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0026961 上传时间:2018-05-2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都七 中 2017 2018 学年下期 高 20 20 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 :150 分钟总分 :150 分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 钟。第 卷、 第 卷均 答在 答题卷 上。第卷阅读题 (70 分)一、现 代文阅读(35 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 读阅读下 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本题共 3 小题,9 分)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和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 化的重要一环。诗经中直接出现“和”一词地方共 12 处,其内涵较为丰富,几乎涵盖 了西 周至春秋时期 言“和”的几 种主要涵义。 但其“

2、和”的意义不仅仅 从在语词方面 有体 现,还 蕴含在其整体 艺术形象中的,表现在其所确立的人 生态度和审美方式上。徐复观先生说 ,中国文化“走 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这种人与自然 的亲和倾 向, 最早在 诗经中得到最 集中、 最完整的体现。 睹桃花灼灼, 即感女之青春 和美艳( 桃夭 );观梅花盛 开而衰,即悲 青春和爱情之 流逝(摽有 梅);见风 雨鸡鸣,则有 亲人 之盼(风雨)。 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均成为诗人情感心灵的写照。 诗经 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已非常成熟,这正是诗“和”之审 美的重要意蕴所在,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理想和方式的形成,无疑

3、也有重要意义。刘勰 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 基本的 审美原型。言诗经之“和”,我们还必须看到,诗经中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和关系把握,实与它所表现的人伦亲情和关爱是深刻统一的。诗经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这不 仅是 一个人与自然的感情,心灵对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那种 本源于周代礼乐文 化的对家族成员的亲和情感, 对人间生活和人际 关系的关爱, 均在诗经 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小雅 常棣是最早歌唱兄弟友爱的诗;大雅 灵台则把君 臣之乐渲染得无比温馨和谐; 而王风 葛藟 , 表达一个孤儿 孤苦无依,欲认他人做父母, 皆得不到

4、帮助 、顾念和关怀,其语沉痛之至 ,又不忍卒读。显然 ,若没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 、和睦关爱的 情感,是不能写出的。 这种人伦亲情之“和”的表现,亦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晏婴、子产等人都曾言“和”,但均未进入人伦亲情这一领域。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应该说,这种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不然,孔子就不会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对关雎的评价上,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不少人认为,是孔子等提出的“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但是, 我们也必须看到, 若没有 诗经这一类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由孔子提出的儒家“中和”理论,就很可能还是一个较为空 洞

5、、抽象的理论原则,难以化成一种深醇、亲心相通的现实感受,也很难真正成为中国古代 艺术审 美的重要方式 和原则。(毛 宣国美学论,有删改)1. 下列有关原文内 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要了解诗经“和”的意义,既要考虑语词涵义,又要考虑其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 式。B. 诗经 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已 非常成熟的以鸟兽草木等 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 生命 共感意 识。C.刘勰所言的人 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 ,其基础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 审美方 式。D.诗经中包 含深刻社会人伦内涵的根源是因为其 诗歌具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 爱的情感。2. 下列对原文论证

6、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从多个方 面论证了诗经之“和”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意义。B.文章通过多以 鸟兽草木起兴论证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与人伦亲情是深刻统一的。C.文章写 小雅常棣 大雅灵台等篇目,为 诗经包含着深 刻的社会人伦内涵提供了例 证。D.文章写晏婴、子产等人事例是为了论证孔子“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3.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经中歌唱兄弟友爱,渲染温馨和谐的君臣之乐的诗篇,正是诗经具有深刻的社会人 伦内涵的体现 。B.孔子提出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恰恰反映了诗经“中和”思

7、想对孔 子的影响。C.氓一文中以“桑葚”起兴,鲜明地体现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更包含着深刻 的社会人伦内 涵。D.正是因为诗经等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使得“中和”理论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 原则成为可能 。(二) 文学类文本阅 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 面文章,完成 46 题。古老的家乡有了新的神话, 小河里多了几口水井。 最初我是不信的, 等回乡看了以后,我黯然 失语了。我想 不通。想不通 心就痛着,蜷缩成一种悲凉。河里的水井 ,是村里几位放羊的老人挖下的。过去的羊群在河滩上啃草,渴了到河边饮水, 现在河水干涸了, 无水可饮, 放羊的老人就在河中心挖了几眼水井。 几

8、十步就有一个,似一汪汪晶亮的眼睛,对天而望。水井不深,却清澈,白羊把脖颈伸进去,便能饮水止渴。几只白羊跑过来,簇拥井口,头对头的形状,极似摆放的一片硕大花瓣,又像凝固在 河里的一片云朵。我蹲在河里的水井旁,痛心地看着,就像 看到了母亲身上的伤口。我的心 里在流泪我在宽阔裸露的河床上,茫然地来回游 走,像小时候在河里洗澡,游来游去 。荒草覆 盖的角落,依稀 可见黯黑色的粒粒羊粪,与精致的 鹅卵石和多彩的贝壳混杂,犹如曾经 的欢 乐与现 在的失落交织 ,心底泛起隐约的灼痛。我满怀忧伤地踟蹰游走,不知道在寻找什么。走累了,我躺在河里的草滩上,遥望着 深邃的天空,静静地倾听小河边花开花落的声音 清爽的

9、河水漫过来,溢满全身,我在河 水里静躺。 河水柔软地冲刷着身心 的疲惫, 鱼儿嬉闹, 叨舔着身上的污垢。 我宿醉在河水里, 享受着 曼妙的惬意。轻风 吹过,吹散了 我的幻觉,蜻蜓和飞虫的袭扰,清醒 了眼前的苍凉现实。近几年 ,我常回故乡,望着 日渐瘦弱多疾的小河,在心底无数次默默祈祷,千万别在某一个时辰,断了那一丝喘息。有你在,季节轮回的光阴里,就寄托着无限的欢乐,村人的希望和 梦想,就会延 绵不止,所有的憧憬就会永不熄灭。可谁也想不到,河水在我日夜的忧虑担心中 ,悄然走完了千年的流淌,流完 了最后一滴泪, 似一位慈祥一生的母亲, 撇下她滋养数载的两岸儿女, 静静地躺在了物欲横流的尘世。我明白

10、,小河熬过经年忍辱负重的无情日子 ,再也难以承受强欲的侮辱,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望着天上银河的繁星,绝望无助,向尘世留下临终的一瞥,屈辱而又无奈 地停 止呼吸。河水带着怆然的悲痛,像一枚搁浅在季节里的梦,从我们的意念中飘向远方,留给子 孙后代一地的干裂和沉重的启示。我想,河水最终痛彻心扉的凝视和离弃,是不忍心的,甚 至还带着难以割舍的深深眷恋。那几眼水井,绝不是为了几只羊的存活,而是她用一生微薄 的积蓄 ,留给村民的 最后遗产。那是她不放心的惦念,临 终的一缕牵挂和慰藉。河水是有灵性的。河水的滋润,赋予我们无穷的智慧。河水带着遗恨和痛伤走了,我 们的心智便会渐渐枯竭和萎缩。没有河水,家乡的容

11、颜就会蜕变衰老,村庄再也不算完整。在没有水和鱼儿的河里,我坐起身来。愁楚地走向河里的水井 ,掬一捧清水饮下,河 水依然清凉甘甜,心里却咸苦酸涩,似乎喝下的是 浑浊的泪水。忽然脑海里浮现出一个 光怪 陆离的 画面,如果有 一天,河里的水井再也挖不出水来, 那该是怎样的景象?我心里有了莫名的怯怕和恐惧。回眸的瞬间,瞥见几只羊羔打闹着从桥下的洞孔中穿 过,心 就再一次痉挛 。羊羔的嬉闹是无意的,却分明嘲讽着桥的尴尬。那座弓腰驼背的石桥,曾经像一条彩 色的纽带,连接着远方和外面的世界,如彩虹一样照亮了我们的生活和前行的步伐。石桥, 曾经是 村人的荣耀, 救赎着我们的岁月。如今,石桥在静默的时光里 ,孤

12、独地悬跨在无水的河上,面对河里的水井,显得沧桑而抑郁。4. 下列对文章相关 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有删 改)A.文章开头就交 代家乡“小河里多了几口水井”,进而表达了作者“黯然失语”直至“悲 凉的 ”的心境,为全 文奠定了悲凉的基调。B.第段在全文 是过渡段,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既承接上文作者在河里的想象,又转而 引出下文对现 实的描写与思考。C.作者把家乡的 小河比作母亲,饱含着对小河的热 爱;河水也眷念家乡人,她忍辱负 重坚 持到最 后,屈辱而无 奈地停止了呼吸。D.文章结尾写了 孤独的石桥悬跨在无水的河面,面对河里的水井,显得沧桑而抑郁,主要 表达了 作者对石

13、桥的 同情和无奈之情。5. 文章第段主要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语句进 行分析。(5 分)答: 6.本文表达了怎 样的主旨?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 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 (三) 实用类文本阅 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 面文章,完成 79 题。材料一:回顾我国生育政策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到 50 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战后婴儿潮,国家鼓励通过生育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建设。到 60 年代,中国极度贫困,这固然有自然灾害的原因, 但也说明人口与生产力的矛盾已经出现并日益严重。 所以 , 70 年代以后, 我国开始 实施以人口控制为导向的人口政策。到了 90 年代后,

14、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生育更替水平 是指同一批育龄妇 女生育子女的数量 恰好能替代她们本 身以及她们的伴 侣数量。一旦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出生和死亡将逐渐趋于均衡,在没有国际迁入与迁出的情况下, 人口将最终停止增长, 保持稳定状态。 更替水平的生 育率, 是指平均每位妇女生育 2.1 个子女。这样 ,下一代人口数能够更替上一代人口数。当平均每位妇女生育子女数小于 这个 水平, 人口再生产总 体上呈现内在萎缩状态。目前,我国 妇女生育水平仍旧在下降。贝克尔为生育和家庭行为的经济分析提出了里程碑式的分析框架。 他认为人类的生育是把孩子作为耐用品进行投资的一项行为选择, 生育孩子的

15、成本和收益是人们选择生育孩子与否的主 要考虑因素。材料二:表 1:老 年人口占比调查和预测(摘编 自任远后人 口转变)注:实线: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财务司 2002 年假定总和生育率水平为 1.8 时,对老年人口所占百 分比作出的预 测。这一预测已被证明是科学正确的 。虚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对老年人口比例的调查。衡量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发展中 国家往往以 60 岁为老年的起点,认为 60 岁以 上人口比例达到 10即为老龄社会。(转自 郭志刚中国 低生率进程的主要特征)表 2:全 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孩 次123合计 2015 年 1% 人口抽样调查2010 年六普2005 年 1% 人口抽

16、样调查材料三:生育率下降和 人口增长放缓往往被认为缓解了人口 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压力。 生育率的下降首先减小了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并带来社会抚养比的下降和人口红利。但长期人口低生育率以后,劳动力数量和比重开始转而下降,则很有可能在不久的未来出现社会劳动力不足的局面。老年人人口比重则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抚养压力不断提高,到 2020 年我国的人口抚养水平将会达到 50的高水平,进一步加剧劳动力数量相对不足给经济增带来的压力。材料四:(摘编 自任远后人 口转变)2015 年 10 月,中国决定结束长期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 ,实行单独二孩 ,并从 2016年 1 月 1 日开始正式实施二孩政策。从 2003 年到 2013 年间,中国出生人口始终在 1 600 万 上下波动。2016 年,根据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推算,中国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