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求和数据的求和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0162250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据的求和数据的求和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数据的求和数据的求和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据的求和数据的求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据的求和数据的求和(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据的求和数据的求和 一、教学重、难点 3、本节课的内容:数据的求和重点:公式求和,自动求和难点:函数选取区域,sum 函数的使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公式求和与 sum 函数求和 掌握自动求和的两种方法。 2、能力目标:加强利用电脑解决身边问题的意识,学生能结合教学内容理解公式和函数的 概念并能合理的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究以及互助协作式的学习表格的计算功能,通过对家里每周开销 的情况调查结果,提高对生活的热爱,提高节约意识,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 习,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以师生互动、讲解演示法、共同探索为主要教法,自我探索、互助互

2、学为辅助教 法。 2、学法指导: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应给 予学生更多的思考、交流、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熟能生巧,一通 百通的学习理念。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在 操作中体验,在情境中感悟,在解决问题中成长,在实践中升华、自悟。 四、所需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资源 投影仪,微机室、电子教室,excel,家庭开销调查数据表分组及全部,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教学时间为 3 分钟) 在上此课之前,我在上周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分组调查作业,把班上 50 名同学分成五组,调 查家里上个月的开销情

3、况,我把数据输入大部分并发到了学生的电脑上,留下小部分数据 给同学们在上课时输入,用于复习前面讲过的数据的输入,也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比一下, 谁的输入速度最快。 等学生输入完之后,就提出一个问题,想不想知道每个家庭的总开销呢?根据这个提问, 自然地提出本节的知识要点,数据的求和,并让学生用口算、心算或者用预习时学会的知 识计算每个家庭的总开销。打开教学课件并板书“数据的求和” 。 (理念:从巩固复习、任务驱动出发,引导学生自我驱动意识和求知欲) (二) 、定向 充分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和预习时的基础,共同商议如何解决提出的问题,达到本 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 、探究 (1)完成教学目标一

4、:公式求和与函数求和(教学时间为 15 分钟) 1、 首先演示一遍如何用公式、函数对数据进行求和运算,着重对数据选区和 sum 函 数进行讲解,以免学生选取错误的数据,造成结果不正确。同时用教学课件对重点进行显 示。 2、 邀请已学会的学生演示用公式、函数对数据进行求和,并加以表扬,然后让学生自 己动手用两种求和方式再次计算每个家庭的总开销。查看学生的完成情况及熟悉程度。 3、 分组讨论公式求和、函数求和与口算、心算的区别,讨论完毕,让学生进行发言,交流心得。 4、 根据学生的交流心得,让学生明白,用电脑处理数据可以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并且 简单快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 (理念:使用讲解演

5、示法、互助互学、共同探索教法,增强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并让学 生自我感悟,自我升华,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2)完成教学目标二:自主学习利用自动求和按钮及粘贴函数按钮求和(教学时间为 12 分钟) 1、 提出还有两种更简单的方法可以完成数据的求和。一种是利用自动求和按钮;另一 种是利用粘贴函数按钮。在课件上显示出完整步骤,供学生参考。 2、 观看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加以辅导,重点在引导,并让已完成的学生帮助没有完成的, 使全体学生掌握这两种求和方法。 3、 演示两种自动求和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 4、 进行课堂比赛,每一组派出一个代表,打开“全班家庭总开销.xls”工作表,计算 每个同学的个人家

6、庭总开销和全班同学家庭总开销。其它同学作为评委。 5、 评出最先完成的同学,让他们讲讲使用的哪一种方法。总结出哪一种方法更快。看 一看自己家里每个月的开销,并和其它同学比一比,谁最节约? (理念:体现自主探索的主要教学目的,通过辅导引导,互助协作式学习让同学们共同进 步,体会自动求和的简单与快捷性,并比较与其它家庭的开销情况,达到提高节约意识, 明白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普遍性,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 ) (四) 、知识拓展(教学时间为 2 分钟) 1、提出任务:怎么样才能计算出全班哪个家庭开销最大和最小的开销又是多少? 2、分析说明:提出数据的计算还有很多函数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 、小结(教学时间为 3 分钟)1、交流沟通: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2、师生互动:还应该注意什么样的知识要点?3、自主发展:温故而知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