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辉煌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097743 上传时间:2018-05-2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世纪的辉煌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跨世纪的辉煌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跨世纪的辉煌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跨世纪的辉煌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跨世纪的辉煌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世纪的辉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世纪的辉煌(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跨世纪的辉煌跨世纪的辉煌南京军区空军嫩江第一农场屯垦戍边纪实南京军区空军嫩江第一农场屯垦戍边纪实 作者作者 贺习银贺习银如果说插根牛角能长出头健牛来,你能猜到这里是北大荒,如果说从几个垦荒官兵手中长出一座军营来,你未必知道这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当年轻的共和国从战争的硝烟中诞生后,我军部分陆、海、空三军的后勤将士的名字就紧紧地和祖国的建设系在一起,即把战场上殷红的炮火,血腥的海站,激烈的空战,一并陈列进了军事博物馆,转换成向荒山野岭宣战,向原野冻土要粮。因为他们深深懂得:“金汤之国,非粟不守,韩白之勇,非粮不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30 多年来,在黑龙江省这个素有“祖国金子镶边的地方”

2、之称的北部边陲,在这片鲜为人知的北大荒冻土带上,一支屯垦戍边的南京军区空军嫩江第一农场的官兵们,他们用青春和生命织成永不熄灭的火把,燃烧在没有星辰的垦区冬夜里;他们用智慧和热血铸成破天荒的犁铧,耕耘在千古沉睡的无极荒原上;他们继承和发扬“南泥湾”精神,以特有的“志在边疆奉献,乐在大地丰收”的精神,开创乐军垦史上的辉煌业绩。当我从地图查到东经 12545、北纬 49的交叉点上的黑龙江省嫩江县白云乡科洛河时,那道细细的不起眼的位于雄鸡之首的共和国地图上端右角的红线,蓦然变得那么宽阔、隽秀、壮美、伟岸、具体。在滚滚麦浪和拉黄瑶铃的豆海里,在那繁花点缀的原野上,我的思绪就像蓝天上整编列队的战鹰在飞翔几

3、十万年前,地球剧烈地震动,大地烟火四起,于是北大荒,这块从母体挣脱出来的黑土带就这样威武地降生了。这是一块富饶的土地。黑土地的肥沃和坦荡无私,使乌克兰的粮食,加拿大和美国麦豆产量居世界之冠。而中国这块黑土地在漫长的岁月中颓废荒芜,任凭大自然的洪涝灾害的凌辱和折磨冲刷,使土地开发始于 17 世纪中叶的康熙皇帝的美梦变成了嫩江难水的泡影。黑土地的全年无霜期只有 110 天,最寒冷时气温低达 零下 40C。有效积温 2000-2200 度。在那刀耕火种的年代,人们不敢有涉足这块亘古荒原的非分之想。清朝政府的移民,日本侵略者的开拓团,都曾在这里留下一串串失败的残痕而画上了句号。之一之一当历史的车轮飞转

4、到了公元 1961 年的时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雄的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的部分将士和王震将军率领的数十万转业官兵,挺进荒原,屯垦戍边。要把大荒变粮仓,减轻国家负担,部队生活改善,兵强技精保国防。于是,中国军人铿锵有力的脚步踏醒了这块荒野,冻土带。黑土地上的白桦林离天边的白云不远,八千里路云和月隔不断与家乡的相思。一支身着黄衣蓝裤,头戴皮帽,脚穿皮大头鞋的小分队,告别了家乡,告别了锦秀江南,率先在这“插跟筷子也发芽”的荒原上点燃了第一堆篝火,升起了延续生命的炊烟。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队。1961 年 11 月,南空党委根据空军党委第十次全会的决定:组建农场。由军区空军后勤

5、部肖茂荣副部长带着 32 名将士,组成的勘测小分队踏查荒原。他们中间年长的已人到中年,最小的只有十七八岁。有在朝鲜战场击落美军飞机的战斗英雄,也有新中国建设中的劳动模范。他们冒严寒、踏冰雪、住帐篷、吃粗粮。忍受了常人所没有经历过的艰辛,饱尝了城里人所体会不到的困难。他们携镐拿锹,拓荒挖田,进山伐木,防火烧荒,开始前无古人的艰苦创业。1962 年 2 月 28 日,组建农场的大部队浩浩荡荡地在嘹亮的军号声中进场,全面拉开了开垦“北大荒”的序幕。30 多年来,南京军区空军第一农场数以万计的军人们,我来了,你走了;你走了,我来了;兵是一茬接一茬,官是换了又换,就像不老的嫩江水一样永不枯涸,源远流长。

6、“铁打的营盘,流动的青春。”在“北大荒”艰苦创业,牺牲奉献,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生命和智慧,在仅 3 万多亩的黑土地上,谱写下了这些闪光的数字和那些载入史册的荣耀。32 年大豆、小麦、油菜籽总产量 12258 万公斤,总盈利 3270 余万元,累计上交军区空军收益 1000 多万元,农场发展成为全军近 600 个军队农场中的先进农场。农场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1962 年至 1966 年为农场初创奠基阶段。5 年中粮食平均产量为 295.85 万公斤,年盈利为 31.16 万元,其中盈利最高的是 1968 年的 70.33 万元,比1966 年的盈利多 8 万元。1978 年到 1988 年农场

7、处于恢复发展阶段。改革的春风拂遍了北国大地,在全方位进行的大胆探索中寻找一条用兵少、效益高的新途径,1979 年农场在军队农场中率先成立试验小分队。小分队 16 人种地一万亩,每人承担作业面积625 亩,亩产 261 公斤,创建场以来亩产产量最高记录。1988 年以后为逐步完善阶段。三年累计产粮豆 1805 万公斤,盈利 1020.7万元,分别是前 5 年和 16 年的总和。人员下降到 165 人,1991 年均产粮 3.2万公斤,人均创收益 2.08 万元。1991 年到 1994 年为南空第一农场发展的兴盛时期。在遭受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依然三年累计产大豆、小麦、油菜籽 1714.

8、35 万公斤。创利润 936.8 万元,再创历史辉煌。这是中国空军在征服大自然中的又一个壮举。1983-1987 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评为“空军农副业生产先进单位”;1983 年,被解放军三总部评为“全军先进农场”;1986 年 6 月,被南京空军后勤部批准为荣立集体三等功;1990 年 12 月,被空军评为“空军先进农场”;1991 年 12 月,被解放军三总部评为“全军先进农场”;1992 年 1 月,被军区空军后勤部评为“双无”十佳单位。农场代表曾先后3 次光荣出席了全军,6 次出席空军、4 次出席黑龙江省先进单位表彰大会。现代化大农业成功的主要诀窍是什么?政委王金策毫不犹豫地回答:

9、“农场有上级党委、首长的重视,给了个好政策;有一个团结好、干劲大、事业心强的领导班子;农场有一个依靠科学兴农,人才与科学两兴旺的氛围;农场有一支事业心强能与官兵同甘共苦的干部队伍;农场官兵有一个过硬的战斗作风;有一个拴心留人的好环境。”在农场的要事日记里,记录着一个个难忘的日子。1984 年 7 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在担任原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后勤部部长时,多次表扬农场生产经营管理得好,并亲自带领总后勤部原副部长白相国到农场视察工作、慰问部队官兵,对农场寄予厚望;1989 年 8 月,原总后勤部政委刘安元中将来农场检查工作时,对农场给予了高度评价;1986 年 7 月,原总后勤部张彬副部长

10、和原空军后勤部黄部长来农场检查工作,并作重要讲话;1992 年 4 月,空军旱田标准化作业现场会在农场召开,为农场的改革腾飞注入了生机;1992 年 6 月,在建场三十周年时,姜玉司令员题词祝贺:“志在边疆奉献,乐在大地丰收。”成为农场创业精神;“发扬建场 30 年光荣传统,再创新记录。”杜玉福政委题词;“三十年的军拓者光荣。”韩德彩副司令题词;“讲科学,创一流,为建设现代化农场而奋斗。”吴光宇副司令题词;“团结实干,开拓进取,科技兴场再夺丰收。”秦义昌副政委题词;“科技兴农,勤俭建场。”马鸿副政委题词;“建场三十载功绩卓著,屯垦千秋业再立新功。”涂敏部长题词;“无私奉献军垦业,辛勤耕耘结硕果

11、。”张步樨政委题词;“艰苦创业三十载,望更上一层楼”张跟山副部长题词;原南空后勤部张慕韩副部长,曾 7 次到农场指导工作,为官兵鼓劲;总后嫩江基地在南空农场组建三十周年时,赠送了“屯垦戍边成绩辉煌,团结协作携手创业”的锦旗;原黑龙江省省委书记杨易辰到农场光临指导,听取汇报后,为农场解决问题,体现了人民政府对农场建设的大力支持和关心;1994 年 8 月,原黑龙江分区副司令秦福林大校,原嫩江县人武部张长岭政委专程从黑河来庆祝农场小麦丰收,为农场提供市场信息,并帮助外调小麦种10 万斤;1994 年 9 月,总后勤部军需部副部长黄俊峰少将、生产局助理员王留成大校、总后农技推广总站站长黄文思大校到农

12、场视察工作,为农场排忧解难,解决生产急需物资。军内外各级首长和当地人民政府把目光投向了南空第一农场,外界的信息多了,使这个全军农场中不起眼的小型农场,走出了一条适应农场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子。做为南空第一农场党委委员主要成员,王金策政委和王照度场长,心里规划着农场的未来。1991 年 6 月,王金策政委代表农场出席了全军先进企业(农场)、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表彰大会,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等军委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这个 1965 年 12 月 23 日入伍的老兵,1966 年 5 月入党的老党员,1983 年3 月在北京空军学院二年大专毕业,1976 年调农场任场机关政治协理员。后

13、任政治部第一主任,1986 年 8 月任农场第九任政委。他是个不顾家的干部,但他没有忘记山东滕县老家 70 多岁的老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妻子杨美兰是村民办教师,为他服侍老母,操劳家务,养育孩子操碎了心,落得个一身病,他知道自己对老母没有尽到孝心,对妻子和儿女没有尽到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和义务,妻子理解他从事的事业,可孩子不理解。他的长子王家庆、次子王家林、女儿王秀芹的天赋很好,可没有一个考大学的。他说得简单:你们没有考上大学,我送你们去参军报效祖国,保国防。妻子在 1977 年随军到了农场,把老母亲也接来了,妻子本想一家人过上团圆的日子,而王金策过惯了单身生活,成天和干部战士在地头田间边劳动,边

14、和干部战士谈心,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他成天见不到丈夫的影子,小孩子在 20里外的三河农场一个分场上学,他很少过问他们的学习成绩。一个地处偏僻的学校,教育质量是可想而知的。妻子急得团团转,他一点不着急,成天乐呵呵的。因老母亲不习惯北方生活,妻子又带着老母亲搬回南京,王金策至今还过着两地分居生活。如今,他的三个孩子都退伍了,退伍回地方当了工人。长大成人的孩子,当过军人的孩子终于理解了父亲。原南京空军后勤部政治部王化非主任见到他时,拉着王金策的手动情地说:“老王啊,你在农场工作了 20 年,吃了许多苦,也耽误了孩子上学。我作为你的老领导,一点忙也没有帮得上,我很对不起你呀!”“我知道你是条硬汉子,参加

15、过“援越抗美”的战斗,经受过战争考验。你在农场是有功之臣,使农场从低谷到发展,从徘徊到新的跨越。你今年已 50岁的人了,大半辈子交给了军农建设和农场建设。你的身体有病要多保重,烧荒、抢场、拔草的事,你坐阵指挥就行了,不要没命地干了。”的确,在硝烟滚滚的越南战场上,他带领全班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被评为先进个人和“五好战士”。他经受了艰苦环境和战火的考验,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他走出了硝烟的战场,又走进了向荒原要粮的战场。要实现“高科技、高产量、高效益”的建场总目标,谈何容易,需要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努力。双脚踩在黑土地的军人们一定能够达到他们的目的。因为南空嫩江第一农场的广大官兵已经以自己的意志和毅力

16、彻底征服了这块土地,在精神上已经占领了具有威慑力量的制高点。因为这支部队的前身,主要是从原空四军和原空五军抽调出来的,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是一支战功卓著的部队。1962 年 7 月 3 日,南京军区首长正式任命原 359 旅老战士谭全唐同志为农场第一任场长,1963 年 3 月任命郭生同志为农场首任政治委员。他们带领第一代军垦官兵,在那艰苦的岁月里,用驾过飞机放过大炮,对战场的敌人扣动过扳机的手,开始挖土拌泥脱土坯、垒草房,伐木割草盖房开荒,凿冰化水,淤泥糊墙,在冻层上扎下了根,开始了“庄稼兵”的生涯,干起了被社会上一些人看不起的行当。他们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战胜了零下三十度严寒等恶劣环境,人工除草,铁锹翻地,木棍点播下种,镰刀收割。在生产方式极为原始的条件下,当年垦荒播种 5400 亩地。后来农场第九任军政主官的王照度、王金策在部队进行光荣传统教育中,以此作为主要教育内容之一,使新一代军垦官兵为此引以自豪。“南泥湾”精神在他们身上再现。是的,今天南空嫩江第一农场变了,1988 年到 1991 年,三年投资 250 万元,用于农机具更新,新建起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