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承诺的时刻表为全球化带来挑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178181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入世承诺的时刻表为全球化带来挑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入世承诺的时刻表为全球化带来挑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入世承诺的时刻表为全球化带来挑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入世承诺的时刻表为全球化带来挑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入世承诺的时刻表为全球化带来挑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入世承诺的时刻表为全球化带来挑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入世承诺的时刻表为全球化带来挑战经过了 13 年漫长而艰苦的谈判,我国“入世”在即。中国“入世”谈判的承诺主要是两条, 一是遵守世贸组织规则,二是开放市场。这些承诺具体地规定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步骤和 路径,敲定了融入世界经济的时间表。由此形成的“倒逼”机制,将迫使中国相关的管理体 制和政策必须强制性地向国际惯例靠拢,从而从制度层次上加快了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 “入世”使中国走上了全球化的不归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承诺都有确切的时刻表,与中国 具体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的时间无关,就是说,时间表是刚性的。例如,根据中美谈判的结果,工业品平均关税税率将在 2005 年降到 9.44,其中汽车 2006

2、 年 7 月 1 日降到 25, 大多数信息技术产品由现行的平均关税税率 13降到 2003 年零关税,化工品现行平均关 税为 10.57,到 2008 年将降到 7。这正是“入世”所带来的紧迫感之所在,从这一角度讲,全球化对我国的挑战首先是通过“入世”具体体现的。2,跨国公司的作用尚不明朗,民族工业又起争论“入世”使跨国公司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工业问题成为热门话题。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全球序列的国际分工构架的形成,按照在这一分工构架中 的位置,各个国家被区分为:新产品、新技术研制国最重要的主机生产国生产和 加工装配国原材料、人力供给国市场销售国。世界性的产业重构和企业重组,就 是这样从

3、按地域和国家发展到了以全球为目标。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一个国家和民族由全 球化获利的多寡由其在这一分工构架中的地位决定。因此,弱势国家很难在高层次的产业 序列中同强势国家争高下,只能被迫在较低的层次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并可能要长时间地 忍受这种国际分工的安排(注:10)。中国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位置是什么?在这个分 工体系中,中国可能的最有利的角色定位又是什么?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根据中国的比较 优势,各个产业,各种产品,各个企业难以避免地要做出自己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世 界最大的 500 家跨国公司中已有 400 家在中国设立了企业。跨国公司带来了资金、现代管 理经验、管理观念和技术,对中国经济发

4、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样要正视跨国公司挤占市场,对本土企业的生存发展所造成的压力和冲击。到 1997 年,国内轿车制造业的 100、软饮料制造业的 99、胶片制造业的 99都有跨国公司的投资。方便食品和肥皂、 洗衣粉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87.7和 89。一些行业、企业在与“洋”企业竞争中失利的报道, 引致了“民族工业”这个老概念的复活。“民族工业(企业)”近几年在媒体出现的频率日趋增多,但它不是一个经济学的规范 概念,也不是市场经济通用的概念,从媒体登载的文章看似乎也没有一致认同的界定,一 般中外辞典和经济学书籍中,都难以找到这一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只有词条 “民族资本(national

5、bourgeoisie capital)”。其解释如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间投 资经营的资本主义经济。早期统称商办企业,与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官办、 官商合办企业相区别。稍后的文献中,它们又常被称为民族工业,以区别于买办性企业。 民族资本一词应用稍晚,大体是相对于国民党政府的官僚资本而言,而非相对于外国资本 而言;但民族资产阶级一词早见于重要文献,该阶级所代表的生产关系即是民族资本主义 经济。”同时还指出:“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原来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转化 为社会主义经济”(注:12)。显然,这是一个产于中国本土,且早已成为历史的概念。但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民

6、族工业(企业)”显然不是这个意义,其实质,一是指产业或 企业的“所有权”,即“国籍”问题;二是指非中国籍企业对中国长远发展和安全可能带来的 影响。在生产全球化时代,界定企业的“国籍”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93 年世界投资报 告指出:“只要是由民族国家组成世界,即使这个世界存在着全球化的跨国公司与一体化 的经济体制,无论对个人还是公司而言,国籍的概念就不会轻易消失。但国籍的作用却会 变得不那么重要,除了在公司组建与法人资格方面确定适用的法律规则这一正式角色外, 运用公司国籍作为公司划分依据的做法将会越来越少。”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这一概 念的内涵更模糊。到中国投资的外商中相当部分是港澳台同

7、胞,按理也应归为“民族工业”,但他们与大陆的“民族工业”又不一样,划作同类显然欠妥。目前,有学者建议划分“民族工业”的标准,应按股权比例、经营决策权、技术控制权和产品增值比例等四项加以界定(注:13),但实际操作起来仍有困难。在实际经济生活中, 各类产业、企业受跨国公司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对引入跨国公司的期望和要求差别很大, 各类产业和企业的世界竞争力以及它们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差别也很大,很难 用“民族工业”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跨国公司把技术 和创新活动引入东道国,对东道国企业提高生产率的贡献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道 国自身的技术能力,即它能否掌握引

8、进的技术并使之适应当地的条件(注:13)。3.“全球化”与“全国化”全球化的前提是国内和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内和区域内的规模 效益和分工效益,才能提高竞争力,也才能以最有利的态势与国际跨国公司竞争。世界银 行的一个报告在论述国际竞争与国内竞争关系时写道:“国内竞争促进了创新与技术传播, 尤其是在国内市场很大的情况下。”“最近对 6 个欧洲国家、日本、南朝鲜、新加坡和美国 成功的工业进行的一项研究报告发现,国内竞争是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Porter1990 年)。在日本,几乎所有跻身国际市场的主要出口部门都有许多国内竞争者。 ”“一些阻挠内部竞争的障碍用发放执

9、照来限制进入市场的规定,定价政策,有关破产 和劳工法的规定,加上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往往使企业不愿进行技术革新(注:11)。”在实践中,我国竞争不足和过度竞争都同时存在着,但主要问题是竞争不足。我国统一的 大市场还没有形成,行政分割仍然是资产重组、企业并购、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障碍。许 多产业和企业不要说“全国化”,有的连“地方化”、“部门化”都难以做到,要形成我国自己 的跨国企业还有许多路要走。因此,要加快改革和国内区域间的相互开放,要加快建设全 国统一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以形成“全国化”的环境和条件。4.更多的开放要有更有效的保护世界银行在它的发展报告中这样描述贸易保护情况:“在工业革命前

10、的若干个世纪,有 些国家就已懂得保护国内市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工业国的平均关税降低到 6%以下, 但是从 60 年代起,采用其他保护性措施,如配额、补贴、资源出口限制以及反补贴和反倾 销措施,已达到令人震惊的程度。”“在 1966-1986 年间,进口中受所有非关税措施影响的 份额,美国增加 20%以上,日本增加将近 40%,欧洲共同体增加 160%”。“在 19801985 年间,美国对农业的补贴增加了 80%,加拿大增加了 60%,日本增加了 21%,而澳大利亚、 加拿大、欧洲共同体和美国提出的反补贴和反倾销案件数目则增加 1 倍以上。”对此,世界 银行不无忧虑地指出:“工业国在过去

11、 30 年里增加使用这些措施的情况,为发展中国家采取报复性行动和以立法形式制定类似措施提供了令人不安的先例(注:11)。”这些话说明 了两点,一是开放和保护从来就是同时存在、并行不悖的;二是随着国家竞争力和世界经 济的变化,保护的手段和程度是变化的。最近,30 名美国参议员写信给美国电信管理部门, 反对德国电信公司收购斯普林特公司,理由是德国电信公司属国家控股公司,所以这一交 易“违反”美国法律,并“威胁”美国安全(新华社 7 月 3 日电)。看来,问题不在于是否有 保护,而在于怎样利用各种规则进行有效的保护,而中国却缺少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中国 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市场将进一步开放,但并不是国门

12、大开,不加设防。随着“入世”,改 变了的是“游戏”的规则和裁判。因此,随着传统保护手段效能的急剧降低,必须代之以其他符合规则的措施和手段,包括技术壁垒、环保壁垒等。当然,最有效的“保护”是帮助和 督促企业迅速提高国际竞争力,毕竟,今日世界仍然是强者纵横的天下。5.全球化与新经济“新经济”是与全球化紧密相连的一个现象。美国商业周刊曾载文称:“美国经济 已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新经济时代”,认为“新经济就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大市 场基础上的经济”。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的报告也指出:“在新世纪的黎明之时,美国经济 正在经历着一场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外在的明显标志植根于革命性的技术进步,包括 了高

13、性能的个人电脑,高速通讯与互联网。在过去 15 年来这些因素所形成的市场环境及其 他发展有着各种不同的名称,如“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与“风险社会”等。把 这些包捆在一起,常常被简称为“新经济”。美国商务部的报告认为:“自 1995 年以来,美 国的劳动生产率增幅平均达到 2.8%,比 1973 年到 1995 年间的 1.4%提高了 1 倍,其中一 半以上归功于信息产业。6 月 28 日日本产经新闻发表题为“世界认可新经济理论”的社 论,说:“国际社会承认了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提高生产率、提高增长力、实现低通胀的新 经济理论。”新经济的出现,给全球竞争带来新的内容,也给其他各国

14、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思 路和机遇。但是,新经济是建立在高度成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基础上,是在强大的实物经 济基础上发展,在信息技术获得普遍应用基础上运行,并在全球市场上进行竞争并获利的。 而这几点恰恰是我国缺欠,正在努力完成的任务即完成传统工业化的任务,加快基础 设施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改革以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无疑,这些任务无法超越,由此而产生的发展阶段上的差距正是中国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弱势的根本原因。 要缩短这一差距,不仅需要正确政策和战略,加快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提高创新能力。 还需要努力加快改革,缩短转轨的过渡期,创造更完善的制度和环境,以利于“新经济”在 中国的兴起。6.以全

15、球思维确定新的经营战略思想。全球化直接影响着世界格局和竞争态势,要利用好全球化的机遇,趋利避害,减少风 险,建立和保持国家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国家全球竞争战略和企业竞争 战略。这一战略所涉及的内容,至少应包括:对我国各产业竞争力现状的估价,优势、趋 势及风险分析,世界竞争态势分析,战略竞争和联合分析,各产业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定 位及目标,开放条件下企业和产品发展战略,国家重点产业及关键技术的发展,提高和保 持国际竞争力的政策体系等。近年来,我国已陆续提出了相关的措施,例如,争取“入世”, 积极参与全球化的政策,“走出去”战略等都是应对全球化的战略决策。全球化已经在为世 界资本创造

16、了更广阔的竞争环境,中国企业也要以全球思维确定新的经营战略思想。全球化和新经济对发展中国家一个普遍的冲击,就是传统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在经济 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技术和制度创新能力的作用急剧增大,导致发展中国家国际竞 争力减弱。对此,中国也不例外。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最近发布的 2000 年度 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国科技竞争力排名继 1999 年大幅下降 12 位后,在本年度报告中 的排名又下滑 3 位,列第 28 位。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也比 1999 年下降 2 位,列第 31 位。国际化程度由去年的第 20 位急降到第 35 位。这个结果既说明了世界竞争的剧烈程 度,也表明了令人担忧的现状。要改变这种状况,适应变化着的世界,必须适时调整相应 的宏观政策,例如外资政策。随着我国买方市场的出现和国内储蓄及外汇储备的增加,我国依靠外资弥补建设资金和外汇短缺“两缺口”的紧迫性已不突出,而通过外商引进先进技 术和管理,获得技术许可和转让,培育自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的迫切性随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