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斯洛夫斯基镜头下的三基色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0136474 上传时间:2018-05-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斯洛夫斯基镜头下的三基色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基斯洛夫斯基镜头下的三基色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基斯洛夫斯基镜头下的三基色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斯洛夫斯基镜头下的三基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斯洛夫斯基镜头下的三基色(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斯洛夫斯基镜头下的三基色基斯洛夫斯基镜头下的三基色基斯洛夫斯基镜头下的三基色基斯洛夫斯基镜头下的三基色文文/ /李冬李冬藏在角落的猪 沟通,障碍 这算是我看的第一部单纯以色彩来命名的影片。与原色配套的包装在观影 前就给大脑来了次冲击,彷佛巨大的色块从天而降,砸得人晕头转向,一时间 手足无措,只会在原地呆呆地行注目礼。显然这是导演刻意设下的一个陷阱, 一场光影幻化的骗局。用最直接的感官做最了当的暗示目的是明摆着的, 每一个故事都与色彩有关,或多或少也沾染了类似的脾气,所以请不要妄加揣 测我的意图,名称就是最好的说明。 我喜欢基斯洛夫斯基的这种直接,他总是试图在影片和观众之间建立一条 顺畅而没有

2、任何阻碍的桥梁,可以相互如面对面般交谈。比如前后画面毫无联 系的交替上映,演员们凝固的古怪表情,漫长的寂静和沉默。最复杂的生活在 这里被抽象成了最直接的符号,彷佛动物园里所有动物被抽去了血肉只剩下白 森森的骨架,却让你去一一辨认它们是什么,属于哪一科,进而推断出该科动 物的群体习性般,对于生物学家来说这并非难事,埋葬千百年的骨骼在他们眼 里也依然是部百科全书,但众所周知,这个星球上的生物学家和哲学家一样少 得可怜,更多的人宁愿舍弃简单,一头撞进繁复的理论中去弄些自己和别人都 无法理解的道理,来满足沾沾自喜的情绪。基斯洛夫斯基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 的尴尬境地,生活不正是这种简单的符号组成的交响乐么

3、?和谐的让人内心平 静如水。为什么别人却心急如焚,恨不得扒开银幕,想要挖掘出个根本不存在 ,或者说自始至终就已经稳稳当当地安放在面前的意义呢? 这种直接在表现层面被体现为生活彻底而真实的记录,在叙事层面则成了 一本厚厚的文字哲学的对话录。生活的意义在于生活本身,而非生活之外 ,基氏的电影亦是如此。所有能够想到或想像不到的空间如宝石般撒落在隐秘 的夹缝里,意义之外的诠释则成了对探索本身的扼杀。于是社会,家庭,这些 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就成了基斯洛夫斯基电影构想蕴育的温床:蓝 里的茱莉,白中的卡洛,而红的主角则被定格在两个年轻人身上 学生瓦伦丁和律师奥古斯特。没有深不可测的身世,没有不可言说

4、的秘密, 更没有正义与邪恶之间你争我夺,难解难分。他将情节压缩再压缩,恨不得把 35mm 的方寸世界塞满东西,为的不是承前启后,更不是上下联系,仅仅想要恢 复生活的常态。在胶片里进行二次重现。复制并不能被称之为困难的事儿,这 是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原才是导演的本意。像是腌制咸味,用熟稔的手法 将分散的因子凝聚,蒸发,淡出一口真味。 基于此,矛盾和戏剧冲突都得靠边站,基斯洛夫斯基总能将矛盾轻描淡写 得出神入化,这是令人佩服也让我独爱的一点,他从不为矛盾的出现浪费时间 和胶片,他也从不因循传统的叙事手段。声音、定格画面,乃至生活中再平常的事物都能为他所用,成为镜头下的元素。符号学和象征主义被他运

5、用得极为 娴熟,矛盾的过程被简单化了。活跃在镜头前的形色人物才是思想的化身,一 言一行都有丰富的含义,一举一动皆牵动着观众的思绪。剧情的曲折太让人头 疼了,既需要无数的刻意安排做铺垫,又得费尽脑汁自圆其说,所以每个故事 在设定之初就背负了方向,要么是中年丧夫丧女的家庭悲剧;要么是一场婚姻 欺骗与被欺骗的轮回;要么是几对年轻人的简单爱情和遭遇。有了基调故事的 发展也开始变得顺其自然了,沿着安排好的路子,在镜头下娓娓道来。 但基氏的电影又是从不缺乏矛盾的,相反,矛盾又是充斥在整部电影中。 正是他的简单化,矛盾在表面退居其次,人物的内心挣扎和思索成了话题。这 丝毫没有影响到其电影的叙事感,两者相辅相

6、成,使之更富于诗意和哲理性。 基氏镜头前所要讨论的,永远是人的问题。短暂的生命在命运之神面前总 是那么无能为力,有的只是自己内心的挣扎,在无力扭转或改变既定事实时, 内心要做如何的抗争最终走上选择。 这种矛盾与痛苦贯穿于每个人物的生存状态中。 对于这些挣扎基斯洛夫斯基只是运用摄像机真实的记录。所谓电影能够被 称之为艺术,正是因为他不仅仅只是客观复制现实生活,在经过了导演的主观 体验后,电影语言对生活形而上的思索才是本核。好的导演发现问题并提出问 题,电影不是用来向观众解释或阐述一个已经存在的概念,而是将观众拉入讨 论之中,对电影及其发掘的问题实行终极探求。基氏电影贯彻了上述道理。 蓝白红用三个

7、启承转合表现现代社会人的困惑。自由、平等、博爱都 是人们追求的精神形式,这简简单单的字符太抽象,放到生活中谁又能百分之 百的看透,抓牢。 茱莉被那场伤痛所压抑,内心一直无从逃避,她渴望自由,与丈夫的朋友 躲躲闪闪,自始至终无法放逐心理上的束缚,“人不能拒绝一切”,在影片的 最后,她和那个男子走到一起,变幻迷离的肉体纠缠中她流下了泪水,“接受 一切”真是她所想要的自由吗?卡洛用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将曾经抛弃自己的 前妻陷害入狱,他用望眼镜窥视狱中的前妻,看着她熟悉的面庞,他一直忿忿 上帝对自己的不平等。在这场报复中,他获得了满足,但泪水依然无法抑制的 滑然而下,报复心满足后的他,还剩下些什么呢?他

8、是否真的如那位老律师所言 ,“在那隧道的尽头看到曙光”?还有红中的老法官对一桩判决的耿耿于 怀,对自己“博爱”本质的怀疑。 基斯洛夫斯基从不给他们答案或者归宿,那种童话式的完美结局在基氏电 影的真实世界里从不曾出现过。问题永恒的困扰着镜头内外的人群,将矛盾的 交织升华到了哲学层面。联系明与暗的交错 基斯洛夫斯基的系列电影看似都有不同的故事和人物,实则每部影片的主 题都是为其最终所要表现的主旨服务。就像电影中的各色人物,生活在不同的 世界里,社会是个巨大的整体,没有人独立其中,他们的生活又总会或多或少 地发生交集,这一细微的联系正是基氏电影所关怀和注意的方向之一。 在三部曲中,基斯洛夫斯基根据不

9、同的着眼点:自由、平等和博爱,设定 了三条主线,这并非三条平行线,它们彼此交错,连成生活的网。 为了表达这层意思,基氏设置了明暗两种交叉。运用电影手法的表现在明人物命途的表现在暗,一明一暗恰如其分的展现了基氏的电影理念:电影恰如 人生,生活中你有所感知的存在,也有不为你所知的真实,也许某一天在街角 与之擦肩而过的路人,身上就有一段美丽的故事,一场辛酸的回忆,一出策划 已久的阴谋。再伟大的存在此刻也成了过眼云烟,滑然而逝,只是脑海中一个 飘忽的映象,很快就会被其他所替代,遗忘在记忆深处的某个角落。 三部曲的开头同出一辙,音响声如风般灌进耳朵,尖锐的声音刺激了等待 下的脑细胞。正惊诧于即将出现的画

10、面,揭开声音之谜,屏幕上出现的,只是 一幅普通的生活场景,汽车轮胎的摩擦,传送带上的箱子,雨中的窗户。这一 切暗示着什么?有何寓意?同样的开头营造着同样的气氛,一切只为表现日常 生活平实下潜藏的危机。 让每部影片中的人物穿插于其他各部影片的场景下是基氏的另一种表达方 式。白里,当卡洛接受法官的审判时,茱莉打开门进入的场景,这里用了 景深的处理,将茱莉存在变成了卡洛等待判决结果时紧张特写脸庞的模糊背景 。两段故事就此重叠。在意象上彷佛镜头下想要说明什么,只是蓝的故事 会在一瞬间随着茱莉的出现像个匆忙的过客闯入,又很快消失不见。在红 里,基斯洛夫斯基干脆把演员都请到了一起,让所有主角的脸都出现在同

11、一个 场合之下一艘沉落的客轮上。这里的用意十分明确,他们不仅仅是沉船中 的幸存者,更是生活中的幸存者,然而他们在采访镜头下惶然的表情则饱含了 疑问:幸免于难的他们,真的都得以解脱,寻找到自己的归宿了吗? 另一个有意思的镜头是在三部影片中都出现了扔酒瓶的步履蹒跚的老妇人 。基氏巧妙的安排了三组不同的镜头,将三位主角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向 往自由的茱莉看着她将瓶子艰难地塞进垃圾箱,那时的她依然无法轻易摆脱生 活的改变,老妇人的行为成了她的缩影,让她战栗,成了意象和启示;被妻子 抛弃的卡洛一人徘徊在街头时,老妇人第二次出现。她的伶仃孤苦身单影只让 卡洛心悸,继而想到自己以后的无倚无靠,很有暗示和象

12、征之感;最后一次的 出现是在红中,善良的瓦伦丁起身相助,瓶子却脱手摔碎。瓶子的命运终 于有了着落,新的疑问出现了:该如何去做才是正确的?无从得知,也没有答 案。 基斯洛夫斯基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很微妙的,有的 时候你并不能理解它的含义,但你不能否认它的存在。这种感觉很微妙。 薇洛尼卡的双重生活里,基氏干脆对这种联系来了个酣畅淋漓的表现 。通过两个拥有着相同名字却身处异地甚至相互不曾认识的女孩的不同命运, 谱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与此相比,曾经红遍日本,并在中国年轻一代反 响热烈的日本漫画改编剧nana,正是它的不二翻版。 正是这种明暗的联系,将蓝白红始终摆放在一条看不见的线上,各态人生 ,各色人群相互缠绕,汇成基氏独特的视野,他那双犀利而敏锐的眼睛,总能 抓住生活表面下的潜在联系,然后用他的镜头训导我们,生活,生活,还是生 活,永远离不开的都是这个字眼。 基斯洛夫斯基用自己的电影语言告诉人们,电影亦或生活,都充满问题和 选择。他的电影不是避风港,也不是逃难所;没有无聊的消遣,更无漫无边际 的遐想可言。电影的一切都是真是存在的。所以看基氏的电影,时常会被其冷 静的目光震惊的透不过气。也许这多少都与他记录片导演的出身有些关系吧。 (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