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中开发民间儿童嬉趣资源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018630 上传时间:2018-05-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写作中开发民间儿童嬉趣资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在写作中开发民间儿童嬉趣资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在写作中开发民间儿童嬉趣资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写作中开发民间儿童嬉趣资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写作中开发民间儿童嬉趣资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写作中开发民间儿童嬉趣资源在写作中开发民间儿童嬉趣资源来源:盛付通充值 q 币 http:/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 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 ”民间儿童嬉趣资源是指曾在某一地区儿童中广为 流传的乐趣产出型传统活动资源,多来源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 具有地域特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很多 地区的儿童生活环境和习惯也随之改变,与之相应的传统型儿 童嬉趣资源已经逐渐从孩子们的生活中淡去,学生的写作中明 显缺乏丰富真切的生活体验。因此,笔者着手组织学生再现、 回忆、采访、收集一些民间的传统嬉戏形式,并对这些嬉趣资 源进

2、行拾遗补缺,整合写作教学,使之化为一篇篇优美的学生 习作。 一、小组合作,长线主题产周记 民间儿童嬉趣资源要与小学生写作整合,不能依赖语文课 堂,必须借助小组合作的力量,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合 作小组分为时令性长线小组和即时性主题小组,主要产出形式 是学生周记。时令性长线小组由于活动周期较长,又受到时令 限制,复活体验内容也只能在一定时期内,涵盖性不广,产出 的周记内容也多数相同,为此就需要在小组中评选优秀周记。 如桑葚成熟的季节,不少同学的周记中写了采桑葚的乐趣,就 在各小组先评选,再根据各自特色给予不同奖项。 为了解决学生习作内容大同小异的问题,在长线小组体验出现季节空白,而教学中又派

3、生出新的体验类型,又开展组织 了即时性主题小组。如教学语文六年级上学期第六组“轻扣诗 歌的大门”这一主题时,让我们看到了民间口耳相传的儿童歌 谣也是一种活生生的诗歌。于是就根据学生自由选择,将全班 分成四个即时性主题小组,分别完成调查收集、整理分类、创 作“儿童歌谣作文”和儿童诗。 二、流行课间,留心观察生日记 在开发嬉趣资源中的一些传统游戏活动时,所遇到的困难 便是在校园中活动可着陆的时空太小。审视学生的活动范围与 时间,发现课间是一个可嵌入的时段。教师就带领学生在课间 开展民间传统型儿童游戏再现活动,形成氛围后,学生积累了 一定的嬉趣经验,再指导学生进一步聚焦课间,观察活动,写 课间嬉游的

4、观察日记。 三、野外探趣,身临其境抒真情 为了把嬉趣活动推向高潮,笔者精心策划了春秋季两次野 外嬉趣活动节。师生们一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顺应自然的序 列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展了一系列嬉趣活动,把祖辈们玩熟 了的经典嬉趣活动真正植入当下儿童的生活里,成为他们童年 经验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活动后,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体 验加以整理,使其生成即时体验作文。 四、多元整合,一体双规有实效 在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往往是班主任,又兼任品德与社会、 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劳动与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因此,在研 究与资源开发中,笔者还寻求与这些课程的呼应,尝试实现课 堂间的融合,匹配嬉趣活动的主题推进,一月执行一次一

5、体双 轨上课制。例如一节劳动与技术课包粽子 ,当教师作为劳 技老师时,则强调技术要领;作为语文老师,则更关注指导学 生观察,提示学生进行细节扫描。通过学生在课后完成的作文 证明,这样的一节双规课是富有成效的。 五、家庭配合,共享童年好时光 为了让学生的嬉趣活动拥有更广阔的空间,我们还将嬉趣作文延伸到校外,进入家庭。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组适合中高年 级的家庭嬉趣作业。让学生回家向父母和长辈请教,了解父辈、 祖辈小时候是怎么玩的,有哪些有趣的玩法,请他们讲述童年 的嬉戏乐趣,还要求学生和家人一起玩,家长要尽量学会他们 的童年嬉趣活动。活动之后可以补记长辈的童年嬉趣活动,也 可以实时记录自己的嬉戏体验。这样,家长示范、儿童模仿、 家人讲述、儿童记录,形成一条嬉趣作业链条。 通过研究和实践,笔者整理了一些散佚民间的儿童嬉趣资 源,将一些无法再现的活动用文字记录下来。而一些有条件再 现复活的嬉趣活动,通过学生的体验回顾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中。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和写作水平,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也让学生了解了家乡深 厚的人文底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