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17-2018学年高二4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0027070 上传时间:2018-05-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2017-2018学年高二4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吉林省2017-2018学年高二4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吉林省2017-2018学年高二4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吉林省2017-2018学年高二4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吉林省2017-2018学年高二4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2017-2018学年高二4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2017-2018学年高二4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梅河口五中高二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40 小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2018.41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 ; 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与注目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由此可 见“殷周间之大变革”A.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B与后世王朝的更替本质相同C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2“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 其 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这一现象说明A宗法制是维

2、系分封制的基础B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D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3. 自春秋以来,各国君主开始在名号上做文章。楚国率先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战国时期,各国君主 先后都变成了“王”。战国中后期,秦国与齐国有了并称“东、西帝”的提议。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 A楚国最先成为霸主B周后期,王权衰弱C各国严格遵守分封制度D秦国与齐国要统一天下4. 从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到战国以后,原来被视为戎蛮的秦、楚两国,与韩、赵、魏、燕、齐并列七雄。这一变 化说明A.华夷观念改变B.周朝历史结束C.民族融合加快D.诸侯争霸激烈5. 汉高祖刘邦在位时,先后消灭了臧茶、

3、韩信、韩王信、彭越、英布、张敖、卢绾等异姓诸侯王,同时又赐封九位同 姓诸侯王,管理燕、代、赵、齐、梁、楚、淮南、淮阳和吴国,以后又陆续增加了中山国等。汉高祖的做法意在 A.确保政权长治久安B.用同姓抑制异姓王C.吸取秦朝灭亡教训D.争取同姓亲族支持6. 唐律疏议规定“ (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受财而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 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这说明当时A严厉处罚官吏职务犯罪B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利益C官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7. 通典职官记载:“大唐侍中、中书令是真宰相。其余以他官参掌者,无定员,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 及平

4、章事、 知政事、参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章军国重事之名者,并为宰相。 ”下列各项中对这段史料理解正确的是 唐代三省 制一度被废 唐代实行集体宰相制 唐代宰相有名无实 宋代宰辅制度部分沿袭唐制A B C D8. 北宋仁宗时,传闻曾经有地方官在“盗贼”临城时放弃抵御,开城犒赏。这则传闻最能反映 A.宋代存在严重的官贼勾结现象B.宋代的地方政权军事实力弱小 C.北宋阶级矛盾极度尖锐D.北宋地方长官不懂军事9. 武则天执政时, 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 被当时的宰相刘帏之批评“不经风阁鸾台, 何名为敕”“风阁鸾台” 指的是A尚书省与中书省B中书省与门下省C门下省与尚书省D尚书省与吏部10. 元朝天下

5、初定,商议设立三省,高鸣上书说“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 有壅,况三省乎”从此争论中可以得出A.三省制不利于治天下B.一省制可以强化专制皇权C.三省制分工没有效率D.一省制适应当时统治需要11. 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 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 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 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 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材料反映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C君主专制导

6、致君主无能D九品中正制的残余12.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 “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 ”甚至称之 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A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D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13. 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 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且重者莫如今日。”反映出 明末内阁A. 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 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 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 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14. “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 枢

7、密主兵, 三司主财, 各不相知。 故财已匮, 而枢密院益兵不已; 民已困, 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三司分权权导致地方贫弱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能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15. 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 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C中央失去选官用人权D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16. 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

8、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 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这说明桓帝A.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B.已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C.有意防范地方势力膨胀的危害D.注重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17.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 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 年龄、 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 以 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 C户籍制度不合理 D移民制度的僵化18.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9、。这说 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19.下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种制度确立的意义有(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A B C D20. 古代雅典社会曾流行一句俗语, “请勿就部落论事” 。 这一句话深刻体现了雅典人心系城邦的公民精神。 与此俗语 流行直接相关的改革措施是A推行财产等级制度 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实行分区选举制度 D发放公民“观剧津贴”21. 亚里士多德在论及雅典民主政治时也认为

10、“男女之间的高低之分是合乎自然的因为男人能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 欲,而女人往往成为情欲的俘虏”这反映出雅典A. 女性的民主权利没有男性多 B.女性逐渐不再卒有民主权 利C.民主程序的运行呈无序状态 D.民主政治有重男轻女之局 限22. 面对波斯人的人侵, 雅典使节向斯巴达人保证说, 他们绝不会背叛希腊人, 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血缘和语言、 共同 的祭坛在城邦危机时代 “泛希腊主义”的思想观念日益强烈。从表面上看,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形成似有助于希腊 世界的政治统一,但是希腊人的文化认同感植根于更深刻的层次。在 他们看来,他们与非希腊人的本质区别正在于他 们是生活在城邦里的,而非希腊人不是;他们作为 “

11、城邦动物”的属性才构成希腊文化一致性的原初基点,其他的表 征均衍生于此。该材料A论述了希腊没有形成统一国家的原因 B体现了希腊人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 心C说明了希腊城邦之间民族意识的形成 D解读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内 涵23. 梭伦改革“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同时,在军事义务方面,一、二等级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是对从前按照血缘划分等级的肯定 B维护利用血缘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利 益C加剧了贵族阶层和社会下层的矛盾与冲突 D体现出公民权利与义务相互统一的思 想24.戴维赫尔德在 民主的模式 中称, 雅典的公民 “凡不归派、 不竞

12、争而中立者, 法律予以严厉惩罚, 并去其公民权”。 材料说明了A公民不具备实际权利 B城邦鼓励派别竞争 C法律不保护公民权利 D民主限制个人自 由25. 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有学者认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随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 ”该论述表 明十二铜表法A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B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 律C标志着罗马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对后世立法影响深 远26.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最确切的 是ABCD27. 古罗马法学家指出:法律是关于公正和不公正的科学;法的箴言不是别的,就是诚实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与此相吻合的是A “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B “对法的不

13、知是不可原谅的” C “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D “刑罚应当成为对人的改造”28. 戴维赫尔德在民主的模式中称,雅典的公民“凡不归派、不竞争而中立者,法律予以严厉惩罚,并去其公民 权”。材料说明了A公民不具备实际权利B城邦鼓励派别竞争C法律不保护公民权利D民主限制个人自由29. 罗马法规定:在宣判前,即使证据确凿,也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为罪犯。这一规定 A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体现出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的正义 C确保了罗马境内全体居民权利平等 D表明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30. “在早期,英国人相信当一项议会立法违背普通权利和普通理性,或与上帝之法、自然正义法则等

14、相抵触,便可视 其无效;但 17 世纪末以后,这种观点便过时了。 ”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宗教改革的影响B议会选举改革的推动C工业革命的影响D议会至上原则的确立31. 1871 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帝国议会的议员不能因为议员身份而领取任何薪俸和报酬。 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A议会议员地位低下B经济落后财政困难C初步建立民主政治D专制主义色彩浓厚32. 美国独立后,在 1777 年通过的邦联条例中,规定美国国会实行一院制;其后在 1787 年制定的联邦宪法中,改为两院制。这一改变体现的原则是A共和制B联邦制C分权制D总统制33. 制度和笼子的关系经常被用来说明民主制度建设状况。下列关于该关系

15、的描述符合德意志帝国政体特点的是 A “国家权力的尾巴是逐渐收起来的,制度笼子的形成也是渐进的” B “国家设计了完美的制度笼子,将权力彻底驯服” C“制度笼子的形成历经反复,最终成功奠定了稳定政体” D“国家权力公然站在制度的笼子之上,驯服了人民”34. 19 世纪 70 年代,德、法两国相继颁布了新宪法,两部宪法内容的共同之处是A. 国家元首独掌行政大权B. 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C. 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D. 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35. 1831 年,英国国会上院否决了首相格雷提出关于扩大下议院选民基础的改革法案。在各种压力下,英王支持格雷,并在上院中加入足够多的改革派,使得改革法案在 1832 年终获通过。这表明英国A内阁并未掌握国家实权 B政治力量发生了变化C国王仍然掌握国家实权 D工人政治权利得到认 可36. 清人出使记录:“议员分为政府党与非政府党两派。政府党与政府同意,非政府党则每事指驳,务使折衷至当,而 彼此不得争执。诚所谓争公理、不争意气者也。政府党,亦曰众党,列于右,以内阁大臣为首;非政府党,亦曰少 党,列于左,以其党中之领袖为首。议员之额,凡六百七十名,皆择有公民资格者,以秘密投票法选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