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注血小板的剂量和方法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143166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输注血小板的剂量和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输注血小板的剂量和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输注血小板的剂量和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输注血小板的剂量和方法(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输注血小板的剂量和方法输注血小板的剂量和方法一、一、 剂量剂量输注血小板取决于输血小板前患者的血小板数和预期要达到的血小板数以输注血小板取决于输血小板前患者的血小板数和预期要达到的血小板数以及患者是否有出血或同种免疫等情况。目前使用的血小板有浓缩血小板和单采及患者是否有出血或同种免疫等情况。目前使用的血小板有浓缩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两种。血小板两种。1.浓缩血小板:是将室温保存多连袋内的全血,于采集后浓缩血小板:是将室温保存多连袋内的全血,于采集后 6 小时内在小时内在 20-24 度的全封闭条件下将血小板分离出并悬浮在血浆内所制成的成分血。国度的全封闭条件下将血小板分离出并悬浮在血浆内所制成的

2、成分血。国内以内以 200ml 全血分离制备的血小板为全血分离制备的血小板为 1U 浓缩血小板,国家标准要求血小板浓缩血小板,国家标准要求血小板的含量的含量2.0100101010。一般情况输注一般情况输注 10U10U 手工血小板可以使患者血小板升高手工血小板可以使患者血小板升高 363610109 9/L/L,但是实,但是实际情况与患者病情和输血史等有关。第一次可以按际情况与患者病情和输血史等有关。第一次可以按 2U/10kg2U/10kg 体重输注浓缩血小体重输注浓缩血小板,以后根据病情调整。板,以后根据病情调整。2.2.单采血小板:是采用血液成分单采机在全封闭的条件下自动将全血中的单采

3、血小板:是采用血液成分单采机在全封闭的条件下自动将全血中的血小板分离出并悬浮在一定量的血浆内制成的单采成分血。国家标准为血小板分离出并悬浮在一定量的血浆内制成的单采成分血。国家标准为 1 1 个单个单位单采血小板(即位单采血小板(即 1 1 个治疗量)含量个治疗量)含量2.5105101111个。个。成人每次输注一袋(成人每次输注一袋(2.5105101111) ,严重出血或已产生同种免疫者应加大,严重出血或已产生同种免疫者应加大输注剂量,如一次输注两个治疗量。输注剂量,如一次输注两个治疗量。儿童患者根据年龄和病情将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分儿童患者根据年龄和病情将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分 2-42-4

4、 次输注。次输注。新生儿,一次可输注成人剂量的新生儿,一次可输注成人剂量的 1/5-1/101/5-1/10,体积控制在,体积控制在 20-30ml20-30ml。输注的血小板存活期为输注的血小板存活期为 5 5 天,故应该天,故应该 2-32-3 天输注一次。天输注一次。二、方法二、方法1.输注前轻摇血袋,使血小板和血浆充分混匀。输注前轻摇血袋,使血小板和血浆充分混匀。2.输注时应使用输注时应使用 Y 形标准输血器,并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形标准输血器,并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一般在 4 小时内),因为存在细菌污染的危险。因为存在细菌污染的危险。3.从血库取回来的血小板应尽快

5、输注,如果未及时输注应放在室温下暂时从血库取回来的血小板应尽快输注,如果未及时输注应放在室温下暂时保存。保存。4.在输注过程中应该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婴幼儿、老年及心功能不全等患在输注过程中应该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婴幼儿、老年及心功能不全等患者,应酌情减慢输注速度。者,应酌情减慢输注速度。输注时应注意:输注时应注意:如用全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多个单位合并后应尽快输注(一般在如用全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多个单位合并后应尽快输注(一般在 4 小小时内),因为存在细菌污染的危险;时内),因为存在细菌污染的危险;血小板在输注前不能在血小板在输注前不能在 4储血冰箱保存,因为可降低血小板的功能;储血冰箱保存,因为可降低血小板的功能;应在应在 30 分钟内输完;分钟内输完;Rh(D)阳性献血者的血小板不能输给可能怀孕的)阳性献血者的血小板不能输给可能怀孕的 Rh(D)阴性妇女)阴性妇女;应输注应输注 ABO 同型血小板,因血小板表面有同型血小板,因血小板表面有 ABO 血型抗原,而受血者血型抗原,而受血者体内的抗体内的抗-A/抗抗-B 与输入血小板表面的红细胞与输入血小板表面的红细胞 A/B 抗原相互作用,可导致抗原相互作用,可导致血小板破坏;若悬浮在高滴度的抗血小板破坏;若悬浮在高滴度的抗-A、抗、抗-B 血浆中,可引起受血者红细胞溶血浆中,可引起受血者红细胞溶血。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