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及传人解说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0143009 上传时间:2018-05-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式太极拳及传人解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杨式太极拳及传人解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杨式太极拳及传人解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杨式太极拳及传人解说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杨式太极拳及传人解说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杨式太极拳及传人解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式太极拳及传人解说(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真正的杨家太极拳(转帖)作者不详 目前,关于太极拳在实战中能否应用,太极拳艺怎样上身的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这都是些老问题,杨澄甫先生早在 1931 年就较为详细的阐明:“有人欲学拳,问我内功拳好,还是外功拳好?我说,自古武圣人所创之拳皆好,全在得传与否耳。”“有人问,太极拳几年学好?我说,同志练拳,不可以共论也,老师传拳一样传法,个人性情不同,有一两年学好的,有三五月学通的,也有学十年、二十年不明白的,好拳不在身之高低,也不在年岁之大小,全在个人聪明耳,我学拳十有五年,常常愿求学两位老师。”(见 1931 年文光印务馆印太极拳使用法第 141 页)。杨澄甫先生还指出:“就太极拳而论

2、,大多数是杨禄禅大师传下来的,今竟分东西两派,你说你的拳好,我说我的拳好,究竟那个好,初学人难分清的,知道各姿势不同,有说长力的,有说长巧的,无论如何,太极拳理不能两说,不得真传,不知所以然也。”(见太极拳使用法第 145 页)。看来,不得真传就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太极拳究竟怎样学,学什么,才算得到太极拳真传呢?笔者认为,武术是力量的对抗、技巧的较量、速度的竞争、体质的比试、灵敏的竞赛。这个真理是任何拳种所不可能逾越的,太极拳也不例外。你所学的拳艺能不能上身,实战中能不能应用,关键所在就是你是否得到了上述力量、技巧、速度、体质、灵敏五大要素的真传。具体到 杨式太极拳艺怎样练到身上,怎样才能到实

3、战中应用,笔者从太极拳理论、套路和探讨练习太极拳成功者们的诀要三个方面谈以下看法。以供同道参考。首先,我们就理论方面探讨何为太极拳真传。 有的太极拳爱好者只知道,太极拳就是“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而或视了“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见李亦畲(18321892)著五字诀)。这就是造成拳艺不上身,实战中不能应用的根本所在。 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傅钟文(19081994)先生说过:“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不等于不用力。在太极拳中用意不用力,是不要用拙力,切不可片面理解。比如:这里放了一桶水,重 15 公斤,你欲提起,如用 10 公斤的力,你是提不起来的。假如你光用意而不

4、用力,那就更提不起来了。你用 30 公斤的力去提,那就是用的拙力、笨力,是不可取的,拳论中讲意到气到,气到力到,而要恰到好处,就是这个道理,”笔者认为,假如你练太极拳,只片面的停留在“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理论思想指导下,那么,你就等于在做体操、在跳舞,锻炼身体可以,却不能应用。能掌握“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就基本上较全面的掌握了太极拳。因为“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是技巧的较量。“彼有力我亦有力”是力量的对抗。“我力在先”是速度的竞争。“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是灵敏度反映的竞赛。总之,能得到以上技巧、力量、速度、灵敏度的传授,

5、再加上本身的体质,具有了这五大太极拳要素,就可以说你已得到了理论上的真传。否则,出手无名,也不研究用法,只是手舞足蹈,光练一个拳架,就可以达到“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那么,那些舞蹈家、体操运动员就都能成为武坛上的“杨无敌”了。 其次,我们从 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探讨,怎样练,练什么才算得到太极拳真谛。杨式太极拳是由陈式太极拳演化而来。笔者数次到陈式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考察,查阅了陈氏家乘、陈家沟拳谱、陈沟拳十三势练法、太极拳两仪堂本、太极拳文修堂本、三三六拳谱等有关陈式太极拳的古拳谱,证实陈式太极拳原有太极拳五套、太极炮捶五套、短打一套、亦是短打一套、散手一套,共计十三个套路(其中陈家沟拳谱记载还

6、有 108 式长拳、小四套共十五个套路)。但现在大部分套路基本失传,能打两套拳架,一套炮捶者寥寥无几;能打一套拳架,一套炮捶者较多,故现在俗称一路拳架,二路炮捶。杨禄禅(17991872)三下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十八春秋的事实有口皆碑,但知其由陈式太极拳演化为杨式太极拳大架、中架(四种拳架)、小架、提腿架(两种拳架)、快架、四玉(隅)捶、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撩挎八卦掌、散手、一时短打(由陈氏亦是短打口讹而为)十几个套路者不多,能全练下的就更是寥若晨星。杨禄禅学得陈式太极拳真功,后应亲戚武汝清(18041887、时任清刑部奉天司主事、四川司员外郎、花翎二品衔)的邀请,率次子杨班侯(1837189

7、2)、季子杨健侯(18391917)到北京教拳。杨班侯(时任清军旗营武德骑尉衔、戴蓝翎)因在北京打了洋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敢再留用。为此,武艺绝伦 23 岁的杨班侯便回到故乡,除收少量入室弟子之外,改行保镖,所以杨班侯所传人不多。他为实用,故所传下来的拳架保持十多个套路的原样,没有简化,人们称之为杨式老架,亦有人称为班侯拳架。杨健侯一直随父在京城以教拳为业。为适应教拳的需要,健侯不断对其父杨禄禅所传拳架进行修改简化,直到逝世后,在其季子杨澄甫(18831936)手里才正式定谱,人们称其为杨式太极拳定型拳架,亦有人称之谓八五式太极拳,杨澄甫所定型的系列拳架有八五式(八五式太极拳又分实腿转体和虚

8、腿转体两个套路)、三十七式太极拳、太极长拳、太极散手五个套路。目前,人们称杨班侯为代表的支派为杨式 老架。杨健侯为代表的支派以杨澄甫所修订的拳架为准,称杨式定型架两大流派。下面我对这两大流派拳架怎样学,学什么才能应用简述如下,以供读者能全面了解杨式太极拳真谛。杨式太极拳 老架亦称班侯拳架,其学习程序为:先学中架(其中包括两个虚腿拳架、两个实腿拳架)、再学提腿架(有两种练法,亦可说为两个拳架)、大架、快架、撩挎八卦掌、四玉(隅)捶、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散手、一时短打、最后学习小架。这些套路除练招式用法之外,它们在太极拳的五大要素中,中架为灵敏;提腿架、大架为体质;快架为速度;撩挎八卦掌、四玉(

9、隅)捶、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为力量;小架为技巧;散手、一时短打是五大要素在实战中的具体实现。它们的具体练法如下:中架:姿势高低与动作幅度适中,故称中架。是初学太极拳的入门架子。该拳架分为阴手阴腿、阴手阳腿、阳手阳腿、阳手阴腿四个拳架。(现在在社会上流传大都是杨澄甫先生简化定型的阳手阳腿和阳手阴腿拳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虚腿拳架和实腿拳架)。在练习时,先求形似,后求神似。在手眼身步皆能合度的基础上,做到圆活连贯,上下相随。由松入柔,运柔成刚。渐至轻灵不浮,沉稳不僵。加之推手。在实战中主要用于中盘。整个套路除比当今流传的杨澄甫定型拳架多一个践步栽捶、二起脚外,其它拳势、顺序基本接近。速度较慢,每遍约

10、 15 分钟。提腿架:拳势顺序与中架相同,姿势要求比中架低,步子大。在每个定势运动时,要求不可忽高忽低,但在每一个姿势完成后加一个提腿,故称提腿架。提腿架有两种练法,一个是侧重实战应用的,一个是练习提放术的。提腿的具体要求是,一条腿直立起来,另一条腿曲膝上提,提的越高越好,脚同时要有向前踢或蹬之意,在实战中主要用于上盘。然后,这条直立的腿下蹲,另一腿伸出去做下一势动作,比中架增加了八十多个提腿动作,使腿产生巨大的摧毁力,在技击中一旦被腿击中,对方不亡即伤,故太极拳有“传上不传下”之说,所以能得到其传者甚少。此架着重练习的是太极活桩,以增强气力,体用兼备。配合专门的呼吸锻炼,就是太极提放术。尤以

11、健身效果最佳。坚持锻炼,可舒筋活血,顺气通络,调节阴阳,祛病延年。因速度较慢,每遍约 25 分钟左右。大架:是在提腿架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功力的拳架。其特点与提腿架相近,但每势完成后不提腿,而都要跟步,使两条腿当一条腿用。步子和动作幅度比提腿架更大一些,故称大架。在练习时,弓步坐腿,臀部均低于膝,进退都要求在一条腿下蹲的条件下,先将另一腿收回,再仆步伸出,这样势必增加了活动量,故此便于提高功力。由于不断以仆步往来、旋转,因而可以在方桌甚至高凳下往返穿越。其高难度,于此可见端倪。该拳架在实战中主要用于下盘,每遍约 6 分钟左右。快架:动作名称顺序与中架相似,是在中架、提腿架、大架具有相当基础之时,为

12、增加武功而深入练习上盘、中盘、下盘综合运用提高的拳架。此架一直秘不外传,仅传入门弟子。其特点是速度快、姿势低、步子比中架要大。全套要在三分钟内一气呵成,故称快架。因为低而快,姿势与中架、提腿架、大架有明显区别,它可以在实战中用任何一势封住对方上中下三盘的进攻。同时可以用任何一势击打对方上中下三盘。在演练速度上,除整体动作较快外,很多完成定势的动作要带发劲。据说,杨班侯在打四玉捶时,四捶听起来是一个声音,使人目不暇接。此架难度较大,长功较快,实用性强。即使中架、提腿架、大架功底较好,初学也难较快适应。必须先分段练习,随着功力增长,渐至一气呵成。撩挎八卦掌、四玉(隅)捶、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散手

13、、一时短打六个拳架子是练掌、拳的爆发力,增强腰、腿的灵活性和提高对打实战能力的。据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林金声(19131988)先生说:“只要功夫到家,掌就是刀,拳就是捶,无坚不摧,分筋挫骨,无一不能。” 小架:是继以以上拳架之后更高层次的拳架。其特点是姿势高、速度慢、动作幅度小,故称小架。整个套路可在方桌之上演练,故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其名称顺序虽然与中架接近,但从中增加了六十多个开合动作,每遍拳架约 30 分钟练完。整个套路中两手掌始终似抱球运动,不带发劲,从表面看,似乎回到比中架更高更慢的状态,然其内涵却有质的飞跃。功力已就,技法娴熟,由此进入练神还虚阶段。亦即由抬功、劲功进入气功阶段,

14、真正将阴阳、刚柔、虚实、动静、蓄发、体用合为一体,乃至无形无象,全身透空,肃静自然之境,架子虽小,仍可巩固加深原有功力,健身效果更属上乘。故此,该架被历代传人视为珍宝,即是拜门弟子也要严格择人而传。杨式太极拳定型系列拳架,其学习程序,杨澄甫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指出:学习“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扌履、散手。 杨式太极拳定型拳架,是杨澄甫根据教学经验和社会需要,使其在保留传统技击技法而又易学易练,将太极拳老架中难度较大的动作简化而成,太极拳定型系列拳架有太极拳(其中包括一个虚腿拳架、一个实腿拳架和一个三十七势拳架)、太极长拳、太极

15、散手五个套路。 这些套路除练招式用法之外,它们在太极拳五大要素中,八五式太极拳为灵敏、三十七式太极拳慢架为技巧、三十七式快架为力量、太极长拳为速度、太极散手为体质和五大要素在实战中的具体实现,它们的练法如下:八五式太极拳:分高中低三个架子,名称顺序都一样,香港太平书局 1968 年出版杨澄甫著杨式太极拳真本和人民体育出版社于 1963 年出版傅钟文先生著 杨式太极拳两书的简介中写到:“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高中低三拳架的特点、要求基本与老架中的大中小拳架特点、要求相近,在此不做赘述。 八五式太极拳的练法有二,一是实腿拳架,是

16、以练上下相随,周身一家和固的练习。二是虚腿拳架,虚腿拳架除巩固实腿拳架所具有的特点之外,主要是增加荡的练习。练习的程序最好要先练实腿拳架,再练虚腿拳架。三十七式太极拳:其拳架集 老架的炮捶、撩挎八卦掌于一体。杨澄甫在 1931 年著太极拳使用法第 107 页,三十七式图解后附太极拳用法秘诀中云:“擎、引、松、放、敷、盖、对、吞。以上三十七图(式),皆使用要法,同志不可以为浮言,虽然解明与人对敌时亦许手法少易,方向不可泥撮影至,于千变万化,随机应敌之时,一手可变五手,笔难形容,同志须细心研究揣摸为要,盖不离扌朋扌履挤按、采列肘靠八法,进退顾盼定五行也。” 三十七式拳架练法有二。一是慢练,以气运身,行至于掌、拳。二是快练,以增加速度和爆发力。“太极拳有分筋挫骨之手,有点穴之手、有阴手、有阳手、有五行手、有入骨拳、有撇心捶、有伏虎肘、有贴身靠、有鸳鸯腿、有刀掌剑指、有刁拿手、有隔山打牛之能力(此非真打牛,言皮膏无痛,而内受伤矣)。”(见 1931 年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第 14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