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杉苗猝倒病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090435 上传时间:2018-05-23 格式:DOC 页数:442 大小:1.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松杉苗猝倒病_第1页
第1页 / 共442页
松杉苗猝倒病_第2页
第2页 / 共442页
松杉苗猝倒病_第3页
第3页 / 共442页
松杉苗猝倒病_第4页
第4页 / 共442页
松杉苗猝倒病_第5页
第5页 / 共4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松杉苗猝倒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松杉苗猝倒病(4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松杉苗猝倒病松杉苗猝倒病又称幼苗立枯病,是一种全国性的严重病害,主要危害杉、松属和落叶松属等针叶树的实生幼苗。在针叶树种中,除柏类幼苗比较抗病外,其它多是易感病的。此外也危害泡桐、刺槐、臭椿、梧桐、榆树、银杏、桑树、苹果等多种阔叶树的实生幼苗。还危害许多农作物和蔬菜等幼苗。我省南部和西南部杉木和松树类苗圃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症状 彩图 1该病害多在 46 月间发生,因发病时期不同,可出现四种症状类型。1、种芽腐烂型 播种后,出苗前,由于土壤潮湿板结,种芽在土壤中被病菌侵染,引起种芽腐烂,地面表现缺苗断垄现象。这种类型常发生在覆土过厚、粘土地或低温高湿的苗床上。也称种腐或芽腐。2、茎叶腐烂型

2、 幼苗出土后,若苗木密集、湿度过大或撤除覆盖物过迟,则病菌侵染幼苗茎叶,使幼苗茎叶粘结而腐烂。也称烂叶或首腐。3、幼苗猝倒型 幼苗出土后,扎根时期,由于苗木嫩茎还未木质化,病菌从根颈处侵入,产生褐色斑点,病斑逐渐扩大,呈水渍状腐烂,病苗迅速倒伏,引起典型的幼苗猝倒症状,此时苗木嫩叶仍呈绿色,病部仍可向外扩展,是危害较严重的一种类型。猝倒型症状多发生在幼苗出土后的 1 个月内。也称萎倒或颈腐。4、苗木立枯型 幼苗出土 2 个月或苗木茎部木质化后,若土壤中病菌较多或环境条件适宜,病菌可侵入根部或根颈处引起根部皮层变色腐烂,但苗木枯死而不倒伏,故称苗木立枯病。病原松杉苗猝倒病的病原可由三种真菌引起。

3、1 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Kuhn 属半知菌亚门,无孢菌目,丝核菌属。丝核菌不产生孢子,主要以菌丝和菌核形态出现。菌丝有分隔,幼嫩菌丝无色,分枝近直角,分枝处细胞明显缢缩。老菌丝黄褐色,细胞稍粗。菌丝可交织成疏松的菌核,形状、大小不等,直径 1-10mm,深褐色。丝核菌喜含氮物质,最适宜在 pH4.56.5 环境中生长,主要生活在土壤中的植物残体上,具有很强的腐生能力,多分布在 1015cm 深的土层中,菌丝在温度 2428时,生长最快,但幼苗在 18-22时,发病最迅速。(图 1.c)22 镰刀菌 Fusarium solani (Mart) App.et Woll.

4、 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镰孢属。它们的菌丝多隔,无色,细长多分枝,产生两种孢子,即小型分生孢子和大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卵形至肾形,单胞或双胞,散生菌丝间。大型分生孢子粘结成团,纺锤形至镰刀形,35 个隔膜。在菌丝和大型分生孢子上,有时还形成厚垣孢子,厚垣孢子顶生或间生。镰刀菌分布在土壤表层,生长适温为 2530,以土温 2028时苗木感病最重。(图 1.a、b)3 腐霉菌 Pythium aphmnidermatum (Eds.) Fitz. 属藻菌纲,霜霉目,腐霉属。菌丝无隔膜,无性繁殖时产生薄壁的游动的孢子囊,孢子囊为袋状,有不规则分枝,萌发泡囊,囊内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形,侧生

5、两根鞭毛。游动孢子借水游动,侵染苗木。有性繁殖时,产生壁厚、色深的卵孢子。腐霉菌喜水湿环境,生长适温为 2628。一般在 1722时发病最重。发病规律松杉苗猝倒病主要发生在一年生以下的幼苗上,特别是出土一个月以内的幼苗受害最重。在苗木生长纤弱和环境适宜时,一次病程只需 36 个小时。在幼苗时期,可连续多次发病,而每次发病留下的死苗又是病菌的营养物质,借以繁殖,造成流行。松杉苗猝倒病的发生与流行条件有几个方面。1 前作感病 苗圃地前作物若是茄科等感病植物或发病的针叶树苗,土壤中病株残体多,病菌积累也多,病菌繁殖快,苗木感病机率高。2 雨天操作 在雨天进行整地、做畦或播种,常因湿度过大,造成土壤板

6、结,不利于种子发芽和出土,种芽易被病菌侵染而发病。3 圃地粗糙 土块太大、土壤粘重、苗床不平、圃地积水,均有利于病菌繁殖,致使幼苗生长纤弱,抗病能力差,容易发病。图 1 a 茄腐皮镰孢霉 1 大型分生孢子 2 厚垣孢子 3 小型分生孢子b 尖镰孢霉 1 大型分生孢子 2 厚垣孢子 3 小型分生孢子c 茄丝核菌 1 菌核切面 2 菌丝细胞萌发 3 菌核、内菌丝及担子(a、b 仿魏景超,c仿邵力平)34 肥料未腐熟 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常带有大量病株残体,导致病菌侵染苗木。5 播种不及时 如果播种过迟,幼苗出土较晚,出土后又遇到多雨季节,湿度大,病菌繁殖快,此时幼苗未木质化,抗病性差,容易发病。

7、如播种过早,常因气温偏低,延长幼苗出土时间,易使种芽腐烂。此外,若种子质量差、发芽势弱、幼苗出土不齐或揭除覆盖物过迟,使幼苗生长弱,也容易发病。防治措施1 选好圃地 育苗地要选择土层肥厚、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前作不是发病植物的沙壤土。2 细致整地 整地要在土壤干爽和天气晴朗时进行,应深耕细整,结合整地进行土壤消毒,每亩撒 4050kg 生石灰,对抑制土壤中的病菌和促进植物残体的腐烂起一定的作用。3 合理施肥 以有机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有机肥料要经过发酵腐熟后才能使用。施肥方式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4 适时播种 根据种子发育所需的温度,适时播种。育苗所用的种子一定要选择优良品种,育苗时种子要

8、经过浸种催芽和肥料、农药拌种。5 加强苗圃管理 播种后要及时盖草、揭草,施肥浇水,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保证苗木生长健壮,提高苗木的抗病性能。6 药剂防治 五氯硝基苯对丝核菌有较强的杀伤效果,如和其它杀菌剂混合使用,如代森锌等,其防治效果更好。混合比例为五氯硝基苯占 75%,其它药剂约占25%,每 m2用 46g,与细土混匀即成药土,播种前将药土撒于播种行内,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种子,也可用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250g 拌种 5000g 进行种子处理。 在发病初期喷洒 1:1:200 倍的波尔多液,每隔 1015 天喷一次,也可用 40%五氯硝基苯粉剂 800 倍液喷雾防治。苗木茎腐病4分布

9、与危害苗木茎腐病主要发生在夏季高温炎热的地区,在我省中南部和西部发生普遍,是苗木上的严重病害。本病危害银杏、马尾松、侧柏、杉木、水杉、杜仲、乌桕、刺槐、核桃、香椿等多种针阔叶树种,其中以杉木苗、松苗、银杏、杜仲最易感病。此外,还危害农作物中的芝麻、红豆、大豆、烟叶和棉花。症状 彩图 2.1-2以银杏苗为例,苗木发病初期,茎基部变褐色,叶片失去绿色而发黄,稍下垂,顶梢和叶片逐渐枯萎,以后病斑包围茎基部并迅速向上扩展,全株枯死,叶片下垂,不脱落。银杏等树种苗木茎基部皮层较厚,发病后期,病苗茎部皮层皱缩,内皮组织腐烂变为海绵状或粉末状,灰白色,其中有许多黑色微小的菌核,严重受害的苗木,病菌也侵入到木

10、质部和髓部,髓部变褐色,中空,也有小菌核产生。最后病菌扩展到根部时,根部皮层腐烂。如拔出病苗,根部皮层全部脱落,仅剩木质部。茎部皮层较薄的苗木如松苗、杉苗,发病后,病部皮层坏死不皱缩,坏死皮层紧贴于木质部,皮层组织不呈海绵状,剥开病部皮层,在皮层内表面和木质部表面,也有许多黑色小菌核产生。当年生苗木最易受害,随着苗木的增长,抗病能力逐渐增强,2 年生苗木,只有在严重发病的年份受侵发病。病原 图 2苗木茎腐病的病原,是甘薯小菌核菌 Sclerotium bataticola Taub 属半知菌亚门,无孢菌目,小核菌属。若产生分生孢子器时,名为菜豆壳球孢菌 Macrophomina phaseol

11、ina(Tassi)Goid.。病菌在银杏、松、杉等病苗上,一般不产生分生孢子器,只产生小菌核。菌核黑褐色,表面光滑,扁球形或椭圆形,细小如粉末状。在芝麻病株上,常产生分生孢子器埋生于病部表皮下,有孔口,孔口开于表皮外;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壁薄,无色,单细胞,先端稍弯曲。此病菌喜高温,图 2 苗木茎腐病 甘薯小核菌(菜豆壳球孢菌) 小菌核及分生孢子器(李秀生)5其生长适宜温度为 3032,对酸碱度适应性较强,在 PH 值 49 之间都能生长良好。发病规律该病菌是一种腐生性强的土壤习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苗和土壤里越冬。该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平时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在适宜条件下自伤口侵入寄主危害。

12、病害的发生与寄主状态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68 月雨季过后,土壤温度骤升,苗木茎基部常被灼伤,给病菌侵入提供了条件,病菌即从灼伤处侵入,引起苗木发病。在苗床低洼容易积水处,苗木生长较弱,抗病力低,也易感病。苗木茎腐病,在 68 月份气温高,且高温持续时间长的情况下,发病严重。防治措施1 增施有机肥料 育苗时用有机肥料。如棉籽饼、豆饼和腐熟的家畜粪便等作基肥或追肥,不仅可提高土壤肥力,促进苗木生长,增强抗病力,而且可以增加土壤中颉颃微生物的繁殖,抑制病菌,可以显著降低发病率。2 搭荫棚 78 月高温季节,在苗床上搭荫棚遮荫,降低苗床温度,减轻苗木根颈灼伤危害程度,可起到防病效果。遮阴时间,自每天

13、上午 10 时至下午 4 时即可,雨天不遮盖,遮荫时间过长,影响苗木生长,9 月以后撤除荫棚。此外,夏季在苗木行间盖草、浇水、雨后及时松土也可降低土温,并有利于苗木生长,减少发病。白绢病白绢病又称菌核性根腐病或菌核性苗枯病,危害苗木和幼树的根颈部。该病可危害多种植物,主要有油茶、油桐、楸树、柑桔、苹果、梧桐、泡桐、核桃、马尾松等多种树种,还可引起许多农作物发病。该病主要分布在我省南部和西南部。症状 彩图 3白绢病通常发生在苗木的根颈部或茎基部。感病根颈部皮层逐渐变成褐色坏死,严重的皮层腐烂。苗木受害后,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以致生长不良,地上部叶片变小变黄,枝梢节间缩短,严重时枝叶凋萎,当病斑

14、环茎一周后会导致全株枯死。在潮湿条件下,受害的根颈表面或近地面土表覆有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后期在菌丝体间形成6很多油菜籽状的小菌核,初为白色,后渐变为淡黄色至黄褐色,以后变茶褐色。菌丝可逐渐向下延伸及根部,引起根腐。有些树种叶片也能感病,在病叶片上出现轮纹状褐色病斑,病斑上长有小菌核。病原引起树木白绢病的病原菌无性世代为齐整小核菌 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属半知菌亚门,无孢菌群,小菌核属。菌丝体白色棉絮状,其分枝较细。小菌核表生,球形或近球形,直径 13mm,菌核平滑,有光泽,与油菜籽相似,表面茶褐色,内部灰白色,易与菌丝分离。有性世代为担子菌中的伏革菌 Corticiu

15、m centrifugum (Lev.)Bres.。其有性世代不常发生,担子层排列于白色薄膜状子实体上,担孢子卵形。担孢子的传病作用不大。白绢病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 30,最高约 40,最低为 10,在 pH 值 7.98.4之间都能生长,pH5.9 时最适宜繁殖,光线能促进产生菌核。菌核在适宜条件下就会萌发,无休眠期,在不良条件下可以休眠,菌核在土壤中能存活 5-6 年,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存活时间更长。发病规律白绢病菌是一种根部习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根上越冬,第二年温度适宜时,产生新的菌丝体,病菌菌核在土壤中可随地表水流进行传播,菌丝在土中蔓延,侵染苗木根部或根颈。病菌喜高温,因此

16、病害多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生,6 月上旬开始发病,7-8 月气温上升至 30左右时为发病盛期,9 月末停止发病。高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气温 30-38,经 3 天菌核即可萌发,再经 89 天又可形成新的菌核。在酸性至中性的土壤和粘质土壤中易发病;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特别是在连续干旱后遇雨可促进菌核萌发,增加对寄主侵染的机会;连作地由于土壤中病菌积累多,苗木也易发病;在粘土地、排水不良、肥力不足、苗木生长纤弱或密度过大的苗圃发病重。根颈部受日灼伤的苗木也易感病。防治措施1 圃地选择 育苗地要选择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地。前作发病重的苗圃应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4 年以上,方能重新育苗。72 冬季深耕 感病苗圃地,每年冬季要进行深耕,将病株残体深埋土中,清除侵染来源。3 土壤消毒 在育苗或造林前,每亩用 7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 1000kg,加细土 20k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