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简化汉字的利与弊

wt****5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9.50KB
约4页
文档ID:40152332
简化汉字的利与弊_第1页
1/4

简化汉字的利与弊简化汉字的利与弊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简化的指导思想是“约定俗成”、“稳步前进” 简化的原则是从俗从简 简化的主要内容是精简字数和减少笔画 传统汉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繁与乱,繁指笔画繁多,乱指异体纷呈这两个问题给汉字的学习和应用带来了不便,解决的办法是简化和整理 部分简化了的汉字从字型上难以分辨其正确意义,难以体现其形成的历史过程 利:利于书写 弊:抹灭了部分文化 对于汉字简化,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近年来对于汉字简化的反思和争论开始升温赞同汉字简化的人认为:1.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在演化过程中不断简化除中国大陆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在简化汉字,是大势所趋 2.中国大陆规定的简体字基本源于民间业已流传的写法,其中一些来自古体,并非凭空创造 3.汉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且废除繁体中的异体字便于民众交流 4.中国大陆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专事出版古代典籍的出版社通常使用繁体,繁体典籍很容易找到 5.大部分受简化字教育的中国大陆人在阅读繁体字时并未出现明显理解困难6.在电脑、、PDA 等数字设备,文字大小有限,简化汉字因笔画较简单,显示较清楚。

反对的观点主要集中在:1.汉字简化后,不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汉字简化之后,很多现代中国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书以简化字重印,亦往往会出现歧义,使读者误解很多人忽略的是,自五四以来,一直有声音鼓吹废除汉字,改以拉丁字母-这是中共推动简体字背后的意识形态作为世上最后一种活的表意文字系统,简体字是消灭一种文化的一部分的第一个步骤 2.不利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日本等外国使用的汉字也进一步脱节,做成人为的“书不同文”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主要是考量到大陆地区在世界的地位日渐重要,故随之采用简体,所谓大势所趋,追究其根源,仍是来自中国政府的政治力 3.简化字违反了六书造字原则,但又不是另行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统,大大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许多汉字失去表义的结构,使学习汉文的过程中失去以表义结构推测字义的学习途径现行简化字的推类系统混乱,常有例外的或类推不一致情况,而且什么字依从类推、什么字不依从的随机性很高结果使汉字系统更繁杂,增加学习者的负担 4.汉字的发展并非只是简化像“又、有、右、手、佑、佑”等字,甲骨文都只写作“又”,可见繁化的过程亦一直在汉字中进行,并且在汉字发展中占了不少比重。

这主要是为了辨义的实际需要,自然而然发展而成的,并非用政治力去强行改造而自楷书大致定型至今,时间已接近两千年把“简化”说成是汉字的主要发展途径,是粗疏和太“想当然”的 5.从书法美观的角度出发,很多简化字的设计不够严谨,同时对于篆书、隶书等书体,简化之后失去原先书体的特殊美感 6.一字多义,简化后产生的许多类似字形,以及缺乏音义结构等,都造成阅读上辨识的困难 7.很多媒体如报纸、网站等被迫同时设立繁体和简体两种不同的版本和/或相关的繁简转换工具,花费了不少人力和物力 8.在电脑处理汉字中,不论繁体还是简体,输入速度均相若并不见得简体字较有效率但简化字一字兼代数字的设计,增加了用电脑转换时的难度,使转换结果不太理想 9.简化字与扫除文盲没有直接关系,在香港、台湾等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文盲人口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内地,可见扫盲工作重点在教育的资源投放及教育政策上,而非简化字 10.以形声方法创制出来的简体字,未必能兼照各种方言或古音,使部分地区的人难以理解这些简化字如“舰”字以“监”作声旁,兼顾古音系统和各地许多方言,简化字写作“舰”,以“见”作声旁,只照顾了普通话,切断了声旁与方言和古音的关系。

研究古音或方言的谐声系统时,简化汉字往往不可信11.即使在大陆,也无法完全废了正体字不只因为古籍、文言等需要,还有更多被刻在古迹或建筑物上的汉字,皆无法取代由于正体字有不可取代性,反之则否(因正体字在字义上可完全包容简体字),因此,简体字的出现造成了汉字的累赘,大量增加汉字字数,对学习造成负担 12.港澳回归多年仍继续使用繁体字,也说明了简繁之争的一些现实问题 13.人们在屏幕阅读汉字时,毋须每笔都仔细看清,看到轮廓已能辨别不论繁简,汉字的显示皆不能像英文字母般少,不见得简化字有特别优势相反,因简化字产生大量形似字,增加在小字环境里的辨认难度 14.科技可以改进,应发展合适科技来配合汉字的需求,而非强行削足就履总之,简化字易写易认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是毋庸质疑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