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工业化与乡村伦理问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172690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工业化与乡村伦理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乡村工业化与乡村伦理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乡村工业化与乡村伦理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乡村工业化与乡村伦理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乡村工业化与乡村伦理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工业化与乡村伦理问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乡村工业化与乡村伦理问题乡村工业化与乡村伦理问题 陈锦晓陈锦晓 (中原工学院(中原工学院 人文学院,郑州人文学院,郑州 450007450007) 摘要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工业化日渐成为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乡村工 业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乡村社会 经济利益格局,从而使传统乡村伦理发生了重大变迁,而工业化的发展本身也提出了新的 伦理课题。 关键词关键词:乡村;工业化;伦理问题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说:“从历史上看,工业化一直是发展的中心内容。 ”乡村工 业化自然也不例外。中国是作为一个庞大的农业社会而开始其现代化或工业化历程的国度,

2、 农村不仅地域广大,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因此,农村发展 的话题显得更为复杂,也更具争议。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工业化日渐成为国家工业化进程 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 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乡村社会经济利益格局,从而使传统乡村伦理发生了重大变迁,而工 业化的发展本身也提出了新的伦理课题。 1 1 乡村社会伦理发生变化乡村社会伦理发生变化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中指出,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 种乡土特性,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的农业生 产对土地有极大的依赖性,靠农业谋生的人

3、被捆绑在土地上,形成了终老是乡、世代定居 的生活常态。因此,传统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基础上的。费先生把这 种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称为“差序格局” ,在这种格局中,社会关系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 成的网络,使得中国社会形成了重私德而轻公德的传统。同时,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在从 小相识的基础上熟悉,并由这种熟悉而产生彼此信任,这种信任“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 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正因为如此,在变迁缓慢的乡 土社会, “礼治”成为秩序维持的基本方式。费先生认为,礼这种“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 范” , “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因此,

4、它不同于法律,也不同于 普通意义上的道德,而是更甚于道德, “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 。根据费先生的分析,可以认为,传统乡村社会有如下特点:首先,传统农民安土重迁, 平庸保守;其次,传统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彼此信任关系靠信誉而不是契约维系;最后, 传统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村民对民间权威、传统规则的服从是自律而不是国家强制 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中国广大农村开始了道路各异的工业化进程。工 业化必然大大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从而导致农村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首先,农民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农民不管是“离土不离乡”还是“离土又离乡”的就 业方式,农民的价值观都

5、会发生不同于以往的变化。从积极方面看,工业化逐步改变了传 统社会农民因循守旧、固守传统、小富即安等旧观念,现代社会需要的人的主体意识、责 任意识、岗位意识、竞争意识等逐步确立。正如美国学者所说, “那些转移到工厂去的人们 比那些仍留在乡村耕田的人更加现代” , “工厂是一个有效的现代性学校工业工作本身 是促使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工厂所提供的组织经验一贯地促使人们发生改变,使 他们在态度、价值和行为方面有资格成为更加现代的人” 。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中国农村正处在一个大转折时期,价值观念呈现出一种多元 化状态,正如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申端峰的调查结论:农村出现了伦理性危机。 他认为

6、,这种伦理性危机表现为村庄日常生活中的伦理标准的缺失,很多事情开始说不清 楚,并且不同人群对生活的体验和看法出现了明显的分歧甚至是断裂。农民的婚姻伦理异化,过去农村社会信奉“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 ,而今,农民的离婚、婚外情现象比比 皆是,而且由于农民文化素质的限制,他们在追求个人情感自由方面可能更加本能化。农 村财富伦理异化,过去农村推崇“勤俭持家” ,而今却“笑贫不笑娼” ,以功利心态看待那 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的人,心生羡慕,从而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出现 错位,以至于是非不分。在功利的驱使下,许多乡村甚至成了造假制假的窝点。 其次,乡村社会呈现出一种离散化现象。过去,乡村

7、社会主要靠血缘、地缘为纽带把 人们联结在一起,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人民公社化时期,中国乡村在生产生活方式方面的 “同质化”程度表现得比较高, “同质化”极易使农民形成对村落共同体成员的认同感和信 任感,从而使村落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传统伦理环境中,家庭是一切人伦关系 人伦秩序设计的原点,社会伦理关系实际上是家庭伦理关系的扩大和延伸,孝悌情感向外 延伸就是仁爱和忠恕的社会情感,所谓“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就是这 种伦理关系的写照。家庭不仅是一个生殖的单元,而且是维系整个社会凝结的基本力量。 传统人际关系中,人们重义轻利,重视乡村民间权威,人情主义起着社会凝聚力或社会向 心力的

8、主导作用。而今,由于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村庄的离散化现象日益严重。 (1)家庭离散化。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过着候鸟般居无定所的生活,夫 与妻、父母与子女、子女与老人常年不能团聚的不在少数,传统家庭失去了过去老少同堂、 其乐融融的氛围和家族绵延不断的历史感。 (2)生产生活方式离散化。村民从土地的束缚 中解放出来,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加之人均面积有限的耕地也无须占有太多的劳动力,因此, 大量农民转向从事各种各样的非农产业,收入情况各不相同,富裕的村民或搬迁到城市居 住,过去农耕社会所具有的同质性也不复存在,乡村生活出现较大的差异性。 (3)人际关 系离散化。过去,农村社会讲究“面子

9、” 、 “权威” 、重义轻利,出于“熟人社会”的道德压 力,人们对非道德行为尚能自觉抵制。而今,由于人际交往圈子的扩大,乡村社会生活运 作不再具有“熟人社会”的特征, “面子”含金量降低,民间权威威力削弱,人际关系呈现 功利化特征。 2 2 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变化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变化人们往往对乡村充满了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想象。的确,传统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 关系是平和的,因为传统农业生产是一种生态式生产,它利用的是可再生资源阳光, 以及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人畜排泄物、人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等,可以说取之于自然, 还之于自然,生产方式基本遵循生态学法则。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是天然绿色环保的,人 们追求

10、的是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属于“自然性消费” ,即消费对象基本上属于天然 (自然)的产品,消费过程基本上从属于自然界的整体运行过程。传统社会的消费观念是 崇尚“节欲” 、 “节俭” 、 “勤俭持家” ,反对过度追求物质消费的价值取向。 美国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和教育家巴里康芒纳在封闭的循环一书中,把生态学归 结为四个规律:第一个法则是“每一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 ;第二个法则是“一切事物都 必然要有去向” ;第三个法则是“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 ;第四个法则是“没有免费的 午餐” 。 显然,工业化发展模式是违背生态学法则的。首先,工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制造” , 产品来自人工合成,这种改变使

11、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其次,工业生产过程破坏了生态的物 质循环过程,既消耗了地球的资源,又污染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再次,工业经济催生了消 费社会的到来和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而我国遍地开花的乡镇工业使上述难题雪上加霜。 首先,乡镇企业成为全国“三废”污染的主要贡献者。中国乡镇企业大多规模小,技 术含量低,设备落后,加之管理不善,污染十分严重。据统计,1990 年全国乡镇企业的 “三废”排放大体为:全国乡镇企业工业排放废气 2.08 亿立方米,废水排放 43.8 亿吨, 固体废弃物产生量 0.51 亿吨。这类污染物大多被排放到农田和鱼塘。当时专家就预测,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污染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12、, “三废”总体排放量将超过城市工 业污染量。这一预测很快得到事实证明,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1998 年乡镇企 业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 5 212 万吨,比 1990 年增加了 100 多万吨。目前,中国乡镇企业 “三废”排放量大概占到全国工业“三废”排放量的 50%左右。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态势逐 年加重,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表明,中国目前尚有 3 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 亿亩耕 地遭到污染,环保设施几乎为零。 其次,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发端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主义文化也逐渐渗透到曾经 朴实的乡村。比如,不少地方农村攀比现象严重,农民用在住房、迎来送往、婚丧嫁娶方 面的开销已经成为许

13、多家庭沉重的负担。对湖北孝感 760 户农民进行的调查表明,2003 年 农民用于人情交往方面的支出为人均 283.25 元,占当年人均现金收入的 9.4%5。山东农 调队也有类似的调查,2002 年山东农民用于婚丧嫁娶等方面的人均支出占全省人均纯收入 的 4.2%,由此估算出当年全省仅赠送亲友一项支出就达 87 亿元6。其实,问题并不在于 农民在这些方面花了多少钱,而在于消费主义给乡村带来的不良后果。消费主义是一种炫 耀性消费,它通过广告向人们暗示节俭是不对的,花钱是体面的,无钱是可耻的,倡导通 过消费来为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高低和经济实力定位。消费主义也是一种挥霍性消费,倡 导一种“物用过即

14、扔”的“一次性消费” ,消费主义让人消费的不是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时 尚价值。这种消费不但增加了人们的支出,而且对资源也造成极大的压力。消费主义调动 起了农民的消费欲望,却无法给予农民更多的增收渠道,所以,它会使乡村在传统与现代 的冲突中痛苦挣扎,加剧乡村在转型时期的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3 3 环境伦理问题环境伦理问题 农村工业化给地方政府和农民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颇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一些地方农民因环境污染而致病、致贫甚至致死,数亿农民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个别地 方甚至还出现了“生态难民” 。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时,我们一般可以总结为诸如城市化 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代价、地

15、方政府错误的政绩观、立法不到位、监管不力、农民环 保意识差等。无疑,这些可能都是导致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从更深层次上看,其中各个 环节都存在环境伦理问题。 首先,在环境保护与生存权之间,农民是否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某县通过招商引资把 一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建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起初,农民因为可以进厂打工或得到一 些土地赔偿款,县财政每年可以获得大笔收益,企业老板则找到了一个劳动力低廉的地方 发展,三方皆大欢喜。但不久,由于污染严重,村里的庄稼减产或绝收,村民接而连三地 得怪病,于是,受到损害的村民要求县政府解决,第一次村民抗议以企业老板给予赔偿而 告终。此后,三方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因为可以进

16、厂做工增加收入,相当一部分村民 并不想让这个污染企业迁走;受到污染的农户可以通过诉讼获得一些赔偿,甚至部分头脑 机敏的人还可以通过代理诉讼获得一些收益;当地警察因为经常要出动警力维持秩序也可 以得到一些加班补贴或老板送上的辛苦费;县里则可以通过对企业处以罚款而得到一笔额 外收入。于是,各方就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中小心而有耐心地博弈。其实,这种现象在国内 许多地方都存在,特别是中西部贫穷落后地区。 表面上看,为解决贫穷问题,必须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贫困一 定会导致环境危机呢?我们不能否认,贫穷与环境之间存在关联,贫穷本身就是一种污染。 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首次明确地把贫困定为地球的主要污染物。环境恶化会导致贫 困,贫困也会使环境问题更加严峻。但与其他因素比较,贫困并不是环境退化的罪魁祸首。 研究表明,那些贫穷的、与世隔绝的乡村社会也能持久地利用和管理自己可更新的资源, “如果不存在深层原因或冲击的话,贫困状态可能依然不变而环境可能没有退化”7。只 有在代表更高生产力的外部利益集团进入传统社会,打破了原有的人与自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