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107108 上传时间:2018-05-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压带风带的移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指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地球公转的影响,全球形成了有规律分布的大气环流,各纬度地带分布着不同的环流形势,即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之下。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气压带气压带和和风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的季节移动规律:全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移动晚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约 1 个月年移动幅度约为 10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即地轴的倾角不变) 详细介绍一月气压带风带移动图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时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低气压带位

2、于赤道两侧南北纬5之间。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至北回归线。夏至时,气压带和风带比春分时北移 5左右。这时的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赤道与北纬 10之间;由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间很短,低气压带来不及形成,所以赤道低气压带不可能移到北回归线附近。但这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可以一直吹到赤道,甚至有一部分可越过赤道,吹送到北半球,并偏转成西南风。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又逐渐南移至赤道;从秋分到冬至、又南移到南回归线。这时地面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比秋分时一般南移 5左右,比夏至时南移 10左右。例如,赤道低气压带这时已南移至赤道与南纬 10之间,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可一直吹送到赤道,并有一部分越过赤

3、道,偏转成西北风。由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所以在南北纬 515、3545、6070之间的地带便成为风带的过渡地带。南北纬 30为无风带。压带气压带是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赤道附近受太阳辐射热量多,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同理可推知;地球有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中文名中文名气压带,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假设地球表面是平滑、均匀的,气压水平分布表现出纬向带状。地球上的水平气压带有七个,它们是:2 个极

4、地高压带:分布在北极和南极极区,使空气受冷收缩、积聚,而高空气流辐合,质量增多,在低空形成的高压带。冬季强度增大,范围扩展;夏季势力减弱,范围收缩。2 个副极地低压带:分布在南、北纬 60及其两侧,各约五度。由于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热空气向北移动来自极地高气压带的冷空气南下(北半球)两者相遇热空气被迫抬升地面形成低压而形成的。2 个副热带高压带:分布在南、北纬 2030的强大高压带,是自低纬高空向极流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发生质量辐合形成。它随季节南、北移动达几十个纬度,活动范围约占地球的一半,是对大气环流影响最大的气压带。1 个赤道低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由于终年高温,空气受气压带风带与

5、气候的关系热膨胀上升,到高空向两侧外流,引起气柱质量减少,低空形成低压带。全球七个纬向气压带排列规则,而且高、低压带交错分布。气压带可随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南北平移。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上下移动各约五度。 理解记忆在理解三圈环流成因的基础上可采用以下简易记法。一,掌握气压带的分布与名称。气压带以赤道为中心对称分布,高低压相间。二,掌握风带名称、分布及风向。相邻两个气压带之间为风带,风向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运用地转 偏向力的知识来画风向。风带也是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三,高气压带均为下沉气流,晴天为主;低气压带均为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但通过分析三圈

6、环流成因可知,赤道低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均是冷热不均引起的,属于热力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属于动力成因。四,注意上图所绘的是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时的风、压状况,而实际上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五,假设地表均匀状况,而事实上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气压带、风带要复杂得多。 移动规律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时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两侧南北纬5之间。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至北回归线。夏至时,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 比春分时北移 5左右。这时的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

7、赤道与北纬 10之间;由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间很短,低气压带来不及形成,所以赤道低气压带不可能移到北回归线附近。但这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可以一直吹到赤道,甚至有一部分可越过赤道,吹送到北半球,并偏转成西南风。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又逐渐南移至赤道;从秋分到冬至、又南移到南回归线。这时地面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比秋分时一般南移 5左右,比夏至时南移 10左右。例如,赤道低气压带这时已南移至赤道与南纬 10之间,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可一直吹送到赤道,并有一部分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由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所以在南北纬 515、3545、6070之间的地带便成为风带的过渡地带。气压带、风带

8、的形成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结果,由于大气环流的规律性,使得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从全球看,气压带与风带是相间分布的,即两个气压带之间必定存在一个风带。再从气压带来看,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的,且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而风带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即南北半球的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为低气压带。七个气压带中,三个低压带,四个高压带。关于风向的确定,主要依据高低气压的相对位置和风带所在的半球(南或北),因为风总是由高压

9、区流向低压区,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的。高压带一定是风的辐散区,而低压带一定是风的辐合地。气压带分布气压带按照地理位置,从赤道向两极依次分为 :赤道低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副热带高压带(南北纬 30 度附近),副极地低压带(南北纬 60 度附近).极地高压带(南北极点附近).赤道低气压带在赤道及其两侧,是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地带,这里受太阳光热最多,地面增温也高,接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这样在南北纬 5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由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气流,由于气温随高度而降低,空气渐重,在距地面 4-8 公里处大量聚集,转向南北方向扩散

10、运动,同时还受重力影响,故气流边前进,边下沉,各在南北纬 30附近沉到近地面,使低空空气增多,气压升高,形成了南北两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它是因为空气聚积,由由动力原因形成的,属暖性高压。极地高气压带在地球南北两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这里的太阳高度角最小,接受的太阳光热也最少,终年低温,空气冷重下沉,地面空气多,气压较高,形成南北两个极地高气压带,它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为了区别以上两个高压,需要指出在一般条件下,气温高的地方,因近地面大气受热膨胀,到高空堆积起来,使高空空气密度增大,那里的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的气压都高,形成高气压,于是空气便从高气压向周围气压低的地方扩散,这样气温高

11、的地方,空气质量就减少了,地面上随承受的压力就减低,形成低气压;气温低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这是周围的空气就会来补充,使气温低的地方空气柱的大气质量增多,地面气压因而增高,成气压带为高气压。所以近地面空气受热,气压下降,空气冷却,气压升高。高空气压的高低与地面气压经常是相反的。因为气温高的地方,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堆积,密度增大,形成高压;气温低的地方,空气下降后,在高空密度减小形成低压。这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空气中的高压和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这个气压带在南北纬 60附近,由于这个地带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是一个相对的低压带。这样,在假设不自转的地球上,就

12、形成了上述的七个气压带。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气温的高低也随纬度而变化,同时气压也跟着变化。辐射越强,气温越高;辐射越弱,气温越低。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气温越高,气压越低。大气总是由气压高的地方,吹向气压低的地方,从而在地球上形成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空气流动地球是在一刻也不停地自转和公转着。因此,在上述七个气压带的形成过程中就伴随着空气的运动。而空气运动的方向总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因为大气是紧紧围绕着地球表面,大气在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运动过程中,同时也随着地球一同自西向东转动着。地转偏向力这样大气还要受到一个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力的影响,这个力就是地球自转偏向力,它在北半球总是使运动着的大气向右偏斜,在南半球总是向左偏斜。 这样,在气压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的运动方向就不是正直的由高压指向低压, 而是在北半球发生了右偏,北风变成了东北风;南半球发生了左偏,南风变成了东南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