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06年十大考古发现

kms****2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09KB
约10页
文档ID:40130085
2006年十大考古发现_第1页
1/10

1 1、云南富源大河旧石器洞穴遗址、云南富源大河旧石器洞穴遗址时代:时代:旧石器时代 发掘单位:发掘单位: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市文物管理所、富源县文物管理所 发掘领队:发掘领队:吉学平简介:简介:该遗址位于云南东部富源县大河乡茨托村海拔 1743 米的癞石山上,是个总长约 35 米的洞穴 2006 年的发掘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共获得石制品 1400 余件,动物化石 150 余 件,人牙化化石 1 枚该遗址遗迹现象非常丰富,有人工垫石地面、火塘等该遗址发现的人工垫 石地面为西南地区首次发现该遗址发现的石制品既有本地区文化的传统特点,又有典型的欧洲 莫斯特文化和勒瓦娄哇技术特点,是莫斯特文化在我国南方的首次集中出现 大河遗址文化层的年代为 4.4 万年至 3.6 万年,它的发现表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东西方文 化交流发生于中国南方的时间早于中国北方这或许意味着不同的交流路线专家点评:专家点评:该遗址的各种迹象比较全面,既有人工遗迹,也发现石器有新的特点,加上有人牙,在发掘 过程中还十分注意保护2 2、广东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广东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时代:时代:新石器时代 发掘单位:发掘单位: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深圳市博物馆 发掘领队:发掘领队:李海荣简介:简介:该遗址是一处典型的沙丘遗址。

出土的遗存有新石器时代和商时期的,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遗 存最为重要根据碳十四测定的数据,该遗址应距今 7000―6000 年对它的考古研究,为珠江三 角洲地区距今 6000 年前后至近 7000 年间考古学文化的分期、断代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标尺另外, 距今 7000 年的遗物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现的、有准确测年的人类最早的遗物,这些遗物为探寻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古文化之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发掘表明该遗址是当时规格很高的对周围遗址有较强辐射力或者控制力的一个中心性聚落遗 址,也是目前惟一一处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面貌的典 型遗址可以说咸头岭遗址是一把钥匙,它是深入认识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 化的关键之一,通过对该遗址的深入研究,有望为解决一些久而未决的岭南史前考古问题提供重要 的线索专家点评:专家点评:其一,这个遗址在发掘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沙丘遗址的发掘技术程序,比较好地解决了沙丘遗 址固沙的难题,对今后沙丘遗址发掘水平的提高有借鉴作用;其二,它是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史 前时代研究的重要发现3 3、河南灵宝西坡新石器时代大型墓地、河南灵宝西坡新石器时代大型墓地时代:时代:新石器时代 发掘单位: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考古所、灵宝市文管 所 发掘领队:发掘领队:陈星灿简介:简介:河南灵宝是仰韶文化中期的核心地带,目前已发现的该时期大型遗址多集中在灵宝境内。

为 对仰韶文化中期的社会、经济形态有更深入的认识,2000 年至 2006 年,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 6 次主动科学发掘和系统钻探,发掘面积累计 5000 余平方米,历年发掘均有重要发现这些发现,极 大深化了学术界对仰韶文化中期社会复杂状况的认识大型中心性聚落、特大公共性建筑和缺少 奢侈品的大墓,构成了该时期复杂社会的显著特点这些与中国其他主要史前文化区迥异的特点, 可能对中原地区的文明进程、对中国第一个王朝最终在中原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专家点评:专家点评:1958 年曾发现过一个这样的墓葬,但之后就再没发现这次考古的重要意义是:发现的是一 个墓地,进一步证实了我们过去的推断――这是一个 史前时代的重要变革时期4 4、广东高明古椰贝丘遗址、广东高明古椰贝丘遗址时代:时代:新石器时代晚期 发掘单位:发掘单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佛山市高明区博物馆 发掘领队:发掘领队:崔勇简介:简介:为了加强广明高速公路建设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去年 9 月起,对 广东高明古椰贝丘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经过近 4 个月的发掘,不但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 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还发现了包括稻谷等大量的植物遗存,填补了广东史前考古的多项空白, 取得重要收获。

古椰遗址东距西江约 1.8 公里,其东北部为南蓬山,西南部为圣堂山西江支流高明河(沧 江)经遗址南面流过本次发掘区域分别为岗顶、缓坡、坡脚和农田,获取的信息内容也有区别 岗顶区发现柱洞、灰坑等遗迹单位 89 个缓坡区文化堆积已被大量的近现代墓葬破坏殆尽坡 脚区堆积最厚的分 8 层,发现了一处早期的活动面和一处唐代的路面水田区是本次发掘的重点,海拔高度低于 2.5 米文化堆积分 7 层,1 层为现代表土层2 层为唐代文化层3 层为早商时期文化层4 层以贝壳堆积为主,文化遗物稀少5 层为黑灰色土, 含大量贝壳,出土大量果核、木块、竹片、动物碎骨等陶器分泥质和夹砂泥质陶较多,陶色 为外表黑褐,内壁红褐,亦有少量橙黄色等纹饰以绳纹为主,少量刻划水波纹、旋纹、半圆圜 纹等器形主要有釜、圈足盘、小口直领罐等木质遗物有碎木屑、木条、树枝等,有的木条有加工痕迹竹片保存较好动物骨骼主要为鱼、鳖,亦有少量猪、鹿等6 层为黑褐色黏土,含 大量腐殖物和小贝壳、小石螺等贝壳直径 1—3 厘米,分离出土大量腐殖物碎屑、陶片、碎骨 和保存较好的树叶最重要的是出土了 20 多粒稻谷陶器以夹砂绳纹陶为主,灰或灰白泥质陶 的比例增加,器型有釜和泥质圈足盘等。

7 层为黑灰色黏土,含大量木块、树枝条和少量陶片、 果核、碎骨等3—7 层的陶器具有明显差别,表明本遗址的文化遗存具有分期的可能出土遗物分为人工制品和动、植物遗存人工制品有陶、石、木、骨器等其中以陶器为主, 陶器中多为夹砂陶,以釜为主泥质陶主要是圈足盘、钵等文化遗存分 4 个阶段,分别与水田 区的第 3、5、6 和 7 层相对应第一阶段的陶器均出自水田区的 7 层,可复原的陶器为陶釜和带 腰沿的陶钵等陶釜为夹砂陶,敞口,球腹,颈腹结合处有一周明显的抹痕,腹部施垂直或左上 至右下的绳纹和横向的弦纹或右上至左下的篦划纹,这些特点非常明显,在本遗址陶器上贯彻始 终陶钵为泥质陶,敛口,圜平底,腹部外侧有一周较宽的腰沿,内部施酱红色陶衣(彩)圈 足盘个体较大,足较高,上敞下敛呈盘口状,饰 2 层弦纹、竖向刻划纹和指甲纹等第二阶段为 水田区的 6 层,器型有罐、釜、钵、钵形釜、圈足盘等其中罐的变化不明显,但器型较第一阶 段丰富,圈足盘内壁多见放射状的刮彩,圈足也多有镂孔第三阶段为水田 5 层和坡脚区的 8 层, 可复原器物 2 件,最突出的特点是开始出一定数量的盘口器,同时也出镂孔圈足盘,但数量很少。

第四阶段以 3—4 层和山岗坡脚区的 6—7 层为代表,陶器的器类趋于简单化,主要以夹砂的盘口 釜、罐类为主少见其他器型,但第四阶段出较多的石器,与前 3 期有较大的区别另外,人工制 品中首次发现一定数量有加工和使用痕迹的木质工具动、植物遗存主要出自水田区的 6 层植物遗存为各种植物种子和稻谷,包括果核和坚果等, 目前经初步统计,已经甄别出大于 0.5 厘米的植物种子 20 种以上,如橄榄、南酸枣、楝果和冬 瓜子等稻谷的个体超过 20 粒,大多没有炭化动物有淡水龟、鳖类和硬骨鱼类,其中鲶鱼科 和鲈鱼科等少量种属可辨陆生动物有野猪、鹿、牛、狗和亚洲象等古椰贝丘遗址的主要收获:第一、古椰位于三水盆地的边缘,地理位置独特根据堆积层位 及包含物特征,古椰贝丘遗址的遗存可分为早晚衔接、连续发展的 4 个阶段,填补了珠江三角洲 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早商以前的考古学编年体系的空白,是一个新的考古学类型,对于探讨西 江、北江、东江古文化遗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完善本地区古文化谱系有重要意义第二、在珠江 三角洲地区的史前遗址中首次发现了稻谷,为研究本地区和岭南稻作农业起源提供了新资料第 三、大量的动植物遗存的出土,为岭南首次发现,为揭示珠江三角洲乃至岭南地区食物的来源、 结构,经济的多样性和古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专家点评:专家点评:贝丘遗址以前也有发现,但这次发掘并未局限于贝类,特别是采集到其他诸多动物、植物考 古学的材料,在贝丘的类型上有了新的发现5 5、山西柳林高红商代遗址、山西柳林高红商代遗址时代:时代:商代 发掘单位: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吕梁市文物局、柳林县文管所 发掘领队:发掘领队:马昇简介:简介:该遗址在高红村南的一座山梁上,这座山梁被东西横贯柳林的三川河三面环绕,北邻 307 国道 整个山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南部坡度较缓,西、北部陡峭从上至下均发现有陶片离河岸 不远有战国、汉代陶片和灰坑一类的遗迹;在高处的缓坡上采集到的陶片属商晚期山梁顶部较 平缓,当地人称柿枣垣垣上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平坦;东部是漫坡地据研究,晋西北、陕北高原 一带在商晚期可能为某政治集团的活动范围高红遗址可能是该集团的权力中心所在 张忠培点评:该遗址的发掘进一步确认了过去零星的发现属于哪种文化,确认了一种新的考古 学文化发现的遗址具有宫殿规模,这就增加了这种文化的内涵,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这种 文化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文明水准,已有了政权建设这个发掘推进了这类遗存的进一步研究,使我 们认识到当时商代的北面有一个强大的文化。

另外,遗址中有大型的夯土建筑群表明这曾是宫殿,这非集团的力量不能做到,说明这里曾是 一处政治集团的活动中心这处遗址的发掘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吕梁地区的变迁提供了珍贵的线索专家点评:专家点评:长期以来,在吕梁山区屡屡发现有着相似文化特征的商代晚期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出土地点 分散,大多出自墓葬中,一直没有发现与之相应的遗址高红商代基址的发现无疑为吕梁山区的 一些晚商青铜器找到了归属6 6、福建浦城管九村土墩墓、福建浦城管九村土墩墓时代:时代:西周 发掘单位:发掘单位:福建博物院福建省闽越王城博物馆 发掘领队:发掘领队:杨琮简介:简介:我国先秦土墩墓被认为是吴越文化的特征之一,福建地区此前从未发现过土墩墓此次对浦 城县仙阳镇管九村土墩墓进行的考古发掘,填补了这一空白共发现土墩墓 30 多座,出土陶器、 原始青瓷器、青铜器、玉器等共计 200 多件墓葬中出土的 72 件青铜器,器形有剑、戈、矛、箭 镞、刮刀、锛、尊、盘、杯等,这是福建地区一次性出土青铜器最多的考古发现值得一提的是, 其中 10 件造型精美的越式青铜剑,在全国首屈一指 此次蒲城县管九村发现的 30 余座土墩墓,墓葬中出土了一大批相对完整的黑衣陶、(原始)青 瓷器、印纹硬陶器组合,也是福建省一次性发现数量最多的青瓷器组群。

此外,出土的众多越式青 铜器,特别是兵器的形制对先秦时期越族青铜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福建地区先秦时期 社会历史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而夏商时期的黑衣陶为主的土墩墓则对南方土墩墓起源 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填补了这一个领域的空白这批夏商、西周至春秋的土墩墓以平地掩埋 发展至浅坑并向深坑过渡,反映了西周至春秋这两个历史阶段土墩墓发展演变的脉络,对研究土墩 墓的发展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不仅如此,这批墓葬的年代跨度从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C14 测年在距今 4500-2500 年间,其 中的西周至春秋的墓葬居多,因此填补了福建地区考古学时代序列中夏商周时期的缺环,学术意义 极为重要专家点评:专家点评:土墩墓过去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浙江、苏南、皖南地区,现在福建也发现了土墩墓,且年 代比以前发现的那些还要早出土了铜器和原始的瓷器,表明这是南方少数民族百越的一支的贵 族墓地7 7、甘肃张家川战国墓地、甘肃张家川战国墓地时代:时代:战国 发掘单位:发掘单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 发掘领队:发掘领队:王辉简介:简介:该墓地是抢救性发掘,清理被盗墓葬三座,出土金、银、铜、铁、陶、骨以及玛瑙、釉陶珠等 文物 2200 余件。

三座墓葬的结构形式新而独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