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内部训练卷杜甫诗三首练习及答案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0162410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内部训练卷杜甫诗三首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内部训练卷杜甫诗三首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内部训练卷杜甫诗三首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内部训练卷杜甫诗三首练习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内部训练卷杜甫诗三首练习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内部训练卷杜甫诗三首练习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内部训练卷杜甫诗三首练习及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杜甫诗三首杜甫诗三首(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 ) (2)决眦入归鸟 眦() (3)白头搔更短 搔( ) (4)浑欲不胜簪 簪() (5)老翁逾墙走 逾( ) (6)三男邺城戍 邺() 戍() (7)如闻泣幽咽 咽( ) (8)老妪力虽衰 妪( )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 (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 (4)浑欲不胜簪 浑: (5)吏呼一何怒 一何: (6)老翁逾墙走 逾: 走: (7)急应河阳役 应: (8)独与老翁别 别: 3.填空 (1)杜甫是 代大诗人,字 ,他被称作 ,其诗作被称作 ,都收集在 。

2、(2) “三吏”是指杜甫写的 ;“三别”是 指他写的 ;“三吏” “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 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 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 ;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 4.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 。 ,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 。感时花溅泪, 。 (3)吏呼一何怒, !(4)夜久语声绝, 。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 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 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 ) (2)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 的修辞

3、方法。 ( ) (3) 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 、 “三别”中的其 中一首。 ( ) 6.翻译下列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译: 7.有人认为, 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 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二)阅读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望 岳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 ) (

4、2)齐鲁青未了( ) (3)造化钟神秀( ) (4)会当凌绝顶( )9.“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的景象。 10.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 而产生的 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 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 。11.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 而 ,时间是从 至 ,并由 遥想将来的。 12.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 、南岳( )和西岳( ) (注:括号内填山名) ,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 的。 石壕吏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5、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死者 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3. 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14.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 1 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 2 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 3、4 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 3、4 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5.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 。16.“妇

6、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第一层: 。 第二层: 。 第三层: 。 17.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 。26默写(14 分)(1) 望岳中表达站得高望得远这种思想境界,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 启示的两句话是 。(2)杜甫春望一诗中因典型地写出了战火迷漫中人们共有的感受而传颂 千古的名句是 。 (3)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比喻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的句子是 。 (4) 所记载的核舟虽然极小,但所雕人物却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例如佛印就强调他“_ ,神情与苏黄不属” ,船尾居左的舟子不仅动作 生动“左手抚炉” ,而且“

7、其人_ ” 。 (5) 桃花源记中描述桃花林的景色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 。 (6)夜久语声绝, 。 (7) ,恨别鸟惊心。 (8)苔痕上阶绿, 。谈笑有鸿儒, 。可以 , 阅金经, 。 (9)予独爱莲之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0)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 。 ”左刻“ ” ,石青糁之三、综合性学习 29在中国莲文化中,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诗作画的题材,你能写出含有莲花 的古诗名句吗?(至少三句,并写出作者)赏荷胜地、谜语 四、中考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做 30-35 题(24 分) 大地的语言(节选) 阿 来 朋友来电话,招呼去河南。 一次次刚刚离开一

8、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重复的其实都是同一种体验:在 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 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想象的景观出现了。在我眼前出现了宽广得似乎漫无边 际的田野。 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长。 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这片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 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 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 旱涝交替。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 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无边

9、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 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 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让人心安的景象。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 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 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 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 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

10、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 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 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 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 麦、黍、瓜、麻、菽。 我

11、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 以臼舂谷的人。 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 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 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 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 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我们到达了淮阳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 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 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选自2009 中国散文排行榜

12、有改动)30.从文中描写的内容看,作者视野中的土地有着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给作 者以怎样的内心感受?31.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 乡村身上的吸管。 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32.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强。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其一, 分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 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 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 絮絮

13、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33. 文章最后一段“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联系第 4 段 所写内容看,这句话“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内容: 结构: 34.认真阅读选文最后一自然段,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 情。 35.本文作者曾说过:“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和城市” ,人们也“不能早餐吃风险投资,中午吃对冲资金,晚间配上红酒的大餐不能直接是房地产” 。但 现实是,目前全球的城市化进程正日益加快。当然我们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有发展就难免会有损失和牺牲。请联系现实,谈谈阅读本文后的看法。参考答案 一、 (一)1。 (1)(2)(3)(4) (5)(6) (7)(8) 2 (1)聚集(2)山的北面 山的南面(3)终当、终要(4)简直(5)多么 (6)越过 跑(7)应征(8 告别、离别) 3 (1)唐 子美 诗圣 诗史 杜工部集 (2) 新安吏 、 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