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0038415 上传时间:2018-05-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阳一中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 4 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命题人:覃茂 201803本试卷共 4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 (一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2、 (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 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

3、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 ,依然是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

4、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 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中国传统哲学从

5、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 。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

6、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欧洲,不适用于中国古建筑。B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C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D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

7、较高的建筑部件上。B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C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D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建筑中大行其道。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西方,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B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

8、有所不为。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C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D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 (二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414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老沙抬头看着太阳马 慧 娟老沙蹲在田埂上不肯回家。中午的太阳在天空像个大火球,烤着他,也烤着他的玉米。他的脑门上全是细密的汗珠,多了就汇成一滴,顺着鼻尖、下巴滴到脚下

9、的土地里。老沙脸上被汗拉出一道道印记,像一条条弯曲的小河。玉米底部的几片叶子已经枯黄,顶部的叶子不由自主地拧了起来。干旱让它们拼尽最后一丝力气仍然不能避免枯萎。老沙脚下被汗滴湿了小小的一片,看着玉米无精打采,他的眼睛湿了。他是个勤快的农民,他一直相信只要勤快,土地就不会亏待人。自从搬迁到这个地方,他在这片土地上付出的劳动是别人的两倍。第一年地不平整,别人都凑合着种,老沙不,他叫了辆铲车把地整了一遍,然后平铲车铲出的壕沟又忙了半个月,结果种出的玉米还不如别人家的。第二年,别人还是按原来的方式种,老沙却种起了覆膜玉米。七月高温,覆膜的地非但没保墒,地表温度还比没覆膜的地高,把玉米差点烧死。老沙急了

10、,不眠不休在地里撕薄膜,一时成了别人的笑话。等秋收,玉米又一次不如别人家的好。近两年流行拿平地机平地,老沙又平了一遍地,把所有的农家肥集中到地里,又换着花样给地里上化肥。别人的地锄一遍,他骂着让家里的老婆儿子锄两遍;别人都用化肥车推化肥,他把化肥一把一把丢在玉米跟前,再拿铁掀铲土埋掉。他就不相信,他如此实诚地对待土地,土地还能亏了他?但是现在呢,脚下的土地干得快裂开口子了,急得他想用流出的汗、滴下的眼泪拯救一棵玉米。抬头看着天空,太阳面无表情,云彩也躲得没有一片。儿子出门打工去了,是和他吵了一架走的。儿子说他再这样种地,迟早要饿死在这片土地上。他暴怒:不种地你吃个啥?!儿子说:好多人不种地照样

11、吃香的喝辣的,没见饿死一个,你就知道守着你的地,你守着,反正我不管了。老沙一巴掌扇在儿子脸上,说:你给我滚,不要再回来!老婆和一帮女人去温棚上摘辣椒了,一个小时六块钱。天没亮就走了,棚里温度那么高,一上午挣个二三十块钱有什么意思?可没这二三十也不行啊。老婆十天半个月也能给他几百块,要买农药,要买化肥。老婆今年都没有给她自己买二件衬衫,想到这,老沙有点怨恨脚下这片土地了,它怎么就像喂不熟的白眼狼呢?老沙被太阳晒得头晕,看着远处,大地似乎要着火了一样,翻腾着阵阵热浪。他听见有人喊他,一回头,老婆找来了。老婆头巾上还残留着几片辣椒叶子,衣服后背一片汗渍,眼睛有些失神。老婆抱怨他,这么热的天不在家待着

12、跑出来干吗?老沙哼了一声不愿意回答。老婆看着低头耷脑的玉米,重重地叹口气,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两个人就这样站在田埂上,陪着玉米一起晒着。老沙的电话响了,掏出来一看,是儿子打来的。老沙把电话扔给老婆,老婆白了他一眼接通了,儿子问了一圈家里的事情,然后又问:玉米咋样?电话在免提上,老沙是能听到儿子的询问的,他一下子眼睛湿了,好像受人欺负的小孩看见大人了。儿子继续安慰,玉米已经那样了,让他们不要再难过了,老话说,犁得细,磨得光,真主不慈悯没指望。他在外边已经找到活了,让老沙不要担心,干到年底,一定比玉米的收成好。老沙又一次抬头看着太阳,太阳仍旧面无表情,想着儿子在外面每天顶着太阳要干十个小时的活,老

13、沙开始后悔打了儿子一巴掌。(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 年第 7 期,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小说前两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和土地的干旱,又表现了农民老沙的辛苦与焦急。B老沙总是勤快、实诚地对待土地,却多年收成不好,儿子不愿同守土地,选择出门打工,体现了两代人观念的差异。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外出打工的儿子来电, “老沙把电话扔给老婆,老婆白了他一眼” ,就体现了老沙的不善表达和老婆的不满。D文章综合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质朴,非常接地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

14、力。5小说第段和第段两次写到老沙“眼睛湿了” ,请分析他这两次流泪的原因。(5 分)126小说以“老沙抬头看着太阳”为题有什么作用?(6 分)( (三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志愿服务活动,是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某种程度上,这一无偿的公益性活动,代表着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是奉献精神的体现。在中国,这一群体近年来正在悄然壮大。无论是救灾抢险还是扶弱助残,无论是文化传播还是环境保护、社区建设,在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志愿者的身影。可以说,志愿者精神是让社会产

15、生凝聚力的有机力量,是抵御冷漠风气、抵抗“文明孤岛”的友爱之光。弘扬志愿者精神,也因此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需要看到,让志愿者精神持续闪光,不能仅靠人们自发的善念和善举,还应该依靠各方合力和制度保障。“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实践学分管理” , “国家鼓励企业和其他组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 , “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可以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考察内容”自 2017 年 12 月 1 日起施行的志愿服务条例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法律地位、规范管理和活动开展等进行了系统规定。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关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也将逐步得到完善,我国

16、的志愿服务事业也将越来越健康持续发展。(摘自新华网 人民日报)材料二:20132016 年志愿服务发展指数四项比较(摘自2016 年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指数报告)材料三: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情况,蓝皮书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志愿者参加的活动类型方面,调研结果表明,60.01的志愿者参加过社区服务,53.99%的志愿者参加过帮老助幼、帮残助弱志愿服务活动,49.76的志愿者参加过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参加过扶贫济困、公共场馆服务、文化宣传与网络文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人数也都在 30以上,而参加过法律服务、医疗卫生、抢险救灾等专业志愿服务的人数所占比例较低,说明目前志愿者参加的活动以日常的活动为主。志愿者的主体是社会大众,在强调志愿服务专业性的同时,要考虑到现实需求和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及服务意愿,为普通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同时,要积极引导专业志愿服务发展,鼓励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志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