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课后题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123907 上传时间:2018-05-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特课后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特课后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特课后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特课后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特课后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特课后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特课后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共产党人在 1956 年至年至 1957 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1)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往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3)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

2、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4)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2. 毛泽东的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和和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我们今天建设中对我们今天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哪些指导意义?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哪些指导意义?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对我国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1.坚持把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是我国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础。毛泽东同志长期以来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十分注重经典理论的

3、消化及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并以此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我国的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我们是否要将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作为指导我们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呢?回答是肯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十余年的改革路程充分证明了这一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应坚持到底的。2.批判的继承是取得事业成功的保证。社会主义的建设初期,毛泽东同志没有采取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态度,而在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以一个共产党人宽广的胸襟与博大的胸怀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同时又以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

4、点、强调对外国经验要进行科学的签别,批判地继承,而不能照搬、照抄,改革开放以来,为更好的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广泛学习、引进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和改革的经验与理论,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对这些理论与经验应采取分析,继承的态度,多年来学习西方的做法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且取得了具大的成就。3.勇于创新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基石。毛泽东同志一贯坚持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尊重苏联革命与建设的经验,但又不完全迷信,而是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找到中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造独特的正确道路,取得了革命与建设的成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上所开辟的一条新路子,其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创新;毛泽东同志纵观

5、局势以大无畏的创新精神走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子,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的首创精神。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阐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的思想,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有着长远的指导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民内部的矛盾、社会分配不公带来的矛盾、因少数干部的腐败和官僚主意而引发的领导和群众之间的矛盾、社会成员分化产生的矛盾、社会就业问题带来的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新时期新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强调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这突出表现在:

6、一是社会领域的发展和改革与经济领域相比明显滞后。随着我们进入全面小康阶段,人民群众对教育、卫生、医疗、体育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上升,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发展领域的表现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统筹经济、社会的发展,协调两个领域的利益关系,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二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给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压力加大。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增多,政府必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协调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三是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增多。这就要求把改革力度、发展的速度、

7、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正确的把握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3. (本次课课后题未找到,刘刚老师讲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课件没有) 4、你如何看待、你如何看待“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第一: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的基本方针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们党通过拨乱反正, 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打破了闭关自守。 改革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快,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给国家带来勃勃生机, 国家综合国力迅速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8、 运用马列主义 两点论” 的观点, 提出了“ 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 为全党指明了方向。第二, “ 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的基本方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把经济搞上去, 建设物质文明使国家由贫穷变为富强, 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和基本目标, 但并不是全部任务和目标。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目标是“ 富强、民主、文明”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因此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 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

9、一代新人第三, “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的基本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邓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的思想, 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5 、如何从社会管理角度重塑社会诚信?、如何从社会管理角度重塑社会诚信? (提示:同学们可以做适当的自行删改,但第(提示:同学们可以做适当的自行删改,但第(2)点下面的)点下面的 6 小条是重点,请一定写上)小条是重点,请一定写上)答:(1)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诚信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也是一个社会、 一个国家能够得以稳定健康、 持续发展的精髓所在。 国人长期以来受到中

10、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熏陶,形成了恪守承诺、相互信任的良好品德。然而,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各类社会主 体之间的活动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各种失信行为频繁曝光,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2)社会诚信不论对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 关系的基石。 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兴旺的不竭动力。 诚信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 精神支柱。从社会管理角度重塑社会诚信,应该加强以下几点的建设: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 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完善信用约束机制,深刻理解社会诚信的重要性,探寻重塑和保持社

11、会诚信的途径。鼓励诚实守信、宽人律己的优良品德。 倡导开诚布公、友好和睦的社会风气。为人以诚,待人以信,不仅是个人的内在品质 和精神要求,也应该是社会的规范。营造克己奉公、恪守承诺的文化氛围。 强化违法必究、惩罚必严的约束机制。 ( 3)诚实守信依旧是社会的主旋律, 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以别人的过错来为自己的不诚信 买单,只有人人坚持诚实守信,才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促进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正 能量” 。 6、你如何看待道德模范在重塑社会诚信中的作用?、你如何看待道德模范在重塑社会诚信中的作用?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的人格化,它是一定社会道德评价的标尺。任何社会的道德榜样都是一定社会道德的模范履行

12、者。在社会主义社会,道德模范人格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性的要求,在重塑社会诚信中发挥着引领导向作用。一是思想引领作用。道德榜样是一定社会道德评价的标尺,它具有社会肯定性和主导性,能够激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实践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二是价值导向作用。道德模范对当时所处的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着一代代人,引导整个社会的文明风气。道德模范在重塑社会诚信中具有带头示范作用。一是思想示范作用。人的行为是受其思想支配的,思想是支配人行为的主观源泉。二是行为示范作用。道德模范正是通过利用其示范性这一特性,促使人们学习、模仿他们。道德模范产生于道德实践活动中,其身体力行的行

13、为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真实可供模仿的道德形象,让人们直接从中得到某些教益和启示。7、论述、论述“我与社会诚信建设我与社会诚信建设” 。摆脱诚信危机,建立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关系,需要所有社会成员在法律、制度、文化诸方面共同努力。诚信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健康发展的症候。摆脱诚信危机,建立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关系、提高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诚信期待,需要所有社会成员在法律、制度、文化诸方面共同努力。加强诚信法制建设。不诚信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就是因为失信承担的风险与获取的利益不成正比,对于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失信成本过低。在我国的相关法律中,虽然也有涉及诚信的内容,但法律条款不够细化,缺乏明确的惩

14、罚标准,一些处罚条例过于宽松,为失信行为的发生留下了空间。而制假、售假的利润通常是合法经营的数倍、数十倍甚至更多。显然,如此轻微的惩罚力度不足以让不法分子望而却步。要遏制诚信缺失,必须建立完备的法制体系,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要补充和细化法律条款,明确对于不诚信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做到有法可依;在处罚量刑方面要加大惩罚力度,对于食品安全、医药卫生等与人民生命健康直接相关的领域实行零容忍,让造假者付出沉重代价,永久性取消其从业资格,做到违法必究;在执法过程中,要杜绝人情执法、创收执法等丑恶现象,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做到执法必严。完善诚信管理体系。诚信是维持社会运转的基本伦理秩序。在某种

15、程度上,信用机制已经成为开展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将诚信问题置于社会管理之中,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完备诚信管理体系,是保障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建立社会成员的信用数据库,将诚信作为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完善诚信的社会奖惩机制,确保恪守诚信的社会成员能够在社会生活中享有更多的便利,对不诚信主体则要予以制度化的处罚。其次,在社会规则、规范中体现诚信价值,构筑有力的诚信规制系统。再其次,要加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业单位的内部信用监察力度,健全诚信问责制。一旦发现这些部门和单位存在欺骗、隐瞒、造假等失信行为,对相关责任人要追究行政和刑事责任。鉴于政府诚信在社会诚信中的基础性地

16、位,对于政府的诚信问责尤为必要。在政府行政中,必须强化行政人员的责任意识,明确他们在履行政治承诺中的职责范围和权力边界,建立从政策制定、决策到实施全过程的问责体系。此外,要引导发展社会诚信组织,增强第三方力量,为这些组织深度参与社会诚信建设提供畅通的渠道。系统培育诚信文化。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稳固的诚信关系,除了付诸社会制度的努力,还必须依赖于诚信道德的培育和诚信精神的传播。诚信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而文化又是传播诚信观念的重要载体。通过文化的熏陶和浸染,有助于使外在的诚信规范内化为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种植诚信的花朵。首先,要在社会各领域进行诚信教育。在学校层面,通过道德知识的学习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业操守,提高从业者的诚信意识。在家庭层面,在家庭之中、邻里之间,建立互信、互敬、互爱、互助的和谐关系,把诚信文化融入家庭生活。其次,营造诚信的文化风尚。诚信是具有悠久历史的道德观念,我们要在当代道德语境下深度挖掘诚信的现代意义,以新的文化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