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决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0177235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查与决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调查与决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调查与决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调查与决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查与决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调查与决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总第 379 期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 8 期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 -对崇州市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的调查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位于崇州市西南,辐盖桤泉、隆兴、燎原、集贤四个乡镇, 被省科技厅授予“省级农业科技园“称号,是省农科院确定的全省两个“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 地“之一。2005 年园区建立以来,崇州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成都市统 筹城乡、“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新现代农业,在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走出了 一条破解“三农“难题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一、园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为加大园区建设力

2、度,崇州市成立了由市领导挂帅的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管委 会,负责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以发展农业科技为引领,大力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一是深入开展院市合 作,依托省农科院建立了农业专家大院,常年聘请农业专家 36 人,重点开展农业科技研究 和推广服务。二是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了农业科技成果创新转化中心和农业新品种、 新材料、新技术科研示范基地,配套完善了农业实验室、检测室及相关设备,促进了农业科 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三是把发展工业的理念引入农业,建立了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 1060 亩标准化蔬菜大棚,以及蔬菜新品种种植展示大棚。四是适应农业规模化经营需要

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机械化,引进推广了开沟起垄、精量播种、电子催芽、机械插秧、大棚机 防、滴灌喷灌等农业新机具、新技术,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2.以扩大规模经营为基础,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基地。他们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大力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特色农业。一是建立了万亩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1800 亩红 提葡萄十里长廊和年出栏 2.65 万头的优质生猪生产基地。二是组建集体经济组织新诚农业 公司,按照“小业主大园区“的模式,实施了“500 亩新型农民创业园“建设项目,该项目以 发展种养循环农业为主要内容,建成了 6 个标准化养殖单元和 470 亩特色种植基地。三是积 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

4、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申报认证,同 时采取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办法,着力打造“文井源“农产品品牌,统一注册了 “桤泉牌“农产品商标,构建起了农产品公共品牌营销机制。 3.以发展加工物流为载体,做长做大农业产业链。一是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 集聚发展,桤泉农业加工园区规模达到上千亩,目前已入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49 家,其 中省级龙头企业 1 家、市级 4 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达到 2.8 亿元,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 体化经营。二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型流通业态,一批“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馆对 接“等农产品营销模式和营销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继建立,建成了

5、千亩互惠超市蔬菜配送生 产基地。三是借助紧邻安仁古镇的优势,着力打造“三河、一岛、两走廊“农业休闲旅游产业。 2009 年举办的“百日红提葡萄暨绿色蔬菜采摘品尝活动“,接待游客 12 万多人,带动园区农 民增收 60 多万元,促进了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业发展。 4.以创新农业服务为途径,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针对土地规模经营业主在劳务用工方面出现的招工难、用工难、管工难的现象,引导组建了利民农业劳务合 作社,将土地流转出的农民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农业技能和法制道德培训,通过市场化的 劳务用工平台,有效解决了业主们在劳动用工中“三难“的问题。二是创新农机具服务方式, 组建了大地农业

6、服务公司,搭建了农机具服务平台,为业主和农业产业化企业提供机耕、机 插、机防、机收等专业服务,创造了双赢的效益。三是组建文井现代农业基地管理公司,通 过与土地规模经营业主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签订包括种植品种、面积、模式、时间和农资配送、 劳务用工、生产管理、产量指标、费用支付等内容的协议,为他们的基地提供生产、管理、 销售等全程服务。如公司为康庄农牧公司管理的 200 亩甜糯玉米,就比他们自己生产管理每 亩要节省开支 80 元。 二、园区建设给桤泉镇带来的变化 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桤泉、隆兴、燎原、集贤四个乡镇又 好又快发展。特别是桤泉镇,作为园区核心区和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示范项

7、目建设试点镇, 他们积极抓住机遇,实现了发展新变化。 1.镇域经济不断壮大。2009 年该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5.91 亿元,与 2003 年相 比年均增长 13%;地方财政收入 1400 万元,比 2003 年增加 1100 万元。现代农业的发展促 进了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3 年的 492724 调整为 2009 年的 383329。农产品加工园区从无到有,规模达 1000 亩,入驻企业 49 家。 2.高新现代农业已具雏形。全镇建立专业生产基地 6100 亩,标准化大棚 1060 亩, 优势特色水果红提、蔬菜产量占崇州市的 10%以上。蔬菜加工企业发展到 4 家,年加

8、工能力 3000 万吨,产品销往欧洲、日本等地,年销售额达 1.7 亿元。桤泉镇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四 川省高校食堂农产品直供基地“,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农产品农超农校对接试点基地“,其无 公害红提标准化生产基地被确定为“四川省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由成都大好农业有限公司 投资 500 万元建设的桤泉农产品物流中心及农产品展销中心即将落成。目前,桤泉农业实现 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依靠传统经验到依靠现代技术、由单家独户经营到规模集约经营、 由单一种养到兼具农产品加工和生态观光的转变。 3.镇乡面貌明显改善。高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了桤泉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和新型城乡形态逐步形成。该镇场镇面积由

9、 2004 年 0.3 平方公里发展到 2009 年 0.9 平方公 里,人口集中度达 60%。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逐步完善,实现了道路村村通,公共服务基本 实现社区化、一站式。他们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先后投入 3500 万 元财政资金,并采用 BOT 等模式,建成了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 100 个垃圾集中收集点, 对学校、卫生院、养老院等进行了改造升级。 4.群众生活显著提高。与过去单纯农业收入相比,桤泉农民如今增加了土地租金 收入、打工劳务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等,步入了收入增长的快车道。2009 年全镇农民人 均纯收入达到 6820 元,与 2004 年的 3350 元

10、相比,年均增长 15%,高出崇州全市平均增长 水平 4 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由 2003 年的 2.81 缩小为 2009 年的 2.21。同时, 农民“身份“逐渐变化,许多农民实现了从菜农向业主、从商贩向老板、从农民工向产业技术 工人的转变。结合耕地保护基金发放,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2009 年,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 93%。 三、园区建设的基本经验 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是崇州新农村建设的实验田和展示窗口,也是成都统筹推 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鲜活样板,其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做到了发展一张蓝图、工作协调推进、问题及时

11、解 决,为有效整合市级各部门的职能和四个乡镇的优势资源,提高工作效能,提供了体制保证。2.协同运用政府和市场两个推力。他们既注重发挥政府在组织规划和投资撬动方 面的作用,又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形成了共同推动园区建设的合 力。 3.积极扩大集约规模经营。使一批业主在土地流转中应运而生,由于新的市场主 体素质更高,从而为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4.高度重视技术和品牌两个核心竞争力。这样既为农产品生产注入了强大的科技 “基因“,又为农产品营销加入了强大的市场“元素“,从而使崇州农产品不断向着优质、高端、 高效的方向发展。 5.

12、统筹推进三次产业联动。他们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低级循环,实现了“1+1 大 于 2“的效果,园区建设在产业互动融合中,内涵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6.始终不忘改善民生。实现了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统一,人民群众 在分享到经济发展的现实成果后,对党和政府的发展思路更加认可,从而使园区建设获得了 不竭的动力。 对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的调研,使我们深感它犹如一株成长中的小树,还需要 不断培育才能根深叶茂。为着这一期待,我们建议:一要进一步规范劳务合作社、基地管理 公司等新组建的农业服务主体的运行,不断完善运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二要在集 中加工、集中养殖等新业态不断出现和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更加注重低碳循环发展,切 实保护好生态环境,使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三要进一步加大园区核心区桤泉镇以外其 他三个乡镇建设工作的推进力度,努力增强其发展的平衡性,不断扩大园区示范的整体效应。负责人:萧少秋 成员:谭文劲 谢辉 田媛(执笔)(提供单位: 发布时间:2010-04-28 录入用户:admin-swzy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