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实践研究》课题实施计划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120789 上传时间:2018-05-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实践研究》课题实施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村小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实践研究》课题实施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村小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实践研究》课题实施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村小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实践研究》课题实施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村小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实践研究》课题实施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实践研究》课题实施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实践研究》课题实施计划(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小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实践研究课题实施计划宝国老中心小学 李淑敏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它产生于教育活动又维系教育活动,对教育活动和教育质量起着制约作用。应试教育背景下,师生关系是主从型的,因为无论从知识的传授方法、途径还是目的来分析,它只需要学生无条件的去接受,学生在教育关系中只是储存知识的一个容器。而素质教育背景下,强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2、。尤其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转变,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因此,转变旧的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构建符合时代要求、适应教育需要的新课程师生关系,将会成为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2、理论依据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中小学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

3、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以上述思想为理论依据,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及我国教育方针为指针,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育科研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学、教师道德学、教育统计学等理论为课题研究基础,进行课题的实质性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实验研究的目的合理的师生关系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课题。要适应二

4、十一世纪教育的形势,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把改进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作为突破口。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合作” “学会学习”已是新世纪每个社会成员所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做到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较强的综合能力,渊博的科学知识,而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2、研究的意义(1)实际意义从智育的角度看,能使学生形成乐学态度,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德育的角度看,能使学生养成礼貌、友爱、尊重、尊敬、宽容等优秀品德,从而改善品德面貌。从心育的角度看,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管理的角度看,有利于建立良

5、好的学风、班风,从而带动班级的整体工作。(2)理论价值在如何培养学生的乐学态度,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如何使学生学会尊重,如何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等方面,为教育实践领域提供有指导意义的经验。三、研究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及所处的环境特点,结合新课程中的要求,我们思考: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是什么?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中有怎样的需求?学生渴望与老师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有怎样的教学功效?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主要通过以下的途径加以研究:1、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话是师生之间交往的主要形式。通过对话,师生形成真正的沟通交流,形成真正的相互作用。对话不仅

6、仅只是二者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而且包括双方的“敞开”和“接纳” ,包括对对方的倾听,是“双方情感和精神的互相承领” 。对话还可以使知识、意义和真理通过讨论而被接受。对话过程就是思想、情感、意义的呈现和彼此渗透的过程,是师生的精神境界发生变革的过程。通过对话氛围的有效营造,逐步在师生之间形成“民主的、平等的、互动的、相互关怀的良好关系” 。(1)对话要遵从平等原则,摒弃主从关系。它强调主体双方是平等的,都有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权利,双方因此能够敞开真实自我进行交流和沟通。(2)对话要发生于“你我”之间,具有直接性。对话双方之间没有任何中介,是直接的面对面关系。正如马丁布伯所言:“这种关系直接无间

7、,没有任何概念体系、天赋良知、梦幻想象横亘于我与你之间,一切中介皆为阻碍。 ” (3)对话要使双方步入“之间”领域,具有相遇性。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对话的实质就是相遇。相遇是相互沟通的前提。相遇使主体摆脱自我中心,为对话创造条件。2、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有着丰富情感生活的个体而存在的,彼此因信息交流、互相了解和评价而形成特定的情感关系。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过去、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会对学生个体和群体形成一定的态度,如喜欢、满意、不满意、失望等等。学生也通过对教师的言行举止的观察和对教师教育水平的评价而形成尊重、亲近或敬畏、疏远等态度。(1)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

8、教学成功的喜悦。通过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就会提高,对自己和对方的信心就会增强,师生情感就将朝积极的方向转化。(2)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在师生情感关系的建设上,教师同样是主导,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不够理想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3)完善个性,展现人格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有效策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表现自身的人格力量,并努力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和

9、完善自我的舞台。3、建立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师生关系的建立,从外部条件上讲,还需要有适宜的制度环境,推进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学校教育中的诸多问题,都可以在教育评价制度上找到一些原因,师生关系也不例外。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对于师生的评价,这种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会对师生交往产生明显影响。(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3)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法,实施发展性评价,减轻学生的压力。四、研究对象我校三年级全体

10、学生。五、研究的方法(1)教育实验法: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尝试改进教育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来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2)调查法:借助于一系列的学生和教师问卷调查活动,对师生间的矛盾冲突、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考察,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事实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开展课题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3)案例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研究,寻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4)比较研究法:根据课题的特点,立足于实践调查,对相关的案例、活动调查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5)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六、研究步骤本次课题研究大体可划分以下三个阶

11、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通过各种渠道查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写培训材料,初步拟定研究方案。召开参研人员研讨会,对拟定方案进行讨论,集大家智慧而制定出一个趋近于完美的可行性方案,为课题的顺利运作做好铺垫。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调查研究,掌握师生关系现状 深入班级调查研究,摸清目前师生关系的基本现状,筛选出哪些现状与新课改不相匹配。围绕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分门别类地疏理存在的问题,认真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同时兼用问卷、文献等多种形式进行运作。最后以调研材料及实施方案的形式展现。 第二步 探究出各具特色的新课程师生关系及实施对策 继第一步找出问题并查明根源后,进行分析对比,反思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与相关教师及领导座谈,必要时请有关专家指导,开经验交流会,有机会到典型单位去学习。针对不同学生,制定相应措施,因才、因时施教,并在实施阶段至少召开两次经验交流会(阶段总结) ,把大家好的经验集中优化起来。对比以前的师生关系现状,制订出一种合理的、切实可行的、适合素质教育的新课程师生关系的实施对策,并对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加以论证。最后以研究报告和个案的形式使成果物化。主要研究形式有:文献法、案例研究法、问卷法、行动研究法。 第三阶段 总结验收阶段) 1.收集整理并审查研究材料。 2.验收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