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重点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097193 上传时间:2018-05-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7.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重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历史期末重点知识总结 第九课 秦灭六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 原因:统一是人心所向;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具备了统一的条件;嬴政善于用人 秦统一的意义: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 皇帝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军政大权。 2. 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 3. 地方:废分封,立郡县。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 文化:统一文字,使政令顺利推行,利于人民的交流与文化的发展。 2.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3. 交通:统一车轨,修驰道,凿灵渠。 4. 军事:派蒙恬北击匈奴,修长

2、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 5. 疆域:东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 第十课 秦末农民起义 原因:秦的暴政: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兵役;严苛的法律;秦二世更残暴的 统治 过程:1.陈胜、吴广起义(前 209 年,大泽乡)结果失败。 意义(评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2 项羽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歼灭秦军主力:巨鹿之战。以少胜多,破釜沉舟。 楚汉战争 性质:刘邦、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 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前 202 年西汉建立,刘邦为汉高祖,定都长安。 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 目的:稳固政权,稳定社会局势。 措施:1 让士兵回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增加

3、劳动力2 致力于农业生产,轻徭薄赋。 结果: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 文景之治 措施:1 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2 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轻徭薄赋(田赋降到三十税一)3 重视“以德化民”废严刑峻法4 提倡勤俭治国,文帝以身作则。 结果(作用、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很大增强。 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措施:政治 1 采纳主父偃建议实施“推恩令” (彻底解决王国问题,削弱诸侯王势 力) 2 地方建立刺史制度,全国分 13 州部,每州部派一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及豪强。作用: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思想: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

4、正统思想。在 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 作用: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经济:盐铁专卖 目的: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措施:1.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2.实行盐铁官营专卖3.全国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作用:国家财政状况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第十三课 东汉兴亡 王莽公元 9 年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 25 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光武 帝。 东汉前期“光武中兴” 目的:巩固统治稳定社会局面 措施:1.释放

5、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中期中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后期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第八课 百家争鸣 春秋时期孔子:鲁国,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成就:核心思想“仁” 政治: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教育成就:创办私学,打破贵族、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 贡献:发现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派代表主要思想 墨家墨子“兼爱” “非攻”节俭尚贤 孟子实行“仁政” “民贵君轻”儒家 荀子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道家庄子顺应自然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

6、格独立 法家韩非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前 475 年-前 221 年) 一、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战争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二、商鞅变法(前 356 年,商鞅,秦孝公) 1 背景(原因):战国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 高。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内容: 1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 废除贵族世袭特权(阻力最大)3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政治4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1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 鼓

7、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经济3 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4.影响(作用) 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秦国成为最强诸侯国,为统一全国奠定 了基础。 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深耕细作 (前 770 年-前 476 年)手工业:规模不断过大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出现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使用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诸侯争霸 原因: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民族间矛盾也有所发展。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先后称霸中原。 影响:给社会带来灾难;出现大规模民族交融;为统一奠定基础。

8、第五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青铜器和甲骨文是商周时期文明的代表。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 深远影响。 评价(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第四课 朝代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最后国 君创立制度战役夏前 2070 年禹阳城桀王位世袭制商前 1600 年汤亳-殷纣王牧野之 战 西周前 1046 年周武王镐京周幽王分封制西周分封制 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 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

9、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受封者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调兵。 第一课 北京人,距今 70 万-20 万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意义:通过对北京人对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意义:该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 立人遗址 十四到二十课重点 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即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汉汉武帝时期) 第一次:前 138 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第二次:前 119 年,目的:加强汉与西域各国的交流

10、意义: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促进了汉与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 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丝绸之路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中原运到西域的丝绸、漆器、凿井等技术。 西域运到中原的良种马、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等。 丝绸之路的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 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 岛南端锡兰。 对西域的管理 西域都护:前 60 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都护府设 在乌垒城。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范围:新疆

11、及巴尔喀什(k sh)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第十五课两汉的科技与文化 造纸术的发明:西汉 造纸术的改进:东汉宦官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 纸,质量大大提高,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逐渐取代简帛。 (蔡侯纸) 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 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医学:东汉末年名医,著作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被称为“医圣” 。 东

12、汉末年名医华佗,擅长针灸、汤药治病。是外科手术的鼻祖,发明“麻沸散”用 于麻醉。 根据虎鹿熊猿鸟的活动姿态创编医学体操“五禽戏” 。 史记 作者:西汉汉武帝时期的掌管天文历法和国家典籍的太史令司马迁。 内容:记载传说黄帝到汉武帝年间约 3 千年的史事。 体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本纪、列传、志、书)评价:既是优秀的史学著作,又是优秀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写史记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 道教与佛教 道教:东汉末年兴起派别:张角的太平道,张陵的五斗米道。 佛教:西汉末年由丝绸之路传入,东汉明帝建第一座寺院河南洛阳白马寺。佛教创 始人释迦摩尼。 第十六课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184

13、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 大起义爆发。之后军阀割据混战。 官渡之战:东汉末年,200 年,曹操与袁绍于官渡决战。曹操打败袁绍,以少胜多。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东汉末年,208 年,曹操为统一全国与孙刘联军于赤壁决战。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曹操经营关中完成北方的统一,刘备入蜀发展西南,孙权治理东南。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20 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建立魏。221 年,刘备称帝, 定都成都,建立蜀汉,229 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建立吴。 三国对经济对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展经济, 改善民

14、族关系,加速开发西南。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 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抵达台湾,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263 年魏灭蜀。 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晋的建立:266 年,司马炎称帝,定都洛阳,为晋武帝。280 年,西晋灭吴统一全 国。 八王之乱 原因:晋武帝大封同姓诸侯王,手握重兵势力日益强大。晋惠帝昏庸无能。 影响:西晋从此衰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 徙高潮。少数民族首领趁机起兵反晋。316 年,西晋被匈奴人所灭。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开始:东汉光武中兴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北方各族

15、统治者建立的北方 15 个政权 连同西南的成汉。4 世纪后期,氐族苻坚建立前秦强盛统一黄河流域(统一北方: 曹操、前秦苻坚,北魏) 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统治集团自身腐朽。统治集团的内乱。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 起兵反晋。 第十八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相对安定,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农业、手工业有长足的发展,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东晋的建立:317 年,司马睿(ru)定都建康。政治靠王导,军事靠王敦,时人称 “王与马,共天下” 。383 年,东晋与前秦于淝水决战。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前秦土崩瓦解,北方重陷分裂混乱局面。东晋经济发展,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16、。420 年,东晋灭亡。 南朝:420589 年,南方依次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政权,都定都建康。宋 疆域最大,宋文帝、宋武帝时经济发展。梁武帝时政治败坏,发生大规模叛乱,建 康失守。从此,南朝在南北方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利于农作物生长。 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南下移民与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 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增加,兴修水利工程。 农业生产技术有很大改进(犁耕麦稻兼做,五岭以南双季稻)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手工业快速进步,商业和城市繁荣,建康是大都市。 第十九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494 年,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学汉制礼法。意义: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加速北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