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学派试探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007148 上传时间:2018-05-2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思学派试探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子思学派试探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子思学派试探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子思学派试探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子思学派试探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子思学派试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思学派试探(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子思学派试探杨儒宾1973 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一批帛书,其中有篇久佚之书五行篇 ,此篇内容明显与孟子 相 关,学者更进一步认为此书当是子思或是子思学派的作品。学界争议已久的思孟学派 之具体 内容为何,至此露出曙光。1993 年荆州郭店楚墓复出土一批竹简,其中有与马王 堆出土相似 之五行篇材料,以及疑似散佚已久的子思子之部分文献。思孟学派 的问题再度成为 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想要探讨的也是这个问题,但重点将集中在子思 的思想上面,子思与 孟子思想的关系留待他日讨论。 一、一、 子思子子思子的初步考订的初步考订 探讨子思学派的思想前,我们首先面临的就是材料的问题。思孟并称,但孟子 一书结构 完整,

2、散佚不多。此书虽有孟子自作、学生门人作或师生合作的争辩,但此书 可以代表孟子 的思想,这点很少被怀疑, 孟子大概是先秦典籍中最没有所谓的“真 伪”争议的著作。 子思的情况不同, 汉书艺文志记载“子思二十三篇” , 隋 书经籍志则录有 子思子七卷,二十三篇本与七卷本的关系如何?不得而知。但 即使七卷本的子思子 也没有流传下来,大概两宋之交,它就散佚了。 虽然完整的七卷本子思子已不可复见,但此书的断简残编仍保存了下来,其中 最重要的 当是礼记所收的中庸 。 中庸为子思所作,此为汉人旧说,先儒殊少 异论。疑古 学风兴起,晚近学者疑者渐多,但大体而论,此篇除一两段文字或有可疑之 外 ,论者的大部分质疑

3、都没有什么杀伤力。依据先秦古籍流传的一般情况判断,我们 看不出中庸不是子思著作、至少不是子思子篇章的任何理由。 中庸是我们了 解 子思思想最重要的一条支柱。 另外一条重要的支柱当是晚近出土的五行篇 。 五行篇一出土,荀子那段有名 的千古 之谜“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不但被解开了, 孟子书中的一些疑难杂症如 金声玉振、 养气理论等等,似乎也找到了解答的线索。马王堆的帛书五行篇有经有 说,郭店的五 行篇只有经文,没有“说”的部分。依据先秦古籍通例, “说”用以 释“经” ,所以帛书 五行篇的成书年代应当较晚。但它是子思后学所着,此事当无 问题。此书不但丰富了我 们对子思思想的认知,子思学派或“思孟

4、学派”这个概念该如 何理解,此书也提供了丰富材 料。 隋书音乐志曾引沈约之说曰:“礼记中庸 、 表记 、 坊记 、 缁衣 皆 取自子思子 。 ”沈约是南朝人,其时子思子尚存,沈约又是当时著名的知识分 子, 他的话当然很有份量。 中庸 、 表记 、 坊记 、 缁衣四篇收于现行礼记 的 第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篇,四篇相连,体裁相似,内容大抵以记言(记孔 子之言 )为主,其风格与礼记其他各篇明显不同。笔者认为沈约的说法绝非空穴来 风,这四篇 很可能都出自子思子 。尤其缁衣一篇,我们从唐宋的类书中尚可见 到它出自子思 子的明确记录,虽然此书作者仍有异说,但由各种旁证看来包括 此次郭店出土材料,

5、 它与五行篇及鲁穆公问子思同时出土缁衣出自 子思子一说,应当是可 以成立的。除了上述五篇比较完整的篇章外,我们当然不能不考虑此次出土的另外一批材料。 郭店出土 竹简除老子 、 太一生水与语丛四三篇外,其他材料可以确定全部是 儒家作品, 五行篇 、 缁衣出自子思子 ,则更毋庸再论。至于其他材料呢?有一 种说法认为 :所有材料皆出自子思子 。笔者认为此说不无可能。但如果我们这样定 位这批材料的话 ,我们必须对中庸一书的性格作全面性的检讨。兹事体大,权宜之 计,笔者认为我们不 妨先选几篇可能性较大的作品来探讨。我们将这几篇先行讨论的文 章归为一类,称为甲组, 它包含鲁穆公问子思 、 穷达以时 、 唐

6、虞之道及忠信 之道四篇,加上前面提 过的五行与缁衣两篇,笔者认为这六篇可视为子思学 派的作品。至于这些作品哪几 篇是子思所作?哪几篇是子思后学所作?笔者认为以目前我 们所掌握的资料考量,这个问题 恐怕是无法问的,我们笼统地以“子思学派”定位这些 材料,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做法。底下 ,我们依序讨论其内涵。 (一) 鲁穆公问子思 此文记载: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 可谓忠 臣矣!”鲁穆公不悦,退下来与其臣成孙弋论及此事,成孙弋闻之, 对子思大 加赞美,认为这是种了不起的言论,只有子思才说得出来。 “从道不从君”是儒门通义, 鲁穆公问子思此文放到儒家其他典籍,其

7、义亦可相 容。然 而,本文明说到子思与鲁穆公问答,我们都知道先秦子书流行问答的语录,而且 随时代推衍 ,文字由简而繁。此篇全文风格特别近似孟子一书的叙述,与墨子 、 荀子等书 的对话篇章风格亦颇近似。此文就像孟子一书以孟子之名发言一样, 其文纵非作者自著 ,至少也是其弟子所作,所以我们如将作者权归到其名之下,应该是 说得过去的。其次,先 秦儒家虽多强调规谏之义,但孟子对国君的态度特别高亢,无人 可及。孟子“说大人则藐之 ” ,其谈话内容多“民贵君轻” ,或“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 闭邪谓之敬”之类的言论,此 事知者多矣!子思在这点上,和孟子完全同辙。传说曾子就 曾规劝他:“子有傲世主之心, 无乃

8、不容乎?”胡毋敬也曾规劝他:“子好大,世莫能 容子也,盍亦随时乎!” (孔丛子 公仪 )我们从后世流传的轶事看来,子思“傲世主 ”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不但如此,他 还将自己这种行为普遍化,主张“异议的声音”之 价值。 孔丛子抗志多记载类似之事 ,如“卫君谓子思曰:寡人之政何如 ”此条 尤其显著。我们知道子思的回答是“无非” ,所谓无非,乃是卫国臣子“竞求射君之心 ,而莫敢有非君之非者” 。 “非君之非”不就是 “称君之恶”吗?孟子对国君的态度特别 桀傲不驯,原来不只是个性或理性要求的因素,而 是远有所本,这如果不是孔门家法 ,至少也是子思家法。 (二) 穷达以时 本文起首言:“有天有人,天人有分

9、。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有其人,无其世, 虽贤弗 行矣!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文章最后终结为:“穷达以时,幽明不再,故君 子于反 己也。 ”结语部分亦是全文主旨。 “穷达以时,于反己” ,此观点亦是儒家通义。 荀子宥坐 、 孔子家语在厄 、 韩诗外传 、 说苑杂言诸篇,亦有类似的言论。 孔子家语 、 韩诗外传 、 说苑诸书疑似丛书性质,所收材料,大抵为儒家通论之著作。 荀子虽为子书专家之 学 ,但宥坐一篇所收内容亦是以杂闻传记为主。这些书居然都收录了类似的文章, 可见“ 穷达以时”的概念大抵隶属于儒家整体,而不是儒家底下某某分派的特殊概念。然而, 穷达以时虽然不是子思特有的概念,但此文依然

10、有可能是子思子原有 的篇章 。 中庸第十四章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 贫贱行乎贫 贱。 ”并特别引孔子的话:“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孟子 亦言:“行有 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又言:“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得志泽加于 民,不得志修身见 于世。 ” 中庸 、 孟子上述所说的话,意思就是“穷达以时,德行 一也” 。 除了思想内容相同外,此篇的简文书体与鲁穆公问子思 、 缁衣及五行诸 篇亦相 同,简端梯形、两道编的形制亦同为此四篇的特色,这也可以作为此篇与子思 子关系密 切的旁证。 (三) 唐虞之道 此文破题即言:“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

11、利也。禅而不传, 圣之盛也 。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 ”禅让是此文的主轴。尧为什么会让位给舜呢? 因为舜和尧 一样,都是“爱亲尊贤” ,他们是人伦的表率。 “爱亲尊贤”的标准从何而至 呢?本文认为 “圣人上事天,教民有尊也。下事地,教民有亲也” 。 “效法天地”及“爱 亲尊贤”是尧舜 之道的主要内容。本文最后总结道:“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上德 则天下有君而世明, 授贤则民与效而化乎道。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如此 也。 ” “禅”是政治的最 高准则,尧舜是此准则的体现者。 尧舜是儒家的圣人,唐虞之道大体亦可视为儒门的通义。此事原本甚明显,晚近大 作翻案之 文章者,多半是平地起波

12、澜,由不可靠的前提一副曼衍。唐虞之道 出 土,此种假问题之争辩可以休矣!然而, “唐虞之道”虽可视为儒门通义,特别突显尧 舜 ,而且还强调“禅让”的传承,这种思想不见得是共法。最明显的反证例子是荀子,他 毋 宁法“后王” ,而且,他也不赞成禅让之说。然则,儒家学派中,哪一派特别强调唐 虞的象 征作用,也强调禅让以及“爱亲尊贤”的内容,甚至还触及“上事天,下事地, 时事山川, 亲事祖庙”的思想呢?笔者认为是思孟学派。思孟学派不但具备了唐虞之 道文中的意涵 ,它还将唐虞之道的提倡者追溯到孔子。 孔丛子记载孔子闲居,喟然而叹。子思在旁见了,乃拜请曰:“意子孙不修, 将礯祖乎 ?羡尧舜之道,恨不及乎?

13、”同书杂训篇记载孟子年幼时拜见子思,子思对 他非常礼遇 。子上不悦,子思向他解释,因为孟子“言称尧舜,性乐仁义,世所稀有” 。 居卫篇的 一则记载也可以提供我们一些相关的线索,此篇提到孟子曾向子思请教“ 尧舜文武之道” 。 孟子没办法亲眼见到子思,遑论受业,但孔丛子的记载大概不会 无的放矢,它的错误恐 怕还是曲折地反映了相当程度的实情,孟子和子思思想确有关联 。假如上述诸说真有意义的 话,那么,孔子显然将唐虞之道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其家 学亦如是。事实正是如此, 唐 虞之道述及的内涵,很凑巧地在中庸及孟子 书中皆可见到。 中庸三十章明言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 土。 ”第

14、二十章言:“仁者,人也,亲亲 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尧舜之德在书 中,一再被提及。同样的情况也见于孟子 一书,此书言孟子学问的宗旨为:“道性 善,言必称尧舜。 ”孟子还说:“贵贵,尊贤, 其义一也。 ”上述中庸 、 孟子所说 ,与唐虞之道的提法如出一辙。 本文不但内容与子思、孟子相关,连文字都可看到近似之处。如(1) “先圣与后圣 ,考后 而续先,教民大顺之道也” ,与孟子离娄下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显然有传承关系 ,不太可能是偶合。 (2) “禹治水,益治火,后稷治土,足民养也。契礼 ,夔守乐, 逊民教也;咎繇入用丘刑,出示兵革,罪轻法”此段与孟子滕文公 上底下的话亦 相当近似:

15、“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 使益掌火,益烈山泽 而焚之禹疏九河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 育” (3)简文“自 生民未之有也” ,此种语句颇特别,我们很快想到孟子“自有生 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 “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之类的说法,这也是相当特 别的。 (四) 忠信之道 此文忠信并举,强调学者当力学真积以至乎“至忠” 、 “至信” ,如此,百姓自然对他 “可 亲” 、 “可信” 。怎样才叫作“至忠” 、 “至信”呢?此文说“至忠如土,化物而不伐; 至 信如时,必至而不结” 。又说:“大忠不兑,大信不期。不兑而足长者,地也;不期 而可要 者,天也。似天地也者,忠信之谓也。 ”文章末后又说:“忠,仁之实也。信, 义之期也。 ” “忠信”也是儒门通义, 论语一书中,孔子时常忠信并举。但“至忠如土,至信 如时” 、 “似天地也者,忠信之谓也”这样的论述似乎不像论语的风格,它倒令我 们想起中 庸说孔子“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譬如 四时之错行” 。 诚然, 礼记一书亦可见到德行配天地之论述,但本文强调道德实践至 极,百姓自然会受 感化,这种乐观的道德政治观具有深厚的子思学派之气息。其次,本 文说“口惠而实弗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