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云南游记与民俗 兼论边疆游记对山水文学的贡献 【作 者】陈友康 明清时期本土作者和外地作者所写云南山水游记十分可观这些游记散见于有关文 集和方志因为方志的重点收录,留存至今的游记作品的数量远比其他形式的散文作品为多 从内容上看,由于它反映了一些独特的民俗、文化及美学问题,因而是云南古代文学中除诗歌 以外最具多样价值和鲜明个性的文学样式而且,通过深入研究还可以发现,包括云南游记 在内的明清边疆游记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地方文学,它对整个山水文学都有一些新的开拓 和贡献游记所表现的民俗内容,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去挖掘它的价值 一、疆域的开拓与文学的创新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曾提出江山之助的著名命题,认为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 府,自然山水是作者文思的源泉和创作的助力山水对作家创作的助力有多种表现,有一 种现象一直未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这就是江山的拓展对文学的促进元明清时期,统治者不 断开疆拓土,中国版图尤其是实际的行政控制范围大大扩展疆域的扩大,为山水文学提供 了广阔的表现空间和新的描写对象,从而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新的可能性明清云南 游记创作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这种类型的江山之助。
云南具有神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色彩斑斓的民情风俗,是一块文学的富矿但由于 地处遐荒,封闭落后,特别是元代以前基本上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外地文人几乎无法涉足,所 以,雄奇壮美的山水风光极少进入文学家的视野,在文学上就处于被遗弃的境地明何镗 《游点苍山记》云:点苍山为南中胜景,然去中州万里而遥,海内士人所稀觏,故载记亦缺略 载记缺略正说明云南山水长期处于自然状态,没有进入文学领域元世祖平定云南,将云 南置于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之下,结束了南诏以来数百年的割据历史明清时期,中央政府继 续保持着对云南的更加有效的统治疆域的扩大,朝廷对边疆的行政控制,大大拓展了文人 的涉足空间,数量可观的文人由此得以进入他们的前辈从未涉足的全新领域他们有的是 仕宦而来,如张佳胤;有的是从军而来,如赵翼;有的是贬谪而来,如杨慎;有的为旅游而来,如 徐霞客;有的为探亲而来,如余庆远内地入滇文人以外地人身份进入莽荒古朴的云南, 两地的自然景物,文化特征形成强烈反差,给他们以新鲜的感受乃至巨大的震撼,形诸笔墨, 便出现了一些瑰丽奇特,令人耳目一新的山水游记与此同时,本土文化在内地文化的影 响下也获得长足进步,作家逐渐增多他们拿起笔,以传扬乡邦山水美名、弘扬桑梓文化的 强烈责任感纵情挥写,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
他们的成就就个人来看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 把他们作为整体来考虑,他们的创作就构成了值得重视的文学现象 明清云南游记展示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包容了自然和社会本身的多样性与丰 富性,无法尽述,只要看一看它对大山和溶洞的描写,我们就可以知道它到底为读者、为文学 提供了怎样的新鲜内容在明清云南游记中,描写山的作品占有极大比重云南是山堆积成 的高原这里的山,千姿百态,神秘莫测太华山的奇险峻美,点苍山的雄伟壮丽,鸡足山的 秀丽幽深,玉龙雪山的晶莹瑰玮,高黎贡山的苍莽浑厚,都足以颉颃中州诸名山而散发出不 可抗拒的魅力在游记中,这些个性独特、伟昂豪迈的身姿排闼而来,令人目不暇接,从而 在山水文学领域树立起一些前所未有的壮美形象写太华山(西山)的名作有明张佳胤《游 太华山记》、王士性《泛舟昆池历太华诸峰记》、清戴絅孙《游太华山记》及《西山三记》等写 点苍山的有明杨慎《游点苍山记》,李元阳《游清溪三潭记》、《花甸记》、《浩然阁记》,吴 懋《点苍山记》等写鸡足山的,细加统计,不下二三十篇其中,明钱邦芑《鸡足山石洞下 潭记》可以媲美柳宗元《小石潭记》〔1〕 《徐霞客游记》中对鸡足山的大篇幅描写更使之成 为盛传天下的佛教名山。
这些作品都能抓住对象的特点,用形象生动的文笔,描写出各山 与众不同的景致,真实地表达出游山时个性化的审美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云南山水之 奇的由衷赞叹杨升庵《游点苍山记》有一个片断是脍炙人口的:北入龙尾关,且行且玩山则 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这段 文字,把它和唐宋诸大家最优秀的写景文学相比都是毫不逊色的作者们写山,常与中州 名山相比较,说明滇云山峰无论其形貌还是神韵都不亚于中州名山从而突出了云南山水的奇 异和不减三山五岳的游览价值如戴絅孙《游太华山记》就认为西山之胜可以兄天姥,友匡庐 清初云南督军、吉林人石琳《新建云涛寺及新温泉碑记》云:宇宙间英奇瑰玮之气,不 钟于人物,则钟于山水古代云南在人文方面确实颇不足道,但在自然山水方面却为宇宙 情所独钟,造就出大量远迈中州的天地奇观云南高原大面积的喀斯特地形及其所孕育的 许许多多地下溶洞就是其中之一这些溶洞在不为人知的大地深处形成一个又一个丰富多彩、 神秘莫测的世界,构成与地表迥然相异的自然景观作为以表现宇宙造化之奇为能事的山 水游记,当然不会漠视大自然的杰作明解一经《游阿卢仙洞记》写的是现在已名噪天下的泸 西阿庐古洞。
作者以简炼的文笔描绘了洞内移步换景、越深越奇的钟乳石造型对洞内千奇 百怪的景象称赏不已:上则层峦倒挂,呈奇而献巧;下则群峰突起,斗丽以夸妍,千态万状, 莫非天造地设之景象写溶洞的佳作还有张佳胤《临安三洞记》,明云南布政使江西人徐 樾《双明洞记》,清李应登《沙朗洞记》、《夕阳洞记》等这些作品对洞内险绝层出、奇状闪烁、 万象幽渺、色色可喜的景观及入则惊喜间作,出则顾峦忘返的游洞感受,都有上乘的表现 在传统游记中,以溶洞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作品极少因而,明清云南游记中出现数量可观 并且写得相当出色的溶洞游记,就具有了为传统游记拓荒的意义,在文学界别开一片宏伟 峻丽、神秘诱人的新天地 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文化总是与自然相伴而生的拓展了地理空间,同时就拓展 了文化空间民俗作为具有强烈地域色彩和民族个性的文化表征,它既是环境的产物,同时 又为自然增添了鲜明的人文色彩和活跃的生活意趣,较易引起作家的注意因此,在明清云 南游记中,滇省各民族的民风民俗象自然山水一样得到了充分表现,成为游记作品中的新 内容p#分页标题#e# 描写范围的扩大和描写对象的更新促成了山水文学的创造性发展山水文学的特质 首先表现为它的描写对象是自然风光。
因此,当它描写的具体对象发生变化时,山水文学就随 之获得了一定新意在过去,由于文人的足迹多流连于中原及江南地区,供他们欣赏和表现 的自然山水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在众多文人的笔下总是出现似曾相识的山水风物虽然杰 出的文学家总能从相同的对象上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思想启迪,赋于相同的对象以不同的 意义,但描写对象即审美客体的凝固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家的表现自由,限制了山水文 学的创造性发展正如赵翼所指出:中原一片好景光,发泄已尽周汉唐在这种情况下,作家 把笔触伸向从未经文人染指的边疆,即赵翼所谓:所未泄者蛮獠窟〔2〕,写出以题材而论全 新的游记, 对山水文学的发展就具有了创造性贡献同时,新的审美客体激发出新的情感 和灵智,从而使边疆游记本身也拥有了不可替代的内在价值 二、纪实与传奇中的民俗 宏观地考察明清云南游记,可以发现它与传统游记相比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纪实性 与传奇性不论哪种情况,都包含着丰富的民俗内容,这也使它区别于一般的山水游记 在明清云南游记中,相当一部分作品只是客观地记述作者游历云南各地或登高览胜 的过程和见闻,行文中虽然偶有作者心智的灵光闪现,但从总体上看,作者投射于对象上的主 观色彩都比较淡薄。
这类游记可称为纪实性游记尽管它的文学性不十分突出,但纪实性也 使它获得了文学性游记所相对缺乏的特点和价值:它们广泛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云南的 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民俗、宗教、交通、物产、气候、古迹、人物等丰富多样的情况,为后 世保存了许多了解和研究古代云南地理景观与社会历史景观的珍贵资料从描写内容 的丰富性和客观性来看,纪实性游记也是对传统游记的拓展这方面的作品有明杨慎《滇程记》 、顾养谦《滇云纪胜书》,清陈鼎《滇游记》、张泓《滇南新语》、王昶《滇行日录》、余庆远《维 西见闻录》等其中最可注意的是《维西见闻录》和《滇南新语》余庆远字璟度,湖北安 陆人, 乾隆34 年(1769)随在丽江府任职的兄长余庆长入滇至迪庆维西,共在滇五年《维 西见闻录》篇幅较长,详细记述了迪庆地区及怒江、澜沧江上游的地理特征、历史沿革、民 族分布及习俗、土特产品等情况,第一次向人们打开了一个封闭自足而又色彩斑斓的古朴 世界文中对纳西、藏、傈僳、怒、独龙等山地民族奇风异俗的形象记述,使作品弥漫着神秘 气氛,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数百年前这个几乎被外界遗忘的蛮荒世界中各种人的生存状 况和思想意识这是一篇最早描述云南西北高寒山区自然景观及社会生活的游记,也是研究 这个地区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及其变迁的重要文献。
由于这篇游记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它曾 被广泛地收入《艺海珠尘》、《舟车所至》、《昭代丛书》、《古今游记丛钞》、《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等书中张泓号西潭,汉军镶蓝旗人,乾隆 6 年入滇,历官新兴(玉溪)、剑川、鹤庆州牧, 因公往来于昆明、思茅、怒江等地,见闻甚广《滇南新语》除照例以极浓厚的兴趣写了 有关各地的山川风物、民风民俗以外,还反映了云南的盐政、水利、采矿、冶炼、战争等情况 尤其可贵的是他详细记录了1751 年剑川大地震的经过、发震规律、破坏程度、死亡人 口、善后工作以及震中和震后出现的奇异现象,是难得的地震科学资料 把纪实性游记放在整个游记文学的发展史上来考察,我们有理由认为它们与传统游 记相比实际上已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传统游记特别是以柳宗元山水游记为正宗的游记比 较注重于借助山水风物表现作者自我的心灵世界山水风物是经过作者的情感漱涤过的(宗 元《愚?诗序》所谓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即山水是为我而在的,凡与自己心灵契合的景物才 能成为作品的描写对象除了我的心灵世界和为我而在的山水以外,其他人的社会生活以 及为这些人而存在的万事万物都被拒斥在游记之外,显得较为单一纪实性游记突破了这一 传统,比较关注各种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并加以如实反映,具有十分丰富的社会内容, 从而大大拓展了游记的表现领域和思想含量。
它们在文学上当然达不到柳宗元游记的境界, 但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面目和价值换言之,它们未必高于传统游记,但异于传统游记 云南的原始和封闭,给自身染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向有秘境之称生息于秘境中的 数十个民族各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化习俗,他们总是用与内地民族显著 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对外在世界和自身精神世界作出了种种新鲜、奇异的阐释作家们面 对这样一些具有独特文化习俗的人类群体和被他们的文化所阐释的宇宙万象,总会表现出 浓厚的兴趣并把它们反映到游记作品中,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了鲜明的传奇性特点所谓传奇 性,一是指游记记载了各民族的许多奇风异俗,二是描写了云南一些怪异的自然现象,三是 记载了各地各民族的许多神奇传说云南有些土著民族会转人(用咒术使人遭难),是现在仍 流传于民间的令人莫明所以又毛骨悚然的传说杨慎、孙宗吾《滇程记附录》就有这方面的详 细记载:孟艮(今属缅甸)诸夷多幻术为家不设扃钥汉人舍之有窃其货者,夷主讽咒,盗者 即病心腹,必诣其家归谢过,其人复为解之,有巨石或利刃出其怀若鸷鸟搏其畜鸡去, 讽咒,顷之鸟坠自空,有石在鸟嗉所记幻术在某些细节上是虚妄的,但它从侧面反映了有 关民族憎恶偷盗的古朴民风。
这种传说本身实际上就是为了维护纯朴民风、警诫偷盗者而 被创造并不断强化的这些记载保存了具有鲜明地域色彩和民族色彩的云南古代民间文化, 同时以其诡异的特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应该指出,在游记作品中,肤浅的猎奇是不足取的 但当奇作为地域和民族文化的特定内容或表现形式的时候,对奇的捕捉就获得了重要的 文化价值和审美趣味 对云南文化的神秘化认知也可能导致一些荒诞不经之论所谓神秘化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