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文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040281 上传时间:2018-05-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关于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关于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关于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关于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论文(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英语歌曲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瞿小学 崔永健 基础英语作者埃克斯利说:“凡是能激发学生喜爱英语学习的方法, 便是教英语的好方法。”几年来,我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英语歌曲辅助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教学中运用英语歌曲的理论依据一、教学中运用英语歌曲的理论依据 (一)运用英语歌曲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1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学过和掌握的英语知识很少,可以用英语歌“旧曲谱新篇”,把新学的单词、句式套入学生所熟悉的曲调中让学生演唱。这种方式正契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因此他们乐于参与、积极响应,学得愉快。 2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2、。小学生活泼、好动,让他们枯燥地背诵外语单词,犹如把他们捆绑起来,学生能情绪高涨吗?而采用听、唱英语歌的教学手段,将语言与情境结合,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在获得愉悦的同时,更激活了学习的心理内驱力,使大脑充满生机和活力。 3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人们获得知识的普遍规律。将英语歌引入教学正符合从感知到理解的认识规律。它把语言知识融合于有趣的歌词中,将知识与趣味、抽象与形象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形象材料;用旋律为学生架起了由感性认识通往理性认识的桥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浓厚的兴趣;在听、唱英语歌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

3、巩固。 (二)运用英语歌符合生理学、心理学和美学原理 1符合生理学原理。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右脑主管形象思维,是音乐的脑、感情的脑。音乐形象是开启右脑的金钥匙。听、唱英语歌曲可陶冶学生的情绪,刺激大脑,激活右脑神经,引起高度兴奋,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感。尽兴唱又可激活主管抽象思维和语言的左脑,使其兴奋。这样左右脑交替兴奋,不仅使思维与语言引起共振,使口语通畅、自然,而且可以大大开发大脑的潜力,学生不会感到疲劳,反而感到头脑清晰、思路敏捷。 2符合心理学原理。听、唱英语歌曲,就为学生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调动起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奋点,使其迸发出潜在的能量,这就为学生轻轻松松

4、接受知识奠定了心理基础。 3符合美学原理。欣赏英语歌曲,融入优美的旋律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身心受到了陶冶。有时在无意中、在艺术欣赏中学到的东西,反而记得牢、效率高,这正是艺术的魅力,完全符合美学原理。 二、英语歌曲的具体运用二、英语歌曲的具体运用 所谓英语歌,就是把所教英语知识或当天所学的英语单词、句子,填入乐曲中。乐曲有新曲,有旧调。用什么样的曲调,视内容而定,灵活机动。各乐曲的旋律应简单易学且为学生所熟悉。 教学中在什么情境下运用英语歌,运用什么样的英语歌,这都是有讲究的。 1导入新课。唱英语歌能巧妙自然地引出新授课内容。把确定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掌握的单词、句子配入学生熟悉的曲调,学生

5、既感到熟悉,又有些新鲜,在轻轻松松中掌握了新知识。例如教句型“Whos the boy girl”,先将其套入“Hello Who are you”的曲子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演唱中感知,直到熟练。这样在优美的旋律和和谐的氛围中把学生带入英语知识的殿堂。直至授课结束时,学生还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情绪仍然是那么兴奋、激昂,嘴里哼唱不止,体验了学英语的快乐。 2复习旧课。复习旧知更是学生大唱英语歌曲的好时机。一曲曲优美、熟悉的旋律,把学生带入到以往的日日夜夜,引发了他们美好的回忆,曾经学过的单词、句子如潺潺的溪水汨汨流出。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及“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姿态中可以看出,他们是那样兴奋,那样

6、自如,那样怡然自得,一种成功感、自豪感、快乐感洋溢于学生的眉眼中。在这种情境氛围中,那些先前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 3调节情绪。每节课上课前或下课前,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精神状态,让学生唱英语歌或用录音机播放英语歌。唱英语歌能将学生课上的动作变成音乐声中有规律的动作。这样,上课前唱能使学生从下课分钟的活动中迅速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课中唱英语歌能消除学生的厌倦、疲惫心理,提高学习效率;下课前唱能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结束一节课的紧张学习,为转入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精神上的准备。 4调整注意。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特点。采用听、唱英语歌的教学手段,将语言与音乐

7、情境结合,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们随着歌曲的旋律,耳中听、口中唱、脑中想,各种感官协调并用,既放松肢体,又舒缓脑力,从而精神振奋、兴味盎然,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 三、教学中运用英语歌的实践意义三、教学中运用英语歌的实践意义 运用生动循环的韵律,把学生的感情带入到歌曲的特定情境中,学生的感情与歌词的内容产生共鸣,进而获得情感的愉悦。英语歌中蕴涵着巨大的语言潜能和英语实践机会,使学生感知力、记忆力、理解力、想像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提高。实践证实,运用英语歌有如下实践功能。 1社会性。歌曲有着独特的、直接的情感艺术表现。它能把人们带入到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境中,使主体与音乐融为一体。学生在

8、听、唱英语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亢奋、激动的表情、行为都说明了这一点。在听唱中,个体融入到整体之中,生生、师生之间获得了心灵的交流与融合。 2实效性。要学要记的英语单词、语句融于歌曲中,生动、活泼,朗朗上口,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享受,这在客观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音乐及歌词激发起的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积极性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有助于学生更加努力学准英语音标、字母和词语的正确发音,积极学习新词、新句和新结构。 3创造性。英语歌曲能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像;歌词包含的课文内容,能把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的知识世界,促使学生随着旋律放飞想像的翅膀,去拓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4愉悦性。英语歌通过声波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

9、,产生良好的专注情绪,可以焕发精神、激起智能活动,使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心理产生移情共鸣,形成一种愉快的情感,促成较强的学习内驱力。 5灵活性。英语歌使用便捷,“信手拈来”。课前、课中、课末,随时可用;可课内,可课外,不受限制;可听歌欣赏,可边歌唱边演,灵活机动;可音标、字母发音,可词汇、句型对话,按需活用。英语歌实在是一种经济实用的英语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英语歌教学简便易行,操作性强,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深受学生欢迎。当然,英语歌曲要注意科学地选用,切忌滥用,才有助于教学。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宋金燕,以歌为伴学英语,英语周报(小学初中教师版),2001.5.1

10、6 2曹理、何工,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01.1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课题结题报告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课题结题报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英语教学必须加强文化内涵的渗透、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育才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运用较地道的英语进行交流,全方位地实施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作为课题的研究者,分阶段进行了认真地实践

11、,收获颇丰,体会很深。现就中西方文化差异教育的重要性、中西方文化差异教育的基本策略及实践后的思考三方面对课题的实验成果作如下报告。一、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教育的重要性。一、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教育的重要性。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一种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理解一国的语言文字,必须了解该国、该民族的文化。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富有弹性。有人把文化说成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19 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

12、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语言则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是文化产生、发展、传承、获得的必由之路。人类各民族的语言无不反映并受到其文化内容的影响,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都会受到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

13、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此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感情,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如果企业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的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2.文化差异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发展交际能力是英

14、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内容: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作交际的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如:在我国的高校生中,许多学生的英语水平都达到了大学六级,但在与外国友人的对话中不时地问出一些不该问的问题,引起了不必要的误解。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

15、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并促进英语的正确使用,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因此,语言的文化差异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被提了出来。不但在大学中必须引起重视,更应该在小学英语教育的起始阶段就开始实施。3、文化教育差异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觉得课文(话题)教学比较枯燥,又缺乏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学生参与面小,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显得比较沉闷;为了赶进度与应付考试,常常使课文教学成为单纯的知识讲授,常常遵循“读单词讲解分析翻译背诵”的固定模式进行。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孤立地死背单词,还经常对课文中的语言点,花费很长时间讲解,逐字逐句翻译,

16、只注意个别句子的语法结构,讲解孤立的词和词组。课文教学不是从整篇文章出发,充分利用其思想内容和语言材料进行教学,而是受课时限制机械地划段进行教学,结果把一篇篇思想内容连贯、生动有趣的课文肢解成一堆支离破碎的语言材料,忽略了对课文的整体理解,更谈不上对课文文化内涵的挖掘,严重违反了语言的交际型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结果使学生对所读材料内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每个句子都懂了,但整篇课文说了什么却不知所云。学生学习了大量的课文,但实际阅读、欣赏能力提高不大。这样的教法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通过课文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使课文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久而久之使学生对英语产生了厌学情绪。而在教学中渗透文化内涵则能从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态。教学中,你讲解西方人怎么过节、他们的饮食习惯如何等等涉及文化的内容时,学生都会非常有兴趣,从而刺激学生对英语学习也充满着兴趣。4、文化差异教育是对教材有目的、有意义的拓展。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对其他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