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论文格式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0143235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标准的论文格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标准的论文格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标准的论文格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标准的论文格式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标准的论文格式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标准的论文格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标准的论文格式(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其实就是一种文章,就一种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它有自己独有的论文格式。 下面就是标准的论文格式: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 3-8 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

2、,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

3、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按照上边的论文格式来写,可以使你的论文更加容易被读者了解,被编辑采纳。一引言 山海经既是一部挑战性的古书,又是我们民族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的渊薮。在古代,它以异端邪说之渊薮的性质对“不语怪力乱神“的正统思想方式提出挑战,对通行的经史子集图书分类

4、法构成某种潜在的威胁;在现代,它又给既定的学科划分和专业界限造成很大的麻烦。无论是中国古时候的知识分类还是现代国际通行的学科体制,都无法使它对号入座。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宗教学家,方志学家,科学史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文学批评家,乃至思想史家均不能忽视它的存在。但谁也无法将它据为己有。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却又同时属于所有学科。一般说来,20 世纪以前,国人较多地把山海经视为地理著作(辞海“地理学“条目下云:“地理学一词始见于我国易经.系辞和古希腊埃拉托色尼地理学 ,我国最古的地理书籍有禹贡 , 山海经。“)而自 1903 年西方的“神话“概念假道日本传入中国,人们较为普遍的把它看成是上古的

5、神话著述。还可以再进一步追问:如果神话是幻想的产物,具有非理性的特征,又是怎样和作为科学理性产物的地理学统一呢?山海经的构成,带有明确的政治动机,它之所以出现,和上古文化走向大一统的政治权力集中的现实需要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它是一部神话政治地理书。更确切的讲,它以山川地理志的外观表现着现实世界与神话时空交织的内容,而这种虚实相间,半真半假的空间图式之实质,则是服务于功利目的的宗教政治想象图景。只要从祭政合一(或政教合一)的远古社会的政治特色着眼, 山海经的巫书性质和功能便容易理解了。那就是为走向一统的文化权力话语提供神权政治的空间证明,通过对各地山神祭祀权的局部认识和把握,达到对普天之下的远

6、近山河实施一种法术性的全盘控制。二地理与政治之缘地理学作为人类对现实生存空间的理性认识结果,在西方学术体系中一直占有着重要位置。一般又有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部门地理学与区域地理学之划分。不过,随着 20 世纪以来科际整合的冲击,晚近的研究呈现出打破旧的学科划分,寻求新的交叉组合的趋势。其中地理学与政治学的结合引人注目。这种学科嫁接的结果就是一门边缘学科-地理政治学或政治地理学。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地理学的问题有时不能从地理学本身得到完满的解释,原因在于地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实际应用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非地理的因素制约,特别是政治和军事的因素(广义的政治又可将军事包括在内) 。有法国学者认为,西文

7、中的一些有关空间的比喻既是地理的,又是战略的,因为地理学就是在军事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可以看到在地理话语和战略话语之间存在着概念的流通。地理学者的“地区“也就是军事区域(从 regere,即“指挥“演变而来),“省份“一片被占领的领土(从 Vincere,即“战胜“演变而来)。“区域“则使人想到“战区“。对此思想史家福柯表示:“人们常指责我迷恋于这些空间的概念,我确实对它们很迷恋。但是,我认为通过这些概念我确实找到了我所追寻的东西:权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一旦知识能够用地区、领域、换位这样的术语描述,我们就能够把握知识作为权力的一种形式和播撒权力的效应的过程。当人们对它们进行再现的时候,能够指引

8、人们通过区域、地区和领土这样的概念来思考支配的形式。政治-战略的术语表明了军事和管理把它们自己刻在话语的形态和材料上。“福柯认为,他与地理学专家的对话和交流足以导向一门能使双方都受惠的交叉学科。他在一次访谈中对法国的地理学杂志希罗多德的编辑说道:“我越是进行持久的研究,就越是认识到,对话语的形成和知识的谱系所进行的分析,不应该根据意识的种类,感知的方式和思想的形态来进行,而应该从权力的战略和战术的角度出发:战略和战术通过对领土的移植、分界、控制,以及对区域的组织来实行,这就构成了某种地理政治学。“ 山海经虽然乍看起来确实像一部地理书,甚至还给人以科学实录的假象:不厌其繁地罗列山川河流,地形地貌

9、,物产资源,方向里程等等,但这些仅仅是些虚实难辨的陈述,总体上看则是服务于特定功利目的的政治想象图景。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试图用纯实证的方法对山海经内容加以考实的种种尝试均不能令人如愿,不免陷入无尽纷争之中。我们若能从政治地理的观点去考察,也许能说明山海经的构成奥妙。与其说它记录着可以考实的地理知识,不如说反映的是作为权力的一种形式的知识生产模式。鉴于这一认识,我们把山海经当作知识社会学的对象来研究,要比把它当作地理知识来研究更具有学术价值。借用福柯的词,不妨把它视为“权力地理学“的一个古代中国个案。权力与地理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地理方面的差异特征不只是科学研究所关注的,而且也是权力最感兴趣的

10、内容之一。福柯讲到 18 世纪末的地理大调查时说:“那时候人们在世界上到处旅行,收集资料。他们收集的并不是原始资料,他们真的是在探索,遵循着一种他们或多或少有着自觉意识的规划。我们在地理学可以找到很好的例子,证明惩罚系统地使用度量、探索和审查。“希罗多德杂志的编辑对此也表示了看法:“地理学家的功能是把资料收集到清单中去,这些资料是未经整理的,除了权力以外,没有什么人会对它感兴趣。权力需要的不是科学,而是大量的信息,权力的战略使它对这些资料能够加以利用。“了解到这一层,地理知识对于权力机器的效用和它在认识论上的非科学一面就不难理解。这种以怪异奇闻方式对异族异国信息加以编码的现象,表明了政治需要和

11、权力作用不仅影响叙述内容,而且还改变叙述形式。地理政治的世界是一个巧妙结合而成的机制。地理政治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是综合考虑产生这个总体的各种因素,以便更好地认识全局的性质。在古代中国“天人合一“式的思考方式作用下,地理现象和政治现象本来就不是截然分开的。古文献中有关生态政治的思想颇为引人注目,可视为政治地理观念的先河。古人叙述山川之形势,陈列物产之所出,实与国家之兴亡,天下之治乱息息相关。 国语.周语上引伯阳父云:“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 (国)亡之徵也。“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可见在古人心目中,山川河流的秩序与人类社会的秩序就是如此唇

12、齿相依,因果相系的。 山川地理同人及其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宗教思维惯常的解释是通过神灵作为中介者来建立这种关系。而抱有人本主义世界观古代思想家则以圣人或圣王来充任此一中介。 大戴礼记解诂注引曾子曰:“圣人为天地主,为山川主,为鬼神主,为宗庙主。“天地山川既然都是为圣人宗主天下而设定的,那么叙述地理和物产方面的知识也当然是为圣人治天下所用。这就是具有古代中国特色的政治地理观。受此影响,有关国土的观念当然是以某种山川地理的集体表象为根基的,不过,这种集体表象却又同史前信仰密切相关。 山海经一书对此种古老的联系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书中每述及一地一山,必要交代当地的祭祀情况,各种奇异的山神

13、形象也是屡见不鲜。如法国政治社会学家迪韦尔热所说,我们目前掌握的有关史前期人与土地及环境关系的知识告诉我们,这种关系带有神秘和迷信特征:“土地、树木、植物、动物、河流、湖泊都被看作是可以与之保持人际关系的超自然力量。通过祭祀可以得到这种关系,违背禁忌就失去它们。从某种程度上讲,领土也被人格化、主体化了,而不是被看作一种外在的东西、一种客体。“(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 ,杨祖功等译,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第 55 页。 )这些论述有助于理解山海经为何在记述山川形势和动植物分布之后总要归结到祭祀的仪节方面。只有通过世代相沿的祭祀礼仪的象征作用,圣王对国土的控制才会得到传统信仰上的支持。地理知识对于

14、维系政治权力的绝对必要性也是通过祭祀活动而得到突出表现的。可知,政治地理学的前身必然是某种宗教政治的地理观。 山海经可作为此种宗教政治地理的标本来看。 三.同心方空间与“中国“中心的世界秩序现代的山海经研究者发现,这本书中反映的国土观念不同于儒者之“中国“观,乃是一种极为少见的“大世界观“。 如蒙传铭所说:古代儒家相传之地理观念,谓普天之下,皆为中国;中国之外,则为四海。而山海经之作者,以为四海之内为“海内“, “海内“之中有五山,而中国在焉。四海之外为“海外“,“海外“之外为“大荒“,“大荒“为日月所出入处,且在“海外“与“大荒“之间,尚有许多国家及山岳在焉。故就地理观念言之,儒家所谓天下,

15、犹今言“中国“; 山海经之作者所谓天下,犹今言“全世界“也。这位学者没有注意到的一点是:不论山海经的“大世界观“还是儒家的“中国“观,都受制于同样一种自我中心式的想象作用,因而体现了政治地理观的特征。阅读山海经一书给人的深刻印象首先就是那五方空间秩序井然的世界结构。这种按照南西北东中的顺序展开的空间秩序并不是从现实的地理勘察活动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而是某种理想化的秩序理念的呈现。以位于中央的中山经为轴心向外逐层拓展的同心方区域划分,更不是客观的现实世界的反映,而是一种既成的想象世界的结构模式向现实世界的投射。日本学者菊地利夫历史地理学导论一书指出,各学科中的空间概念有很大不同。研究者意识到,基于

16、文化背景的空间认识与此类概念的使用密切相关。“来自生物学的报告指出,人类以其陆上生活的特有体形所能认识的空间,与鱼类和鸟类所认识的空间是根本不同的。精神病理学的报告指出,正常人所认识的空间与精神病患者所认识的空间也是根本不同的。文化人类学则告诉我们,不同文化的空间认识也各具特色。爱斯基摩人的地图标示着道路与河山弯曲的形状及其数值,图示出一天能够旅行多远;密克罗尼西亚人具有以星座和一系列岛屿为基准而标示出正确海路的非对象性海图;巴厘岛人通过方位来表述人类行为,如把桌子拉向南面,朝东方敲击钢琴等;人类是戴着文化这一滤色镜来认识空间的。“空间认识本身及其可能表现方式,因文化水准不周而有所差异。空间表现方式的建立有赖于社会公认的符号、手段和技术。同一文化集团所持的空间认识具有的共性,可以将其和其它文化集团相区别。所谓的“同心方“空间模式,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文化展开的层次结构,反映着由“中央王国“(中国)的自我中心意识所投射出来的辐射性的空间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