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国麦蚜测报办法的修改建议(职称用)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0123840 上传时间:2018-05-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全国麦蚜测报办法的修改建议(职称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全国麦蚜测报办法的修改建议(职称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全国麦蚜测报办法的修改建议(职称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全国麦蚜测报办法的修改建议(职称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全国麦蚜测报办法的修改建议(职称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全国麦蚜测报办法的修改建议(职称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全国麦蚜测报办法的修改建议(职称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对全国麦蚜测报办法的修改建议对全国麦蚜测报办法的修改建议雷贤富宜宾县农业局植保站 644600摘要:现行的全国麦蚜测报办法在我省实施已有 20 多年,随着麦蚜优势种群的阶段性演变,测报工作对规范化及科学性要求的提高,现行办法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出一些弊端。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及研究成果,对麦蚜及其天敌的调查方法、预报理论、防治指标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修改建议。关键词:小麦蚜虫,测报办法,修改现行的全国麦蚜测报办法(简称办法)制定于 80 年代初,在我省实施已 20 余年。由于:七十年代中期后,我省的麦蚜优势种群已由麦长管蚜演变为禾谷缢管蚜,其种群繁育所需生态条件、发生消长规律与麦长管蚜有重大差别;测报

2、工作的发展,对规范化和科学性要求的提高;种植业结构等的变化,使在以长管蚜为优势种群的基础之上制订的现有测报办法急需修改,以适应现代测报“五化”要求,提高测报准确性。1、麦蚜种类调查办法将此列为重要调查内容,非常必要。由于麦蚜种群的阶段性盛衰变化,迫使麦蚜测报朝着研究优势种群阶段性演替的超长期预报最新领域发展。准确、长期、系统的蚜虫种类调查,便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首要基础。但办法要求“在麦蚜发生的初、盛、末期各进行 1 次(每次从不同部位取 100 头以上)蚜虫种类调查”的规定,其查次、抽样均过少,不能科学反应前述需求。笔者认为该项调查可有机的融合在蚜量消长普查中去。因蚜量消长普查中已有分种记录,

3、且查次、抽样数量均可超过办法规定要求。但这一点在不少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不分种类,只记录混合种群蚜量的做法应坚决纠正。2、蚜量消长调查21 选田是否具有代表性是能否准确反映全区域蚜情的关键。办法规2定“选定代表性麦田 2-3 块作为系统调查田块,蚜量明显上升时,再增选代表性麦田 2-3 块” 。在实际操作中,“代表性”是很难把握的,麦蚜(特别是禾谷缢管蚜)的发生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不同生境、不同田块、甚至同田不同地段蚜量蚜情都具有明显差异。而我省多数地方地处丘陵,其地形地貌复杂多异,生境气候炯然。调查 2-3 块麦田不能准确反应区域(县)蚜种、蚜量的真实发生趋势。据多年的调查经验,在确

4、定调查取样时应坚持“两多一少” (即田多、点多、每点查株相对少)的原则。田多能尽量包含不同田块类型和生境类型;点多指确定调查田块后,在查田块内用平行或棋盘式调查法多点均匀分布在全田不同部位;每点查株相对要少便于记数提高调查值的准确性,又能相对减少单点工作量。具体建议为:首先根据当地当年小麦品种、播期、地势、长势等条件,确定各种类型田块比例,按确定比例在历年固定观测区内选择代表多种类型麦田 30 块(每块一般不少于 0.5 亩) ,定田不定点(如遇中途所定田块被施药防治,应选择相类似田块补充) 。在被选定田块中,根据田块面积,采用平行跳跃法随机均匀调查 15 点,每点调查一丛(蚜量多时可减少为

5、1/2 或 1/4 丛)。22 调查的规范化、系统化是做好麦蚜测报的基础。办法规定“冬麦秋苗期,自出苗后每 10 天调查一次,拔节后每 5 天调查一次,孕穗后每 3 天调查一次” 。从实践来看,其调查间隔时间太短,调查密次过高,工作量太大。作为基层植保站来说,大都除承担着小麦蚜虫的预测防治任务外,还承担着其它各作物多病虫的预测预报、防治指导、植物检疫、农药管理、试验示范及植保新技术的推广等任务。以宜宾市各县植保站为例,每站人员也就 4-8 人,在任务多,工作量大,人员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很难确保单个病虫测报调查的系统与规范,且这样高密次的调查对小麦蚜虫来说在指导防治上也无此必要。据多年的田间调查

6、经验,建议冬小麦区调查可分为冬季调查和春季调查,冬季调查因冬季温度低,蚜量增速缓慢,每月调查一次较为合适,即在小麦播种出苗后 11 月底、12 月底、元月底、2 月底每月调查一次(个别重发年份 2 月可半月调查一次) ,分别代表苗期基数、年前基数、最低温月基数、春初基数。冬季调查基数作为趋势预3报依据之一;春季调查因气温回升,小麦进入穗期,蚜量增长迅速,对小麦产量品质影响很大,应增加调查密次,即可半月(3 月 15 日左右、3 月底、4 月 15 日左右、4 月底)调查一次,以及时指导当前防治,又能准确性记录下发生变化全程。3、天敌调查在我省对麦蚜发生程度有显著控制作用的天敌为异色瓢虫、七星瓢

7、虫。多数年份春季以异色瓢虫为主,伴以相当比例的七星瓢虫混合发生,少数年份则以七星瓢虫为主的混合发生。其控制作用的大小,不仅与发生量有关,还和冬后成虫活动盛期的早迟有重要关联。且不同天敌种类的活动规律也有较大差异。办法中“天敌的调查在蚜虫盛发期及盛发末期结合麦蚜消长调查一次”以及“天敌单位的折算按棉蚜测报中的折算法”等也有修改的必要。31 增加调查次数,3 月份宜 10 天调查 1 次(即 3 月上末、中旬末、下旬末各调查一次) ,4 月份 15 天调查一次。尽可能结合蚜量消长调查进行,个别查次实不能结合时,调查也应按“两多” (田多、点多)的取样要求专项进行。32 统一调查时间,不同天气在植株

8、上活动的瓢虫数量差异很大,且七星瓢虫成虫有在下午大量转到植株下部和土面交尾、产卵的习性。33 蛹不计入有效天敌量、初龄幼虫难以区分、种类折算天单位等问题,均须研究。4、预报麦蚜消长受温度、湿度、光照、天敌、小麦生育期和蚜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应进行综合分析发出预报。禾谷缢管蚜、长管蚜种群繁育所需生态条件有明显差异,其预报依据亦不同。办法中对长管蚜的预报依据,不适用于禾谷缢管蚜,应补充完善。我省小麦种植区主要蚜种为禾谷缢管蚜、长管蚜。其优势种群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阶段性演替为麦长管蚜或禾谷缢管蚜。经过对盆地内七十年代中期后禾谷缢管蚜代替麦长管蚜演替为优势种的生态条件阶段性变化研究,以及近 20 多

9、年来禾谷缢管蚜愈来愈频繁暴发的年间消长分析,对两种蚜4种种群繁育要求的生态条件有了更深刻的揭示,其差异是很大的。相对比较:禾谷缢管蚜繁育对生态条件适应性要强于麦长管蚜,麦长管蚜繁育喜光照,不适高温,繁育适温区较窄。种群繁育以孕穗至乳熟期为最佳时段,蜡熟期已不适其繁殖;而禾谷缢管繁育则畏光喜阴蔽、寡照、喜高湿,适高温,又耐低温,繁育适温区较宽,对小麦生育期的阶段适应性强,生育程度愈高种群繁育愈好,蜡熟期可继续良好繁殖。禾谷缢管蚜的暴发:四川盆地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至今的阶段时间,优势蚜种始终为禾谷缢管蚜。因其暴发频率高,危害损失重,已成为小麦病虫监测的灾害性对象,该蚜种的严重发生有早期重发和晚期重

10、发两种基本类型,早期重发蚜量高峰期出现在 3 月底以前易爱害的孕穗、乳熟阶段,其暴发时间早,发生面广,危害损失重,是预报的重点。造成早期重发的原因主要是小麦生长前期出现气温显著偏暖(特别是晚秋 11 月和常年冬季最低温的元月)或持续偏暖。因此时气温显著偏暖不仅真接有利于和谷缢管蚜冬季繁育,又和全年的最寡照与高湿时期相吻合,并促使小麦生育发展显著加快,而瓢虫等主要天敌又尚处越冬休眠或未完全解除越冬休眠状态,从而造成有利于禾谷缢管蚜种群繁育的综合生态条件(即冬暖、早穗、寡照、高湿) ,形成早期严重发生。晚期重发蚜量高峰期多出现在 4月中旬、下旬,危害晚,损失相对较轻,造成重发的原因主要为小麦生长前

11、期冬冷、春季低温、显著高湿、寡照。41 长期预报:即年前月底预报次年春季发生程度趋势。依据为小麦播期早迟、年前 11 月及 12 月天气实况、年前蚜量基数、冬春季天气预报。若早播面积偏大或年前蚜量基数显著偏高,冬季元月气温显著偏暖,一般均应预报次年春季为早期重发;年前蚜量基数一般,气象预报冬季 1、2月气温正常或偏暖,春季 3、4 月气温偏低,显著寡照、高湿,则应预报次年春季为晚期重发。42 中、短期预报:主要根据 1、2 月天气实况,蚜量基数、小麦生育期(抽穗早迟)状况,结合天气预报,对长期预报进行修正,具休提出防治意见和要求。5 防治指标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环保意识

12、的增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小麦生产目标从以前追求高产逐渐向优质转变,因此,小麦蚜虫的药剂防治应遵循最佳经济阈值的原则,以减少农药残留对环境污染,保护天敌,维持生态的良性循环,降低防治成本。笔者认为办法规定平均百株蚜量达 500 头作为防治指标过于笼统。建议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确定其相应防治指标:在抽穗前有蚜株率达 25%,平均百株蚜量达500 头作为防治指标;在抽穗扬花后,蚜量急剧上升,上述防治指标显然要求太高,建议有蚜株率、百株蚜量都提高一倍作为防治指标较为合适(即有蚜株率 50%,平均百株蚜量 1000 头以上) 。当然,防治指标的确定有待更深一步的研究。参考文献:1 黄荣汉等小麦禾谷缢管蚜种群演变的研究四川植物保护,2000,总 20:31-362 熊朝均禾谷缢管蚜的发生与小麦生育期关系的研究昆虫知识,1990,1:5-73 黄荣汉等四川小麦蚜虫优势种群演替的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18(6):554-5564 陈敦德等农作物病虫统计方法与应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83-3855 刘燕强等春季气温变暖导致禾谷缢管蚜时段性衰减的原因研究中国植保导刊,62009,5:9-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