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考试题集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015067 上传时间:2018-05-22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考试题集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生理学考试题集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生理学考试题集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生理学考试题集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生理学考试题集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考试题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考试题集(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 64生理学的研究可分为三个水平:即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器官、系统水平的研究和 整体水平的研究。其中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是以细胞及构成细胞的分子为研究对象,观 察其亚微结构的功能和细胞内生物分子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对于阐明生命活动的基本规 律及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原理有重要意义;这方面的知识称为细胞生理学或普通生理学。 器官、系统水平的研究是以器官、系统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功能和调节机制;这方面的知 识称为器官生理学。整体水平的研究是以完整的机体为研究对象,观察和分析在各种生理 条件下不同的器官、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规律。以上三个水平的研究是互相联 系、互相补充的,对于阐明生物体功能

2、活动的规律都是不可缺少的。 65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因为一方面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和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破坏内环境的稳态,另一方面通过机 体的调节使其不断的恢复平衡。内环境的稳态能为机体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必要的各种理 化条件,使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正常进行,确保细胞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可以认 为机体的一切调节活动最终的生物学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若稳态被破坏,则必然 引起人体发生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稳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生命活动 的一个最重要的规律。 66机体对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

3、调节。神经调 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对全身各种功能活动的调节。基本过程是反射。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作 用迅速、准确和短暂。体液调节是指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完成的调节。体液调节的 特点是缓慢、广泛和持久。须注意的是,很多内分泌腺并不是独立于神经系统的,其也直 接或间接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的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称为神 经-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是指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 因素的情况下,自身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特点是准确、稳定, 但调节幅度小、灵敏度较差。在以上三种调节方式中,自身调节是一种最基本的调控方式, 作用较局限,可单独发挥

4、作用,也可在神经调节的主导作用和体液调节的密切配合下,共 同为实现机体生理功能的调控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由此可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 身调节是人体生理功能的调控过程中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 67根据控制论的原理,人体的机能调节系统可以看作是“自动控制系统” 。由控制部分和 受控部分组成,其中由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发出活动的信号,而受控部分则发出反馈信号 返回到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 是一个闭合回路,即在控制部分和受控部分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信息联系。人体各种机能 调节系统中的神经、体液和自身调节部分(如反射中枢、内分泌腺等) ,可以看作

5、是控制部 分;而各种效应器、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则是受控部分,其所产生的效应可称为输 出变量。来自于受控部分的反映输出变量变化情况的信息,称为反馈信息,它在纠正和调 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信息 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而达到人体功能活动的自动控制。 68什么是反馈与前馈?试比较二者有何不同?反馈指受控部分不断将信息(反馈信号)回 输到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若反 馈信号能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若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 反馈。而干扰信号在作用于受控部分引起输出变量改变的同时,还可以直接通过感受装置 作用于控制部分,使在输出变量未

6、出现偏差而引起反馈性调节前,就得到纠正。这种干扰 信号对控制部分的直接作用,称为前馈。负反馈对内环境起稳定作用,正反馈的作用则是 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故,反馈无预见性,仅能在受到干扰后作出反应,表现为反应的时 间滞后现象;而前馈有预见性,能提前作出适应性反应,防止干扰。负反馈有一定的波动性,即在恢复过程中逐渐稳定;而前馈无波动性,但有可能发生预见失误。此外,二者均 可能出现偏差,但负反馈的偏差是必然出现的,只有出现偏差后才引出纠正;前馈的偏差 则不然,是由于可能出现的预见失误而导致的。感觉 一、名词解释 1感受器(sensory receptor) 2感觉器官(sense organs) 3感

7、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of receptor) 4感受器的换能作用(sensory transduction) 5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 6感觉编码(sensory coding) 7感受器的适应现象(adaptation of receptor) 8视敏度(visual acuity) 9近点(near point of vision) 10远点(far point of vision) 11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 light reflex) 12近视(myopia) 13.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ritical fusion

8、 frequency CFF) 14盲点(blind spot) 15暗适应(dark adaptation) 16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 17视野(visual field) 18听阈(hearing threshold) 19最大可听阈(maximal auditory threshold) 20听域(audible area) 21气传导(air conduction) 22骨传导(bone conduction) 23耳蜗微音器电位(microphonic potential) 一、名词解释 1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各种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

9、或装 置。 2感觉器官是由一些在结构和功能上都高度分化的感受细胞和它们的附属结构组成的器官。3每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剌激最为敏感,感受阈值最低,这种刺激称为该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4每种感受器都可看做是一种特殊的生物换能器,其功能是把作用于它们的那种特定形式 的剌激能量转换为神经信号,再进一步转换成以电能形式表现的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 位,这种转换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5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在引起传入神经发生动作电位之前,首先在感受器或感觉神经末梢出现一过渡性的局部电变化,称为感受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 6感受器受到刺激时,经换能作用转变为动作电位后,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

10、换, 而且把剌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这种作用称为编 码作用。 7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持续作用,但其感觉传入神经纤 维上的脉冲频率随刺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8视敏度又称视力,是指眼对物体形态的精细辨别能力,是判断视网膜中央凹视锥细胞功 能的指标。以能够识别两点的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 9使眼作充分的调节后,所能看清眼前物体的最近距离或限度称为近点。 10眼处于静息(即非调节)状态下,能形成清晰视觉的眼前物体的最远距离称为远点。 11瞳孔对光反射是眼的一种重要的适应功能,指瞳孔的大小随光线的强弱而反射性改

11、变, 弱光下瞳孔散大,强光下瞳孔缩小。 12近视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力过强,看远处物体时平行光线成像在视网膜之前, 因而产生视物模糊。需戴凹透镜纠正。 13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能引起闪光融合的最低频率。中等光照度下 CFF 为 25 次/秒。 14在中央凹鼻侧约 3mm 的视神经乳头处(直径约 1.5mm) ,没有感光细胞分布,落入该 处的光线不能被感知,故称之为盲点。 15当人从亮处突然进入暗室,最初几乎看不清任何物体,经过一定时间后,逐渐恢复了 在暗处的视力,这种现象叫暗适应。 16人从暗处来到强光下,最初感到强光耀眼,不能视物,只有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 这种现象叫明适应。 17单

12、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不动,这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 18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来说,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 19当声波的强度在听阈以上继续增加时,听觉的感受也相应增强,但当强度增加到某一 限度时,它引起的将不单是听觉,同时还会引起鼓膜的疼痛感觉,该限度称为最大可听阈。20听域是指听域图中表示不同振动频率的听阈曲线和它们的最大可听阈曲线之间所包含 的面积。 21气传导主要指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 3 块听小骨和卵圆窗膜传入内耳;同 时,鼓膜振动也可以引起鼓室内空气的振动,再经圆窗将振动传入内耳。正常听觉的产生 主要通过气传导来实现。 22声波可以直接经颅骨和耳蜗骨壁传入内

13、耳,使耳蜗内淋巴振动而产生听觉。这种传导 称为骨传导。 23是在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记录到的一种具有交流性质的特殊 电变化。此电变化的波形和频率与作用于耳蜗的声波波形和频率相似,这种特殊的电变化 称为微音器电位。 四、问答题 173何谓简化眼?如何利用简化眼判断物体在视网膜的成像情况? 174近视眼与远视眼看远物时在调节上有何不同 175简述视网膜两种感光细胞的分布及其功能特征。 176何谓视觉的三原色学说?简述视锥细胞的色觉功能。 177简述中耳的传音功能及发生增压效应的原因。 178何谓行波理论?决定这一理论的结构基础主要是什么 179微音器电位的特点有哪些?简述其产生机

14、制。 180前庭器官感受器的结构特点和适宜刺激是什么? 181影响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因素有那些?其应用有那些方面? 四、问答题 173简化眼是根据眼的实际光学特性设计的一种简单的等效光学模型。假定眼球由均匀媒 质构成,折光率与水相同(为 1.333) ;设定眼球由一个前后径为 20mm 的单球面折光体组 成,折光界面只有一个,即角膜表面;角膜表面的曲率半径定为 5mm,其节点在角膜前表 面的后方 5mm 处,节点至视网膜的距离为 15mm。这个模型和一个正常而不进行调节的人 眼成像情况相同,平行光线正好能聚焦在视网膜上。利用简化眼可大致计算出不同远近的 物体在视网膜成像大小,计算公式如下: 物

15、像的大小实物的大小物像到节点的距离实物到节点的距离 174近视眼与远视眼都属于非正视眼,是由于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造成 远处物体的平行光线在安静不经调节时不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近视眼的发生是由于眼 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使远物发出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 前方,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模糊的图像。所以近视眼需戴凹透镜矫正,使平行光线经辐散 后进入眼内,使光线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远视眼的发生是由于眼球的 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太弱,使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 不经调节也不能形成清晰的图像。所以与近视眼相反,远视眼需戴凸透镜矫

16、正。 175视网膜存在两种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分别组成了视杆系统(晚光觉系统) 和视锥系统(昼光觉系统) ,其结构和功能上的主要区别是:(1)视锥细胞在中央凹处分 布密集,愈近视网膜的周边区域视锥细胞愈稀少;视锥系统细胞间特别是中央凹处的视锥 细胞与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存在“单线联系” ,甚至还可能存在辐散式的 联系,无视杆细胞的会聚现象;同时,视锥细胞还有三种吸收光谱特性不同的视色素。因 此视锥系统特别是中央凹处对光的分辨能力强,主司昼光觉和色觉,但对光的敏感度较差, 中央凹在亮处有最高的视敏度和色觉。 (2)视杆细胞在中央凹处无分布,愈近视网膜的周 边区域视杆细胞愈密集;视杆细胞与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的联络方式中普遍存在会聚现 象;而且视杆细胞只有视紫红质一种视色素。所以视杆系统有总和刺激的结构基础(会聚 联系) ,因此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