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 跨文化传播的应然方略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157017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术论坛 跨文化传播的应然方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术论坛 跨文化传播的应然方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术论坛 跨文化传播的应然方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术论坛 跨文化传播的应然方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术论坛 跨文化传播的应然方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术论坛 跨文化传播的应然方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术论坛 跨文化传播的应然方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跨文化传播的当下应对跨文化传播的当下应对从埃德加斯诺的经验说起朱清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摘摘 要要 :70 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因发表红星照耀中国一举成为誉满全球的名人。作为一个获得极大职业成就的新闻人,他的中美跨文化传播成功经验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与效仿意义。本文从三个角度对斯诺在中国跨文化传播的成功经验与启示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梳理,以企“古”为今用,为当下中西间跨文化传播的顺利开展提供有益借鉴和方法论视角。 关键词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 人道主义人道主义 文化中心主义文化中心主义 亲近性文本亲近性文本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降, “全球化

2、使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工作场所、文化范畴、政治领域的交流实践日渐变得具有国际性。 ” 1(p2)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种族主义伴随着全球化思潮以强势姿态和不分青红皂白,冲击着其他非西方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樊篱和价值体系,引起了后者的警觉、愤懑、甚至抵制。面对此困境,彼此如何摒弃唯我独尊的民族与文化偏见、在跨文化传播中达到双赢,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常议常新话题。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记者兼作家斯诺(EdgerSnow)曾经在上世纪数十年间所进行的中美跨文化(新闻)传播实践,实际上对此议题早已有过较为成熟的探索,并且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方法论的启示与借鉴意义。站在 21 世纪的门槛

3、里,回望 20 世纪百年中国革命史和中美关系史,30 年代红军长征及共产主义运动大白于天下和 70 年代中美关系解冻这两件大事,不管是对中国或是对世界来说,都具有震撼寰宇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前者直接导致了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后者促进了中美建交步伐的加速。而这两件大事又无一不是与埃得加斯诺-这位美国记者在中国的跨文化交流、采访、报道的卓越成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作为记者他对帮助西方认识和了解中国国内所发生的巨变做出了(而且不断做出)不可比拟的贡献。许多西方人被誉为中国的朋友和解释者。但是,埃德加斯诺很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既被现代中国又被西方一致确认不疑地列入这一范畴的人” 。2(p345)

4、(约翰谢伟思,曾任美国驻华外交官)埃德加斯诺(EdgerSnow) ,美国著名的作家、新闻记者,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在中国度过了十三个年头,1942 年至 1943 年之间又来过一次。新中国成立后,于 1960 年、1964 年至 1965 年和 1970 年期间三次来华访问。斯诺的一生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报告、评论和著作,而这些新闻作品又主要以中国社会为题材,因此可以说斯诺的一生始终和中国联系在一起。他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他在弥留之际所说的一句话便是“我热爱中国” 。尽管他也只是把一生 65 个年头中的五分之一留在中国,但他却把他的几乎五分之四的精力与智力奉献给了中美跨文化传播上,

5、而且至今仍没人超越他在此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与业绩。一个受西方文化熏染、喜爱冒险的美国青年(1905 年出生的斯诺 1928 年第一次来到中国) ,只身闯入另一个与自身文化迥异的东方文化国度,不但没因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或“水土不符” 、 而匆匆打道回府,居然还在中美、中西跨文化新闻传播史上涂上了浓笔重彩的一笔。面对 21 世纪中西跨文化传播所遭遇的种种尴尬、困惑、猜忌、冲突,这不能不给我们当今全球化时代、自诩为“地球村”的“村民”们留下发人深省的经验教训与史启示。一一 、 “天下一家人天下一家人”的人道主义意识与襟怀的人道主义意识与襟怀斯诺跨文化传播的最高精神境界。斯诺跨文化传

6、播的最高精神境界。2一般认为,人道主义(humanitarianism)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 ” “平等” 、 “博爱” ,发展至今,人们普遍公认的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是:重视人的价值,视每个人的自由、平等、幸福为最高价值;对人施之以爱,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研究过斯诺的后就会发现,这种人道主义思想和冒险精神贯穿着他跨文化传播交流的一生,是他“天下一家”思想和“世界公民”意识形成的主要根源。而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冒险精神不是从天而降的,是由各种因素促成的。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童年的生活经验对成年后的行为态度有很大的影响斯诺的祖辈当时在美国

7、是那种“屯垦西部,开拓新地,寻求新生活的人们” ,他们艰难创业,接近下层劳动阶层,曾在南北战争中维护过祖国统一,并很早就解放了自己的庄园里的契约奴隶。所以,斯诺虽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但他是接近劳动人民并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劳动阶级的。斯诺 9 岁的时候,父亲就要他在星期天与哥哥、姐姐一块到印刷所去劳动,拿“金钱等于劳动”的格言来教育他。他十二三岁大时,就已开始学会干些农活儿,并尝试着通过劳动换得的报酬来干自己相干的事,他帮人卖过药,收过麦,后来在夏威夷还摆过小摊儿。这些经历使斯诺从孩提时代起就对劳动和下层人民拥有天然亲近性和亲切体悟。 像许多杰出人物一样,斯诺早年所阅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他思想品

8、德的形成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斯诺学生时代特别喜爱不厌其烦地读两种类型的书,其中一类是雨果托尔斯泰、爱默生等人的作品。这类作家共同特点是:就是对人类、对社会、对人生采取一种积极的关注的态度,其作品都蕴含着不同程度的人道主义情感。特别是雨果作品的史笔手法、表述格调、对穷人悲惨遭遇的怜悯和对丑恶势力的鞭笞对斯诺后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芽生长起到了强烈的引导、垂范作用。斯诺特别喜爱读的另一类书是金银岛(Treasure Island)、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汤姆索耶历险记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等。吉姆、鲁滨逊、汤姆索亚是少年斯诺崇拜的心中偶像

9、,他们的故事陪伴着斯诺一起长大,成人后的斯诺表现出的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不畏险恶、不惧权势、追求真相、秉笔直书的冒险无畏精神,不能不说没有他们的影子存在。马克吐温出生在密苏里州佛罗里达镇,是斯诺的老乡,也是斯诺一生最钟爱的作家之一,他对底层生活的深刻体察,站在人道主义高度的幽默,对斯诺成年后的性格、生活态度都有很大影响。“我感到我自己是人类的一部分,因为我知道几乎每一个国度里的善良人们都是人类的一部分。 ”3(p193) “斯诺的生活形式是全球性的,他懂得许多国家的人民和思想他认识富人和穷人 、权势者和卑贱者” ,4(p277)他把世界当作整体来看待,足迹踏遍中国、印度、缅甸、印度支那、伊朗、阿

10、拉伯国家、非洲、欧洲、墨西哥和苏联,和世界各地的人民紧紧相连,并认为自己属于全世界他的这种不分贵贱、同情弱者,追求真理、无党无派的“天下一家”思想和“世界公民”意识是帮助他越洋过海浪迹天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流采访报道最制胜法宝之一。不论是国家领袖毛泽东、斯大林、罗斯福、甘地,抑或是红军医生傅连璋、林巧稚、甚或红小鬼,不管他们的地位有多高贵或多卑微,他总是“以对待一个人一样的敬意来对待他” 。4(p268)所以,不论什么文化背景的人只要和他交流,都回被他天下一家的人道情怀所感染而愿意跟他无话不谈,他也因此总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得到别人想得而得不到的东西,并一次次地捕捉到独家新闻而震惊世界。斯诺“天下一

11、家”的人道主义情操和朴素追求帮助他与世界各地的人民建立了深厚友谊,这种友谊缩短了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语言、国籍、身份、辈分、习俗、价值观等方面差距,这是我们在从事各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中最应该从他身上汲取的经验与给养。所谓跨文化传播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相互交流的一种情境” 。5(p138)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要想由互动达到互谅、互信、互利,斯诺的“天下一家人”的朴素意识和善良襟怀无疑具有一种开启跨文化传播闸门的普适性指向。回顾中外历史,凡那些勇于走出家门、国门,在中外跨文化的传播中,以仁爱之心、关爱之态、善意之举,视天下事为自家3事,把天下人当自家人的人都受到了全人类

12、的怀念和景仰,如张骞、郑和、玄奘、马可波罗、利玛窦、包括斯诺等。相反采取武力胁迫、 “人道干涉” (以人道主义为借口,采用军事等强制手段按照自己的标准干涉、改造、甚至颠覆别国、异民族的政治制度及文化习俗)等极端交流方式可能会得逞一时,不可能得逞一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真正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人类存在的善的方面之最集中精神体现,她使人深切同情他人的苦难并尽力予以帮助,使人在社会生活中用善的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像斯诺那样,把人道主义作为开启全人类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种文化间和平共处、相互交往之门的一把永不生锈的精神密码(spiritual code)和应然条件(ide

13、al precondition) 。二、摈弃文化和种族优越论,平以待人二、摈弃文化和种族优越论,平以待人斯诺跨文化传播的制胜密码斯诺跨文化传播的制胜密码斯诺在中国跨文化交流中所取的成功也与他积极了解中国文化,深谙中国文化的精髓密不可分。他在中国生活过 13 个年头,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三次访华,他一生总共出的 13 本新闻著作其中 8 本都是记述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这足见中国在他一生跨文化传播交流中所占位置之重和他对中国文化理解接受有多深。来华之初,斯诺很快发现,如果不掌握一些汉语知识谁也不能了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他们微妙的语言影响有多大、汉语有它本身的生命力,其内涵的传统还在发挥着莫大的影响

14、。正是基于这种心态,斯诺很快掌握了 1500 多个常用汉字,不仅满足了一般的口头交际,还有助于进一步阅读、钻营中文书籍,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斯诺凭着自己的正义、诚恳,对中国人民的深情,成了中国一代伟人鲁迅和宋庆龄的挚友。“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 ”他多次访问鲁迅。有一次他就文学界的现状访问鲁迅竟带有 5000 多字的 23 个问题。在鲁迅的帮助支持下他把左翼作家的小说翻译成活的中国(Living China)出版,本书收录了鲁迅、柔石、茅盾、巴金、沈从文、肖干、郁达夫、张天翼、郭沫若、沙汀等人的作品,这是向英语国家介绍中国新文化的最早选集之一。通过翻译这本书,他深刻地领悟了中国知识分

15、子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活的中国因此成为西行漫记 (On the Red star Over China)的前奏。通过与宋庆龄的相识,他认识了国民党的情况,了解了孙中山的为人及其未竟的抱负,以及她为什么拒绝与宋氏家族一起和蒋介石政府合作,并看到了中国人民改革他们的国家的决心。 斯诺访问陕北,使他接触了灿若繁星的一大批正在创造中国历史的伟人。他解放前后多次同毛泽东的接触和交谈,使他得以比较客观、全面、深刻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情况。这为他对中国的报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斯诺正是这样,以满腔热忱从容走进了中国文化的心灵。 “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

16、刻地感觉它。 ”6(p29)斯诺凭着对积弱积贫的中国的深切同情,刻苦钻研中国文化,很快就懂得了中国现代文化真正力量之所在:儒学为中国贡献了仁爱观念和维护民族统一思想,中国化的共产主义理论,鲁迅式的硬骨头精神又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革积蓄了足够精神文化动力。当他走进中国文化的堂奥时,他的“种族优越感” (ethnocentrism)和文化中心主义(cultural egoism)就再也没有立锥之地了。而这时,随着他对中国语言与文字驾御能力的逐日提高,他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与初到时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了。“种族优越论”就是站在本民族立场上,认为自己是先进、善良、正义、高贵和优秀的、完全不可侵犯的,其他民族都是落后、残忍、邪恶和劣质的,根本没有尊严可言。 “民族优越论”并非与生俱来,它是一个群体成员在文化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带有民族优越的成份,自然而然地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一种优越感,不论他/她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