又带动了旅游就业,促进了群众增收,成为非遗活态传承良性循环的一个样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