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背景与意义.DOC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995942 上传时间:2018-05-22 格式:PDF 页数:54 大小:49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作背景与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写作背景与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写作背景与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写作背景与意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写作背景与意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写作背景与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背景与意义.DOC(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一章绪论1.1 写作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内容(3)1.3 写作方法及创新点(4)第二章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及其原因2.1 “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及其类别(5)2.2 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表现(7)2.3 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9)第三章 信息不对称对我国信贷市场的影响3.1 信息不对称降低信贷市场运行效率 (13)3.2 信息不对称制约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15)3.3 信息不对称是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9)3.4 信息不对称导致信贷“柠檬”市场的产生 (23)第四章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定位存在的问题4.1 商业银行信贷定位的概念及其特点

2、 (26)4.2 信息搜索及处理能力低下是导致信贷定位偏差的重要原因(28)4.3 信贷集中是信贷定位缺乏依据的突出反映 (30)第五章 信息不对称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定位5.1 银企信息不对称的“帕累托改善” (39)5.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定位应以信息不对称程度为客观依据(42)5.3 加强商业银行信息化管理是实现信贷准确定位的重要途径(44)研究结论 (50)致谢 (51)参考文献 (52)1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2001 年我国加入 WTO。对金融业来说,入世的实质就是加快我国金融的自由化、国际化进程。根据我国的入世承诺,到 2006 年我国将完全取消外

3、资银行的地域限制,取消所有现存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包括设立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慎性措施,允许其享受与中资银行相同的待遇。这意味着短短两年多后外资银行就将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与中资银行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如何适应入世后与外资银行激烈竞争的形势, 如何加快自身发展,使自己成为能与国际一流银行一争高下的现代金融企业,这一问题已经不可回避地摆在了我国政府及银行业的面前。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作为我国银行体系的中坚力量,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业领域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1994 年以后,四大国有银行开始了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

4、艰难历程。通过改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十年前相比,银行的管理能力、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政府和银行都采取了一系列未雨绸缪的政策和措施,诸如: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 发行了 2700 亿元特别国债以充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 提高其资本充足率; 降低商业银行营业税率等等, 以此增强国有商业银行抗拒风险的能力,提高其经营效益。国有商业银行自身也采取了诸如精减机构、减员增效、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加快金融科技创新等措施, 特别是把压缩不良贷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组织,真抓实干。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有

5、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和经营状况,增强了其竞争能力,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连年下降,银行的整体素质有很大提高。但是尽管如此,国有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问题仍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积存的大量不良资产尚未得到有效处置,潜在风险依然很大。国内外许多教训已证明,银行危机通常是金融危机的核心因素。一方面,银行危机往往会通过信用链条迅速传递,诱发金融危机;另一方面,即便金融危机不是由银行直接引发,但银行业危机通常会接踵而至并带来或加深金融领域的危机。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危,要保证我国的金融安全,首先必须解决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问题。但是,由于银行的信贷定位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2好的解

6、决,所以尽管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出现下降势头,但仍然数额较大、占比较高(如表 1-1) ;有的行为了控制风险,减缓贷款增长速度;有的行新增贷款中又出现不良贷款;等等。可见,信贷定位问题依然是困扰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表 1 1 1 1-12003 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情况变动表单位:亿元行别2003 年初2003 年 6 月末不良资产余额不良资产比率不良资产余额不良资产比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2088126.21%2007022.19%股份制商业银行202412.85%19679.34%资料来源:周菡.不良贷款比率再降.证券时报,2003.8.8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占收入的 8

7、7%以上来自信贷的利息收入,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信贷资产质量虽然有宏观经济环境的系统性风险问题,但关键还是信贷各个环节中的把握问题,是商业银行合理的信贷定位问题。有效地解决信贷定位问题,把握信息不对称至关重要。古典经济学假定,在信息是可获得并且采集信息的成本是零的情况下,充分的市场竞争可以实现经济的一般均衡,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1。但是现实经济中,信息并不是随时随处可获得的。即使具有可获得性,交易者也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这样,现实中的经济均衡必然与古典竞争模型中的一般均衡存在根本的差异。通过放宽假定,将不完全信息引入分析对象,现代经济学证明了要么经济均衡不可能

8、实现,要么即使可以实现,这种均衡也是非最优的、低效率的。经济学上信息不完全一般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信息不对称。2、信息失真2。信息不对称几乎在经济金融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既然信息不对称是长期而广泛地存在,那么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定位时就应当充分考虑信息不对称程度,以信息不对称程度作为信贷定位的客观依据。本文就是在上述背景下进行构思并完成的。对银行业来说,就象爱情在文艺作品中为永恒的主题一样,风险与规避风险是银行业运行中永恒的主题。同样,风险与爱情一样都是个体的,在不同情景、不同环境、不同约束条件下,风险永远是具体的。在具体的环境中,行为主体对风险的认识与把握都是迥然不同的。同时,

9、同能量守恒一样,只要信息的不确定性存在,银行运行中的风险就一定存在。因此,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3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信贷资产的质量事关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进行信贷定位是保证信贷资产安全优质的有效措施。从信息不对称入手研究信贷定位,则为该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角度。其次,信息不对称在信贷活动以至整个经济金融运行中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因而以信息不对称程度为依据,将使信贷定位更趋于科学、合理、准确。再次,银行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其风险的形成,不论是资产风险、负债风险还是或有业务风险,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基本因素。这一最基本因素就是信息不对称。准确地确定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进行合

10、理的信贷定位,这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它能帮助商业银行最大限度地规避信贷风险。1.2研究内容信贷定位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信息经济学分析方法,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资产质量不高、信贷市场投机性强,信贷介入选择难以把握的现实问题,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入手,深入分析了信贷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及其原因, 以及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定位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深刻阐述了信息不对称与我国信贷市场的内在联系,最后得出了要以信息不对称程度作为信贷定位的重要客观依据的结论,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如何科学、合理、准确地进行信贷定位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信贷市

11、场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及其特点;第三章信息不对称对我国信贷市场的影响;第四章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定位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信息不对称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定位;最后是研究结论。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信息不对称角度,对我国银行信贷市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要以信息不对称程度作为商业银行信贷定位的客观依据。文章紧紧扣住信息不对称这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信贷风险产生的最基本原因,对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信贷定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比较,对银企信息不对称的“帕累托改善”3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削减信息不对称,消除信贷市场“柠檬”现象的具体对策,并就积极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管理发表了可操作性的工

12、作建议。纵观全篇,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意义;既是研究探讨,以其抛砖引玉;又紧密联系实际,具有很强的操作价值。41.3 写作方法及创新点本文以信贷市场中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为前提, 以银行如何进行信贷定位为分析主线,把信息不对称与信贷“柠檬”市场的产生联系起来,通过理论上的研究探讨和现实中的实证分析,从多个层面阐述以信息不对称程度为客观依据进行信贷定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写作思路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目的在于探索一条我国商业银行如何进行信贷定位,即以什么作为客观依据进行信贷定位的新途径。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一是分析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信贷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其最基本原因;二是商

13、业银行进行信贷定位必须以信息不对称程度为客观依据;三是加强商业银行信息化管理是削减信息不对称、消除信贷“柠檬”市场的治本之策。5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及其特点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及其特点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及其特点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及其特点2.1“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及其类别2.1.1 “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乔治阿尔克洛夫(George Akerlof) 、斯坦福大学的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三位经济学家, 因其在不对称信息分析方面所作出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

14、2001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30 多年来,不对称信息理论是经济研究中一个极其活跃的领域。 如今,信息不对称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经济分析工具,并广泛应用于从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农村市场到发达国家的现代金融市场等大量的课题研究之中。所谓“信息不对称” ,就是经济关系中一方知情(私有信息) ,而另一方不知情,知情的一方有着利用信息优势去获利的动机。 在经济金融领域, “信息不对称”是指金融交易的各方对有关交易的信息没有全面、充分和真实的了解,即整个交易是在“不透明”的前提下进行的。这种“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效应会影响到金融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及其结果,从而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均衡

15、状态和效率4。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基础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这个市场有四大假设: 第一,有众多的买主和卖主,没有任何一个市场参与者能单独决定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第二,买卖双方自由进出市场;第三,产品是同质的;第四,买卖双方的信息是完全和对称的5。西方经济学证明,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整个经济体系运行有效。而事实上满足上述假设的市场几乎是不存在的。现实生活中的市场主体不可能拥有完全的市场信息,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信息拥有方争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行为在理论上就称作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签约前如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就可能导致逆向选择。梅耶森(Myeson)将其定义为“由参与人错误报告引起的问题”6。它是指交易双方拥有的信息不对称,拥有信息不真实或信息较少的一方(不知情者)会倾向于作出错误的选择逆向选择。而道德风险,则指的是交易签约后,由于一方监督对方履行交易合约的成本太高而产生的违约风险。梅耶森将其定义为“参与人选择错误行动引起的问题6。”根据信息经济学的观点, 一般认为道德风险是指由于经营者或参与市场交易的人士,在得到来自第三方面的保障的条件下,其所作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