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新题型通关演练含解析13 人物传记阅读 (B卷)

上传人:巡** 文档编号:40027952 上传时间:2018-05-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语文新题型通关演练含解析13 人物传记阅读 (B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高考语文新题型通关演练含解析13 人物传记阅读 (B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高考语文新题型通关演练含解析13 人物传记阅读 (B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高考语文新题型通关演练含解析13 人物传记阅读 (B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高考语文新题型通关演练含解析13 人物传记阅读 (B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高考语文新题型通关演练含解析13 人物传记阅读 (B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语文新题型通关演练含解析13 人物传记阅读 (B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题。“稻香世家”的读书哲学孟宪实冯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出身,后来他自己称之为“稻香世家” 。因为家贫,总是要借债交学费,经常面临辍学危机。为了抵御贫穷,即使年龄小,他也知道拼命劳动。1937 年,冯先生小学毕业,学校因为日本入侵,停办了。此后四年的辍学时间,他一边劳动,一边自由阅读,读书成了他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一本三国演义读了好多遍,因为没有别的书可读,于是故事读完读诗词,诗词读完读点评。少年劳动者,被书中的字句所吸引,思想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苦难的叠加,满是劳累、辛苦和亡国奴的滋味,身上担子沉重,但书中的世界是美好

2、的、诗意的,令人心生向往。读书成了慰藉,成了享受,读书在生活之上搭起精神瞭望台。就这样,冯先生在劳动之余拼命读书,割草、挖泥、种地、放羊,他竟然都带着书,有空就读。特别是夜晚,那是冯先生完整的阅读时间。 水浒传 西厢记 古文观止史记菁华录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古诗源 陶庵梦忆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阅读的。这个时期,冯先生还开始了绘画,照着芥子园画谱描就是他最初的功课。冯先生 17 岁的时候,才有机会读初中。初中毕业的时候,冯先生已经开始在无锡的报纸上发表作品,有诗词有散文,这对当时那个“文艺青年”无疑是巨大鼓舞。1945 年抗战胜利后,冯先生还有过一年的苏州美专的学习经历,后来因为美专搬回苏州

3、而再次失学。这个时期的冯先生,已经能够依靠教书生存,苦学正在给他的人生带来改变。读书作文,让冯先生迈向新的人生高度。来源:学,科,网冯先生真正进入做学问的状态,是步入无锡国专之后。导师的学术引领,也是发生在这个时期。他至今记得国专的很多课程,比如朱东润先生开设的史记和杜甫课,声情并茂的朗诵之外,就是各家观点的详细征引,自己的结论一定是在比较各种资料之后才能得出。王蘧常先生讲庄子 ,一个学期没有完成逍遥游一篇,但感觉却是惊人的,因为学生们真正体会到学问的深刻和博大。还有童书业讲秦汉史 ,所有的史料几乎都能背出来,让人看到了学问的境界,真是山外青山。没有证据,就没有结论,不穷尽资料,就没有发言权这

4、个学术真理,就是在无 锡国专时期深入冯先生的心底。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对于中国文化,他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很多年以后,在为刘桂秋无锡国专编年事辑作序时,冯先生总结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冯先生至今听不得任何人的抽泣之声,因为早年他常常在母亲的抽泣中醒来。明天的粮食又没有着落,母亲躲在厨房里,独自一人难过。年幼的冯先生,心中不免一阵阵彻骨的疼痛。冯先生记得很多恩人的名字,在家里无米下锅的时候,他们送来了宝贵的南瓜。冯先生一直喜欢南瓜,旅行所到之处,如果遇到南瓜,他常常流连不已。在他的书桌上,常年摆放着南瓜,读书间歇,抬头就能看到。他的书斋号为“瓜饭楼” ,是刘

5、海粟为他撰写的,为的就是纪念“以瓜当饭”的岁月。冯先生从苦难岁月走来,他不愿意忘记那些苦难,甚至有点“感恩”的念头。其实,让冯先生获得个人解放的是苦学,因此冯先生一直提倡自学,对于那些出身寒门的学子,总是充满同情理解并全力支持。苦难不是动力,克服苦难的精神才是动力,人生难免遇风雨,怕的是缺乏抗击风雨的精神。(选自 2017 年 1 月 17 日人民日报 ,有删改)相关链接:来源:Zxxk.Com我又穿越米兰、罗布泊、三陇沙入玉门关,查实了玄奘自于阗回归长安的最后路段。我还经历了前后二十年的时间,查证了项羽不死于乌江的历史真相。我的学术道路,是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

6、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冯其庸九十又三于瓜饭楼来源:Z.xx.k.Com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冯先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年龄还小的时候,就知道 拼命劳动,花费了不少苦力,读书要靠借债交学费,还面临辍学危机。B冯先生年轻时,还一度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兴趣,初中毕业的时候他创作的诗词、散文等作品已经在无锡的报纸上发表了。来源:学。科。网C抗战胜利后,冯先生到苏州求学又再次失学,然而这时他的苦读与写作对人生的积极作用开始显现,生活境遇得到改善,人生境界得到提升。D冯先生进入无锡国专后,才开始做学问,导师的引领最关键,正是朱东润、王蘧常、童书业等国学大师把冯先生引入了学术的

7、殿堂。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1937 年,冯先生小学毕业,学校因为日本入侵,停办了。此后四年,他虽然也没有中断自由阅读,但是劳动是他的主要任务。B冯先生酷爱读书,读书使他置身于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劳动之余,他还是拼命读书,割草、挖泥、种地、放羊,他竟然都带着书,一有空就读书。C初中时期,冯先生阅读了许多书籍。如水浒传 西厢记 古文观止 史记菁华录等,这为他之后的写作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D冯先生对无锡国专有着深厚的情感,在那里他见识了学问的博大精深,懂得了资料证据的重要性,对中国文化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来源:学#科#网E冯先生的学术研究,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

8、如玄奘回归长安后的路段、项羽不死于乌江等重大事件,他都是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做定论。3结尾处“冯先生从苦难岁月走来,他不愿意忘记那些苦难,甚至有点感恩的念头”怎样理解?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二、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题。东坡居士林语堂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在等待家眷之时,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他和僧人一同吃饭,午饭与晚饭后,总是在一棵山植树下散步,关于这种情形,他写了些极其可爱的诗。在雨天,东坡睡到很迟才起床,快近黄昏时,散步很久,在起伏不平的东山麓漫游,在庙宇、私人庭园、树阴掩蔽的溪流等处,探胜寻幽。 苏东坡幸而死里

9、逃生,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在他写的安国寺记里他说:“余二月至黄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与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拖往了另一个方向。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若是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这样人类就非灭绝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所以,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

10、想之间便有冲突。所谓解脱一事,只不过是在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之后,使基层的人性附属于高层的人性,听其支配而已。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他就不须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家眷到达之后,苏东坡的生活似乎安定下来。由于太守的礼遇,他们还能住在临皋亭,此地后来因苏东坡而得名。苏东坡给一个朋友写道:“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此地是够美,但是其风景之美,主要还是来自诗人的想象。临皋亭并不见得是可夸耀,风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则在观赏风景之人。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他在札记里写道:“东坡居士酒醉饭饱

11、,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由临皋苏东坡可以望长江对岸武昌的山色之美。他有时芒鞋竹杖而出,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消磨一日的时光。在元丰三年(1081),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余至黄二年,日以困匿,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郡中情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东坡农场在黄州城东约三分之一里,坐落在山坡上。房子在顶上,共三间,俯见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雪堂前面有房五间,墙是由诗人自己油漆的,画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渔翁。后来他就在

12、此地宴请宾客。宋朝大山水画家米芾,那时才二十二岁,就是到雪堂认识得苏东坡,并与苏东坡论画。宋朝诗人陆游是在孝宗乾道六年(1170)十月到的东坡,是苏东坡去世后约七十年。他曾记述雪堂正中间挂着苏东坡一张像,像上所画东坡身着紫袍,头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苏东坡从本地一个读书人口中刚一听到这杀婴恶俗,他立刻提笔给本地太守写了一封信,请朋友带信亲身去见太守。 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会向富人捐钱,请每年捐助十缗,

13、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节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有删节)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东坡用一些极其可爱的诗描写了被贬黄州后与僧人一起吃饭、散步、漫游、探胜寻幽,探讨人生的情景。B苏轼在安国寺记里说“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说明他受佛教的影响,通过默坐、自省,达到了去除私心杂念的境界。C临皋亭的风景固然够美,但它的美更多来自苏东坡经历劫难,死里逃生之后的超然心境,他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美。D苏东坡被贬黄州后,并未消沉,反而游山玩水,躬耕陇亩,宴会宾客。当时的大

14、书法家米芾也曾是他的座上宾。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叙述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后的生活状态,突出了他直面生死后随遇而安的性格,以及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B佛教思想对苏东坡的影响深远,正是佛教思想让他认识到人生无常,所以他能忘却尘世的纷争,做到超然世外。C苏东坡常怀仁爱之心,济世之志,以自己的行动来诠释最上乘的佛教教义,他阻止杀婴恶俗,成立救儿会。来源:Z,xx,k.ComD苏东坡不仅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还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他被贬黄州后,常常寄情山水,以此来逃避现实。E本文作为一篇人物评传,叙议结合,叙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议论发常人未发之感,观点独到精辟,入木

15、三分。6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他就不须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题。史学大师阎宗临 夏明亮1904 年阎宗临诞生在山西省一户农民家庭。他自幼喜欢读书,苦于家境窘迫,上小学时经常步行三十多里山间小路到表兄家借书阅读。小学毕业后,父亲想送他到县城里的店铺当学徒,早点赚钱贴补家用。表兄深知这个表弟嗜书如命,读下去可能会挣个好前程,于是主动提出每年资助二十元,这样他的读书生涯才未致中断。1919 年,阎宗临考入五台县川至中学,毕业时,化学老师乔松岩先生建议他去北京报考高等师范。当时家

16、里再也拿不出钱来,他就拿着乔先生给的十元钱,孑然一身前往北京。因在中学数理化和外语基础太差,阎宗临没有考取高等师范,坐困愁城,维持生活成了问题。经朋友劝说,他报考了梁漱溟先生在山东曹州开办的重华书院,斩获第一名。梁先生爱才心切,亲自到旅店看望。得知阎宗临的困境后,他慷慨允诺为这个穷学生负担食宿并免除学杂费。重华书院的课程以儒学、佛学和印度哲学为主。阎宗临试读了一段时间,对这些课程提不起兴趣,还是想读文学或历史学。他思虑再三,毅然向梁先生辞行。梁先生不阻青年人之志向,欣然放行。这段相处虽时间不长,但梁先生那渊博的学识、宽厚的为人,给青年阎宗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偶然的机会,阎宗临结识了留法归国的学生华林。华林得知阎宗临想读“洋书”的理想后,竭力劝说他赴法勤工俭学,并应允代他在法国联系工作事宜。历经一个多月的海上颠簸,阎宗临终于到达法国马赛港,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