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0177839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4.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基础落实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1)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设厂、开店、办银行,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中。通商口岸(2)概况 衣:城市百姓穿“洋布”、“洋装”,辛亥革命后, 装受欢迎。食: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 ,人们吃西餐、面包,喝咖啡。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中山西餐馆2.近代风俗习惯的变迁(1)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 ”、“ ”,改革婚姻制度。(2)辛亥革命前后,“ ”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 等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

2、愚昧改为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简约文明3.农村的社会生活(1)农村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2)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重点讲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往往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首先,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早,也较为深入。其次,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而封建统治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再次,这些地区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 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2)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比较

3、拥挤,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 计划供应。劳动就业票证2.改革开放以来(1)吃:1987年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 ”。(2)穿:着装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颜色从为主变为五彩缤纷。(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人均居住面积大大提高。(4)风俗习惯: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注重 、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社会风尚逐步形成。菜篮子工程灰蓝色调安居工程环保特别提示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极大的改善;其次,党和政府以人为本,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政策,

4、制定了正确的社会发展纲要,特别是作出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第三,全国各族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建设祖国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不同时代都涌现出许多劳动模范。练习1 “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掩人耳目,却被商团窥出了破绽,将该巡士的油发大辫揪住,要带他剪去。经该巡士再三恳求,请宽假一天准予次日自行剪去,众始散去。”材料反映了( )A.复辟帝制逆流开始抬头B.官绅小吏对于剪辫持观望态度C.政府严格推行剪辫的措施D.下层劳动人民对剪辫非常支持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时期剪辫子的事情。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它和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没有关系,

5、故A排除;“请宽假一天”说明推行剪辫的措施不是很严格,故C排除;从岗警被人逼着剪辫子的情况看,下层人民对剪辫不是很支持,故排除D。材料中可以看出官绅小吏对于剪辫持观望态度,故选B。答案 B练习2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信用卡逐渐进入人们的 日常生活。如下图,其原因包括 ( ) 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体制的变革 信用 卡快捷方便 对外经济交流的需要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 强调“信用卡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社 会经济发展、经济体制变革的结果,是信用卡自 身特点影响的产物。绝不是专门应对“对外经济 交流”。C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铁路与公路1.

6、铁路交通(1)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的铁路。(2)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奠定。(3)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4)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 、兰新等铁路。(5)20世纪90年代,国家加快铁路建设,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位,世界第四位。胥各庄宝成一(6)机车制造方面也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2.公路交通(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 等大城市。(2)外国近代 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发展受到很大限制。(3)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起 制造厂,建立起比较稠密的公路网。上海筑路汽车(二)水

7、运与航空1.水上交通(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 。(2)19世纪70年代初, 的成立,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3)新中国成立后,由 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4)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 。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国家萎缩2.民用航空(1)1909年,旅美华侨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2)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 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3)新中国成立后,民航业发展有限。(4)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冯如天津难点突破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原因(1)外因:工业革命的发展,在交通领域出现许多新的科技成就;鸦片战争

8、后,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极大地影响着中国。(2)内因: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如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从而使中国交通方式发生质的变化。(三)通讯工具的变迁1.近代通讯工具的发展(1)电报 19世纪70年代, 电报公司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福建巡抚在 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2)电话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在 开办第一个电话局,但发展缓慢。丹麦台湾上海南京2.新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后

9、,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2)改革开放以来, 快速发展。3.影响(1)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2)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 和生活方式。电讯产业思想观念练习3 中国的火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的进程,这说明了(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 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 我国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西方对我国经济侵略加深A.B.C.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涉及到我国近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其中,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反映了列强侵略加深,而磁悬浮列车是改革开放后的产物,同时近代的被迫开放与今天真正的开放是有区别的,因此不符合题意。答案 D练

10、习4 1881年底,有人赋诗赞扬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诗中的通讯手段应是 ( )A.有线电报 B.无线电报C.有线电话 D.无线电话A三、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创办报刊,比较著名的有 和万国公报等。(2)自19世纪 年代起,陆续出现了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3)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办的报刊多反映社会思潮。(4)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5)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 。中国丛报70民主科学思想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

11、共创办了共产党、红色中华、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3.新中国成立后 等党报党刊成为党的主要舆论工具;与之并存的光明日报等报刊内容也比较丰富。4.改革开放以来报刊业恢复生机,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的宣传作用外,各种 、 报刊纷纷创办。新华日报人民日报专业性 娱乐性(二)影视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1)1905年, 首映,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2)1931年, ,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3)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 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电影 的插曲即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4)建国后,反映 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

12、影上演。(5)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定军山歌女红牡丹左翼思潮 渔光曲 风云儿女工农生活2.电视事业(1)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2)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3)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1958(三)互联网的兴起1.产生与发展(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2)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特点(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 ”。(2)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1994第四媒介3.影响(1)可以高度互动

13、,双向传受。(2)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3)不仅改变了人们的 ,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生活方式理解升华 社会生活是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旧社会在社会生活方面存在着继承和发展,但也有着天壤之别,表现出沧海桑田的历史面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表现和结果。练习5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看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 )A.电视 B.电影C.报纸 D.广播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

14、综合分析材料、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电影事业1905年起步,材料作者在1909年的文章中所描述的是电影,正是电影使人们“开眼界”。电视的出现要比电影晚得多,1958年,中国电视事业才诞生。B练习6 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的社会变化不包括(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B.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D.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两 幅图表分析,反映出互联网的发展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技术在中国的迅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反映出中国与世

15、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但目前互联网还不可能替代其他信息传媒,而且材料中没有体现该项信息。C考点综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四次重大变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主要经历了四次重大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第一次大的变化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二次大的变化发生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第三次大的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消失了。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