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0038695 上传时间:2018-05-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张家界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张家界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张家界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家界市张家界市 20172017 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卷语文试题卷(A)(A)考生注意: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20 道小题,共8 页。时量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自拍和镜子、肖像画一样,塑造着人们的自我意识,同时自拍也催生了自我意识的分裂。在玻璃镜子被发明之前,古人其实很难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模样。普通人只能从昏暗而晃

2、动的水面中看到自己的模样。历史学家莫蒂默认为,玻璃镜子虽小,但它在 14 世纪被威尼斯人发明出来,对于人类有着重要的意义。几千年来,人类终于可以第一次如此清晰、完整、便捷地看到自己的模样。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人类第一次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这种神奇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自我意识、个人意识的增长。以西欧为例,此前,人们更多是通过自己的家族、教堂、领主、行业公会来定义自己的身份。而镜子的发明则让人们开始更多地面对自我,更经常地思考自己的身份,更频繁地从个体化的角度来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也就是说,个人主义的萌芽和镜子的发明也许不无关系。镜子的出现也和艺术史上肖像画的热潮有着紧密的联系。莫

3、蒂默说,在西欧,镜子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个人外貌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从而催生了肖像画的流行。尤其是处于社会上层的人,非常乐于邀请画家为自己绘制肖像。这些肖像画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们赤裸裸地向他人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不管我长得美还是丑,反正我很重要,请看着我! 无论是镜子还是肖像画,都是技术和媒介塑造自我意识的产物。当人们从镜子中看到自己,当人们被呈现在肖像画中供人观看,人们看待自我的方式都在悄悄发生变化。在今天这个时代,和镜子、肖像画一脉相承的媒介技术是自拍。可以说,自拍是镜子和肖像画的结合体。一方面,当人们拿起手机,用前置摄像头对准自己的时候,人们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容貌,这甚至比照镜子更有用,

4、经常自拍的人对自己脸上最漂亮和最需遮掩的地方都了如指掌;另一方面,自拍的下一步往往是上传到社交媒体等待点赞,这就类似于几百年前的上流社会人士公开展示自己的肖像画,期待他人的重视和欣赏。自拍和镜子、肖像画一样,也在深刻塑造着人们的自我意识。在社交媒体上不断收获点“赞”时,人们的个性和心理得了到张扬和满足,每个人都成了自己的 “狗仔” ,近距离曝光着自己的生活细节。然而,自拍并不是单纯的自我表达。自拍经常看上去是随意、即兴的,但其实,大多数发布在社交媒体的自拍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挑选和美化,人们期待这些自拍能够最大限度地符合观众的审美毕竟,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最多的 “赞” 。所以,与其说自拍促进了

5、人们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不如说它催生了自我意识的分裂:人们可以通过自拍在社交媒体上塑造另一个自我,这个自我更多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表演。有意思的是,在普通人的表演中,他们假装自己是明星,享受着大家的注视;而名人明星则通过自拍假装自己是普通人,拉近与粉丝的距离。(选自方可成从镜子、肖像到自拍有删节)1下列各项中不是镜子、肖像画、自拍“塑造自我意识”或“催生自我意识分裂”的表现的一项是 (3 分)A在玻璃镜被发明之前,古代普通人经过昏暗而晃动的水面,看到自己的模样。B人们通过肖像画赤裸裸地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我很重要,请看着我。C自拍使每个人都成了自己的狗仔队,近距离曝光着自己的生活细节。D普通人通过自

6、拍假装成明星,明星则通过自拍假装成普通人。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A莫蒂默认为,在西欧,镜子使人们认识到个人外貌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从而催生了肖像画的流行。 B个人主义萌芽与镜子的发明有极大的关系,人们开始更多地面对自我,更经常地思考自己的身份。C镜子、肖像画和自拍,是通过技术、媒介来塑造自我意识的。自拍是镜子和肖像画的结合体。D为了收获最多的“赞” ,大多数发布在社交媒体的自拍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挑选和美化,而不是经常看上去的那样随意、即兴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在西欧,镜子的出现催生了肖像画的流行。尤其是处于社会上层的人非常乐于邀

7、请画家为自己绘制肖像,这些肖像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B人们用前置摄像头对准自己的时候,此时的自拍功能更接近镜子;当照片上传到社交媒体等待点赞时,此时的自拍功能就类似于几百年前的上流社会人士公开展示自己的肖像画,期待得到别人的重视和欣赏。C.人们可以通过自拍在社交媒体上塑造另一个自我,这个自我更多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表演。这说明了自拍催生了自我意识的分裂。D镜子、肖像画和自拍,都在深刻塑造着人们的自我意识,也都能催生自我意识的分裂。(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人生树下人生树下王开岭“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语出诗小雅小弁 ,

8、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 ”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用。后来, “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 、 “荫蔽” 、 “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

9、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这样的树,犹若亲属。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 “祖先故里叫什么

10、,大槐树下老鸹窝” 。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

11、,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 “不动产”越来越少, “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 “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 我们彻底“脱农”了。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 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 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

12、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选自古典之殇 ,有删节)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后来, 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一句中的引号起强调的作用,以此突出家园与树密不可分。B “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一句表达的不是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而是对女儿美好人生的祝福期盼。C为了表达对树的感恩,作者行文时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咏物抒怀便是其中之一。D文章虽然把人生与树犹若亲属的种种亲昵叙写得丰满、细腻,其用意还是在于表达“我们成了路人”的哀痛。5联系文章,简要概述哪些内容能体

13、现“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的内涵?(5 分)6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进行探究。 (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边城的守望者边城的守望者沈从文沈从文在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处的湘西境内,有一座小城叫凤凰,四周皆山,草木繁盛,百鸟和鸣,相传是因早年曾有凤凰栖于此而得名。沈从文就出生于这个偏僻、美丽、民风淳朴的地方。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6 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引不起他半点儿兴趣,他常常逃学,去看染坊师傅踩着碾石

14、,把布匹压得平整如镜;看豆腐作坊里衣着艳丽的苗族妇人一面用铜勺舀豆浆,一面轻轻地唱着歌引逗背包里的孩子;看面馆里头包青帕的大师傅骑在一条木杠上压面皮,再用又大又宽的刀子飞快地切剥幼时的沈从文不愿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所以他在自传里说他读着私塾里小书的同时读着一本大书。1917 年,沈从文 15 岁,刚刚小学毕业,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离开家乡,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 5 年。在这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人事与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1922 年, “五四”运动余波未息,

15、他受到报刊的影响,毅然放下枪,离开湘西,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到北大,接待人说他是“小学文化” ,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报考燕京大学,又被认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最后,他决心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自己的天下,从而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历程。后来,他得到郁达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到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他的作品最早载于1922 年的北京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 小说月报上发表。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 鸭子 旅店及其他 蜜柑等。1934 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 ,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

16、代表人物之一。抗战爆发后,他离开北京逃难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作散文湘西 、长篇小说长河 。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 20 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研究热点。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他最著名的小说边城 ,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沈从文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保存一份永久的希望。1988 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他的塑像坐落山巅,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