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市场矛盾呼唤高教结构调整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172800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才市场矛盾呼唤高教结构调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才市场矛盾呼唤高教结构调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才市场矛盾呼唤高教结构调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才市场矛盾呼唤高教结构调整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才市场矛盾呼唤高教结构调整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才市场矛盾呼唤高教结构调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才市场矛盾呼唤高教结构调整(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人才市人才市场场矛盾呼矛盾呼唤唤高教高教结结构构调调整整人才供给结构由教育体系决定,就业需求结构由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由于两者不匹配带来了人才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失衡。背景:人才市背景:人才市场场面面临临三大突出三大突出问题问题近年来,各地在推动高校改革、大学生就业和招引高层次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人才市场仍然存在着困扰政府、企业和社会的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同时并存。浙江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在一次演讲中坦陈:大学毕业生虽说有文凭,但企业需要的是“来之能干”的技能型人才。来了用不上,文凭再高也没用。二是高入学率和“技工荒”同时并存。企业近年来出现的“用工荒”,本质上

2、说是“技工荒”和高技能人才荒。我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为 25.6%,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字为 45%以上。三是“季节性缺工”演变成“常年性缺工”。过去,人才需求在每年第一季度达到峰值后回落, “用工难”现象到二、三季度有所缓解。但自2009 年下半年以来,人力资源市场的求人倍率一直处于高位波动,以往的“季节性缺工”逐渐演变成“常年性缺工”。分析:高校人才培养分析:高校人才培养难难以冲破以冲破惯惯性性人才供给结构由教育体系决定,就业需求结构由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两者如果不匹配就会带来人才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失衡。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依然缺乏市场和社会需求导向,沿袭以往重专业理论2知识传授、轻

3、实践实战能力培养,重已知知识的掌握、轻未知知识探索的惯性,导致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惯性延续至今难以转型的背后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体制问题。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把高技能型人才教育统一列入学历“层次”低于本科院校的大专院校,这和欧美国家职业技能教育与普通综合大学教育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并行、都有本科和硕士学历的的思路相悖。这种理论知识“层次高”、动手技能“层次低”的教育制度安排,强化了全社会重专业理论知识、轻实践实战能力传统教育习俗。高职高专类学校虽然以技能性教育为宗旨,但因为全社会将其视为“层次低”的教育,在教育投资、学校规模、师资引进、家长选择、生源质

4、量等方面,都远不具备本科院校的优势,由此带来普通高校毕业生虽然多但动手能力弱、专业对口率低,高职类院校毕业生虽然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高但人才引进难、毕业生偏少、学生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等问题。二是高校结构和教师转型问题。体制缺陷必然带来结构问题。以浙江省为例,目前全省共有高校 107 所,其中本科高校 55 所,高职高专院校 49 所。高职院校不仅数量比本科院校少,而且学校规模、招生数量都远远低于普通本科院校。虽然有的普通高校也设置了一些职业教育专业,但从传统教育体制下走出来的高校教师,习惯的是已知的专业理论知识传授,未知知识探索特别是实践实战能力普遍缺乏,转型不仅将承受重新学习和提高自身动手能力的

5、巨大压力,而且意味着3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已有地位、利益和尊严的部分丧失,因此面临很大阻力。三是企业参与积极性问题。技能型人才培养没有企业引领,不仅实习实训场所难落实,更严重的问题是课程脱离市场变化、设备落伍,学非所用。目前企业苦于用工紧缺,但高校体制以及毕业生水准又使他们对和高校合作心存疑虑,加之观念上认为人才培养和企业职责“不搭界”,因此没有深度参与培养的积极性。而目前的普通本科院校和不少高职院校,不会也找不到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难以调动企业“陪练”的积极性,和企业合作停留在送送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四是中高职衔接问题。中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不衔接、技能训练简单重复、培养目标不接轨。对对策:提

6、高策:提高职业职业技能的教育水准技能的教育水准首先,要加快职教政策研究。一要强化职教政策的市场导向研究。目前以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和职业培训,总体上处在粗放管理、引导不够、帮助不足、条块分割的状态。建议政府出台推动企业深度参与、改革高职专业设置、完善高职绩效考核的政策,同时解决就业培训多头管理、政府部门既是投资者、管理者,又是验收者的弊端。二要研究和调适我国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比例及布局,扩大高职院校与各地主导行业相对应专业的资金投入和招生规模,优化教育结构和人才结构,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高技能人才难的问题。三要研究和出台加大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的政策,着力解决教师企

7、业生产经历、技能水平考核、专业转型培训、相关激励4政策等顶层设计问题。四要研究出台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技能训练和培养目标的衔接政策,以保证中职生的技能教育质量和升入高职本科院校后的发展后劲。其次,要推动四年制高职的探索。目前,我国在少数普通高校中试行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并允许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由于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等的差异,这种“本科职业教育”大多同化在普通本科重理论知识培养的惯性中。目前教育部已把建立多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作为重大课题加紧研究。在教育结构没有变化之前,各地可以选取校企合作紧密和职教特征显著的高职院校进行试点,尽快探索出不仅培养“高技能人才”(学制三年)而

8、且培养技术人才(学制四年)之路。推动各地相关专业的本科和高职院校联合办学,既发挥本科院校理论教学、四年学制和综合素养的教育优势,又发挥高职院校深度校企合作、 “双师”队伍结构和重在动手能力的办学优势,实行课程商定、师资互聘、学分互认和资源共享,从而既缓解高校结构调整前企业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燃眉之急,又弥补四年制职业教育本科和高职院校互有“短腿”的缺憾。再其次,要激励企业跨界参与。德国解决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训积极性的基本办法,是政府“购买服务”,把政府提供公共品和企业提供市场化服务相结合。就我国的实际看,问题主要不是经费支付问题,而是对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训重要性的认知问题。为此建议:一是各地政府组织大型龙头企业和相关高校到国内外考察,了解大型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训的益处和做法,探讨联合培养人才的思路和5途径。二是从每年的教育经费中拨出部分专款,选择各地有代表性、有人才培训基础和积极性的大型企业,扶持建立“企业培训中心”,同时推动企业与高校联手开发课程,财政拨付相关经费,高校和企业(行业协会)分别给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和相关技能证书。(本文出自中国教育报2013 年 5 月 21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