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010853 上传时间:2017-08-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是一个洋溢着美的世界,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然而当今语文教学现实功利性太强,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表现在急功近利,过于强调理性知识的灌输,偏重显性的目标,忽视了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忽视了学生身心体验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想象和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从而教师教得枯燥乏味,学生学得麻木无趣。学生很难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很难增强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

2、,我们要重视阅读教学,要用人文审美来充实阅读教学的内容,要用人文审美来拓展阅读教学的思路,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趣学,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借助文本传授基础知识外,更要在文本中自由穿梭,借助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语文阅读中,学生不仅要从文本中汲取信息,练习语言,丰富知识,提升基础的语文素养;更要不断地向文本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情感,获得独特的人文美感。但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使学生认为阅

3、读就是应付教师的提问,就是找到练习的“标准答案” ,以致在阅读中迷失了自我,丧失了阅读的渴望。语文阅读教学自然就变得面目全非,很多学生把考试获得好分数放在第一位,动辄将情趣盎然、逻辑严密、回味隽永的经典篇章随意肢解,使之支离破碎;适应好分数的要求,老师也容易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提升分数上和着重探讨、研究所谓的掌握语文阅读的方法上,以致于忽略了经典文本的基础阅读,将文本中那些具有人文主义美感、体现人性特色、表现人文主义精神的精华部分抛之殆尽,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无疑是与语文阅读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我们要重视“交流” ,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在对文本的人文主义特质的发现上,关注阅读文本的整体感悟,注重个人对

4、文本的多元化解读,用人文审美的独到魅力纠正语文阅读中只重方法或技巧的偏颇,让人文审美的大旗高扬在阅读的广阔田野上,让语文阅读在审美的熏染中走上正确的路途,达到真正的平衡!“书中自有黄金屋” 、 “书中自有颜如玉” ,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如何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第一,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美的感知力培养。审美感知是指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学生的感觉是学生感官对文本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心理基础。如果在文本阅读活动中,学生感觉迟钝,就无法完成对美的感知。而知觉是感官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之上的

5、一种情感体验。学生在语文阅读时,必须充分调动听、视、触、嗅、味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创设的意境,才能体会感知到美之存在。例如朱自清的春如果不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全方位去感受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美的话,是不能感受到文中创设的春雨之宁静,春风之柔媚,春花之瑰丽,春草之嫩绿,更感受不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塑造的美的存在。阅读文本时唤起相应的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触觉表象综合成自己的独特的情感感知。进入到文本创设的意境氛围之中,充分感受意境中美之存在,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素

6、养。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在丰富积累自己内在的情感经验的同时丰富积累自己的审美素养。随着学生的审美感知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去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积累,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不断激发自己的审美情感需要,又进一步进入的新的审美阅读之中去丰富积累美的认知。从而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进入到一个感受美,接受美育的良性循环过程中。另外,学生的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不仅是在引导学生品评阅读文本材料,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之中课堂之中拓展开去。在生活实践中去感受品味美之存在。文学形象与文学美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人、事、物、景处处有美的存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和心灵去感受生活中的美,

7、更利于学生对美的感受经验的积累。以此来丰富学生美的素养,以此来进一步促进在语文阅读中的审美感知。脱离了生活的语文阅读中的美育,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在阅读教学中丰富学生的美的情感阅历。审美情感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反映形式。是学生个体心灵对客观的人与事的心灵态度体验。审美情感阅历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而是在学生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情感体验。它始终与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审美创造相结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文本塑造的意境中,可以获得诸如喜欢、悲哀、愤怒、恐惧、忧郁等种种复杂情感,从而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阅历。例如学生阅读济南的冬天感悟对祖国热爱之

8、情;阅读藤野先生体验友谊的纯真之情;阅读祭妹文品味骨肉间的血肉亲情;阅读梅花岭记感受对国家事业的正义之情;阅读最后一课品悟爱国主义的精神如此等等。这样的阅读引导就自然会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发现美选择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不断发展提高。另外,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引导,能在感受美的同时,领悟文字中的价值和精神追求,体验各个时期不同的美的形象,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阅读中享受自然,体验人生,经历苦难曲折,步入更高的思想境界,领略无限的意境风光。那种美的享受,那种美的情感阅历,就如小草沐浴在细雨如丝的春风中一样。学生在享受文本塑造出

9、的美的同时,教师更要引导学生的情感享受向深处发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一些严肃的而又不是唾手可得的问题:生活道路如何选择,人生价值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如何善待生命,如何善待自然如此等等,把学生的美的情感感悟引入学生灵魂上市的更高层次,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美育的更高目标。第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的想象力。阅读教学中,想象是渗透着情感的想象,情感是渗透着想象的情感。审美情感之所以不同于日常生活情感,正因为它经过了多种心理功能,尤其是想象的处理;审美想象之所以能够不同于科学想象,也正是它受到情感的驱动。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在情感的推动下,依照情感的逻辑进行的,这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

10、,情感是通过想象移入到客体之中的,主体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情感,在审美活动中通过想象可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随着情感的变化,形象通过想象力而获得改变或夸大。想象力的作用,常常使对象变得不可思议,但却更符合人的审美理想。合情而不一定完全合理,这正是审美想象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审美心理。在语文阅读中,要注重把从文本中感知到的文字表象加以加工改造并重新组合,构成的全新的,属于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的审美意象。语文既是综合性、实践性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情感学科,是德育教育学科。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教师要积极进行教育实践,提高师德修养,不断完善自我,强化专业素质,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不断提高阅读效率,提升阅读素养,体验阅读情感,丰富阅读内涵。语文阅读要让学生在自由地获得余味无穷的审美享受。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注意,积累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王朝闻美学概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