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协同教育机制-共同做好农村初中学生的亲情教育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116975 上传时间:2018-05-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协同教育机制-共同做好农村初中学生的亲情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构建协同教育机制-共同做好农村初中学生的亲情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构建协同教育机制-共同做好农村初中学生的亲情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构建协同教育机制-共同做好农村初中学生的亲情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构建协同教育机制-共同做好农村初中学生的亲情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建协同教育机制-共同做好农村初中学生的亲情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协同教育机制-共同做好农村初中学生的亲情教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目:题目:构建协同教育机制,共同做好农村初中学生的亲情教育构建协同教育机制,共同做好农村初中学生的亲情教育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农村初中学生有别于城镇学生,视野较窄,容易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家庭氛围有别于城镇家庭,家长学历水平偏低,与学生之间沟通少而效果差。致使农村初中学生的亲情教育从青少年健康成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势、国家发展等各角度被提到了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本文着重从农村初中学生亲情教育问题的提出、必要性和紧迫性、适合农村初中学生亲情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粗浅分析和阐释。关键字关键字:协同机制 农村初中 亲情教育 协同教育是我国当代学校教育由封闭式办学逐步走向开放式办学过

2、程中出观的新生事物。它的涵义是:在现代教育观念、特别是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教育资源、教育力量彼此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对教育对象实施同步教育。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人们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物质需要的稳步提高、精神生活的更多需求,愈来愈多的教师和家长认识到了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作者将结合工作经历、思想认识、当今协同教育情势就农村初中学生的亲情教育问题加以阐释。一、课题的提出:(一)有感于农村中更多的青少年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亲情冷漠,无视于家庭、父母等亲人的付出与感受,高度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家长与学生处于对立面矛盾状态,关系紧张,时常充满浓厚

3、的“火药味” ,甚至出现个别中学生离家出走或打骂父母现象。(二)有感于农村教育教学活动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难教,师生之间沟通困难,存在较大的心理和感情距离,教育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教师也往往感觉工作任务繁多却收效甚微,处于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二、对农村初中学生进行亲情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对学生进行的亲情教育是情感教育的基础,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写道: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进行爱国

4、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当代中国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 。(二)对中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明确规定:国家课程标准要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

5、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对中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青少年肩负祖国的重托,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更决定着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速度。这是当前形势下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相对于城镇学生来讲,农村的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和迫切。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机制,共同做好农村初中学生的亲情教育学校、家庭、社会是青少年成长的基本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德育的三个支柱,相互支撑、相互扶持。它们构成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塌陷都会导致整个教育的失败。协同教育下,农村学生亲情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6、一)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学校必须承担起主要的责任。1、课堂教学是实施亲情教育的主渠道,要创新学校德育,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在初中所开设的课程中进行此项教育左右优势的当属于文(以下以语文学科为例进行说明)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 “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从中可见,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之中,应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

7、。亲情教育的开端亲爱父母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为抚育子女成人、成才,历尽艰辛,可谓呕心沥血;而学生身受父母慈爱,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实际,运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并适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父母形成正确的认识。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美德和对“我”的种种关照,也写了“我”从小就帮着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写出母亲宽厚待人,妯娌关系、亲戚、邻里关系处理得好,一家人和睦相处等种种事迹。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就要充分点拨学生的亲情之弦,使其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而激动不已;并对比自己的生活,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形成对家庭关系正确的认识

8、,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受到强烈的感染,并在日常生活体验中加深理解,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亲情教育的发展尊师爱友教材中有很多作品是反映学校生活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能激发其萌发尊师爱友之情。如蔡云芝老师关心爱护学生,公正慈爱、可敬可亲,体现了长者风范。教学时,应使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感知,认识“老师”的崇高品质;并顺此延伸,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老师。在“老师”的崇高品质感染下,激起其尊师之情,形成尊敬老师的良好道德品质。同学相处亦是如此。亲情教育的高潮爱国爱民如果说亲爱父母、尊师爱友只是人的本性,那么,爱祖国、爱人民则是一种大爱。如一身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教学中,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使学生在英雄形象的感染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对“英雄”的景仰与敬佩之情,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为国富民强而努力学习的崇高理想,并在学习中化为强烈的内在精神动力。亲情教育的延伸辨丑远恶“没有爱,就没有恨;没有恨,也就没有爱”,没有对丑、恶的批判与摒弃,也就不可能有对美的鉴赏与追求。在培养学生对“美”追求的同时,还必须教给学生辨别美丑的方法,通过对丑的批判,强化对美的追求。如奥楚蔑洛夫这样的“走狗”形

10、象、使闰土变成“木偶人”的黑暗社会等,教师应通过人物形象分析,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憎感情,认识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从而揭露其丑恶的社会现实。2、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活动是实施亲情教育的另一有效途径。这一途径主要突出以下特点:以情动人: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唤醒学生的爱心,激发学生善良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爱心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泉,是教师一切教育艺术、技巧、方法产生的基础与源泉,也是进行亲情教育的起点。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爱心去接触学生,才能深入到其内心世界,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并点燃学生内心的情感火花。亲情体现在对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生活的关心,体现在对学生的理解,更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这

11、是育人的前提,更是建立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如果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他的爱,他就会对人生充满希望和愉快感,从而会上升到对人民、对祖国以及对他人的爱。以境育人:学校要努力创建和谐校园,创造一个宽松、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营造团结友爱的交际环境,从而增强教育效果。学校要充分搞好橱窗、板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阵地建设,也可利用主题活动涉及具体可感的情境进行熏染,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校开展的“感悟亲情“我的亲情故事”初一年级主题队会”,让学生、家长广泛参与,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长辈、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平凡而感人的故事,邀请家长参与游戏,共同回忆美好时光。学生还亲手为家长制作并献上了

12、礼物,很多家长与学生相拥而泣。动情之处会场泪雨纷飞,感人至极。这就是环境育人的最好例证,一瞬间爆发的感情共鸣、收到的教育效果已显露无疑。以例感人:古今中外,人间美好的亲情跨越时空与地域,广为传颂。如震撼全国的“爱心大使”丛飞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他把所有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他的歌喉虽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他的生命虽已停止,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人生印记。学生周围身残志坚、逆境中健康成长的同学事例等都是可以挖掘的素材。教师可借这些题材让学生写作、讨论,引领学生理解生活的真谛,培养学生积

13、极向上的真情。以理服人:人常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理”为教育、教学之根本,要善于发挥情感的动力调节功能,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应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当学生发生情感校正之后,给予及时的鼓励、表扬,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巩固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亲情教育的境界。办好家长学校,有义务指导好家长的家教工作。学校要承担这个责任,将好的家教方法、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以合作者的姿态与家长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使家长的教育思想和行为与学校教育贴得更紧,更富有成效。3、改革创新,实施全员育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加强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共同任务。 ”明确指出为适应德育开放性、整体性、

14、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的需要,全体教师和职工要共同参与德育工作。教师间要积极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学校领导当好导演、班主任等德育人员唱好主角、科任教师及职工演好配角的局面。(二)家庭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的必不可少的始发站,是帮助学生正确认知、提升情感体验的重要阵地。、家庭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发育;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指引着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家长要从细节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尤其是一些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的学生。用关爱去感化他们受到伤害的心灵,用关爱去唤起他们内心的热情。俗话说:金诚所至,金石为开。地久天长,这种关爱就能升华,就能使遭受过痛苦的孩子

15、热爱生活,理解和尊重他人,逐步形成健康和谐的心态。同时,家长的理解、尊重、信任、鼓励都是促进孩子亲情发展的“催化剂” 。家庭中还可利用目标激励、荣誉激励、理想激励、感情激励等方法,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沟通。2、家庭教育要注意营造温馨、亲切的和谐氛围,创建学习型家庭。“环境改变人”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学生顺利形成良好的心理体验、情感态度。有利于形成良好家庭气氛的教养方式主要是关怀、爱护、民主、平等,以理服人,欣赏、鼓励,还要有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好孩子。家长要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处处感受到温暖、亲情。可以借助热点问

16、题亲子间进行交流、讨论,彼此进行心灵、亲情的沟通;可以家长孩子共看一部电视剧,探讨对一些人物、积极情感的看法;可应能沟通参与某一项劳动,在劳动中享受亲情的快乐学生的心就像一片广袤的土地,种植亲情和爱心就会收获友爱、尊重、宽容和同情。只有让学生亲近生活、感悟生活,自主领悟、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自我教育,才能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提高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的自觉性,增强家庭的责任感,才能使他们体会到生活的真谛。3、家庭教育要突出家长的良好引导作用,始终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高度一致。家长要言传身教,给孩子做出榜样。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的好品格是从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道德,孩子的身上有着太多家长的影子。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言行一致,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4、家庭教育要掌握好“度” 。家庭教育不仅要有关爱,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更多锻炼和体悟的机会,要让孩子更多地接触“空气”而不是“纯氧气” 。尤其是当孩子遇到一些困难挫折的时候,要培养孩子独立对待、克服的能力。在困难挫折中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