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全球化对中国教学实践的影响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91655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语全球化对中国教学实践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英语全球化对中国教学实践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英语全球化对中国教学实践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英语全球化对中国教学实践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英语全球化对中国教学实践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英语全球化对中国教学实践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全球化对中国教学实践的影响(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随着英语在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 无论是在地域上或在信息传递方面, 英语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 作为全球语言的英语的凸 现, 对全球各地的英语教学政策和实践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尤其在中国, 经过建国后近四五十年的发展,英语教学领域的全球化痕迹越来越重,矛盾也 日益突出。一作为全球语言的英语被称为“世界语言”, “全球语言”, “一种永不褪色的语言”的英语 的全球化地位, 是缘于“它的角色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公认”(Crystal, 2001:2)。 这暗示着英语可以从三种途径达到全球化地位。 第一, 英语作为 全球大多数人的本族语, 比如在英国和美国等国家。 第二, 英语作为

2、某些国 家的官方语言而得到世界的公认,因而它能被广泛使用到政府, 法庭, 媒体 和教育等领域中。 有时, 它又被称为“二语”对某人母语或一语的一种 补充, 如同当今的新加坡英语, 印度英语。 第三, 英语在外语教学中作为 “最具优势的外语”。 因此, 随着把英语作为一语, 官方语和外语的人数的 增多,英语自然得到了广泛传播。因而在这个意义上, 如同 Crystal (2001:5) 所言“英语已经完全达到了全球化的地位。”英语在世界 60 多个国家被用作官 方或半官方语言, 在其中 20 多个国家占据着主要地位。 在所有的六大洲中, 英语的地位都是主宰性的(Crystal, 2002:360)

3、。英语作为贸易语言, 辅助语言和国际语言在全世界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无论是在商务,技术,科学, 因特网, 大众娱乐和体育等方面, 还是在医学 大会, 合同签定中, 英语都成为了首选语言。最近几年,英语在报刊杂志中 被频繁使用,成为不可争辩的一种科技语言。根据 Swale(1987:41-68)在 1987 年的统计, 当年全球就有 50%的学术论文使用的英语,此后, 该比率还 在年年递增。十年后,Graddle(1997:18)统计到, 98%的德国物理学家宣称英 语为他们的工作语言, 83%的化学家, 81%的生物学家, 81%的心理学家都完 全遵从这项决定。正因其全球化的重要地位, 英

4、语广播节目在全世界 120 多个国家中被 1 亿 5 千万所收看和收听。在小学阶段有 5 千万孩童把英语作为辅助语言学习, 在中学人数则更多,超过了 8 千万(Crystal, 2002:360)。二英语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可见,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 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如果对英语没有 一点掌握的话,是根本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流的, 更别说作为全球经济 的参与者,去分享科技的进步和利用现代文明了。为了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一席 之地,保持其受重视的地位,世界各国政府都把英语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 置上。这主要体现在下面三方面。首先, 各国政府纷纷把英语设置为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必修科目,而规定学

5、生学英语的年龄趋势是越来越小。比如,在 2003 年日本和越南孩子的英语适龄 阶段是 12 岁, 韩国是 9 岁, 马来西亚是 7 岁, 中国台湾和香港是 6 岁 (Nunan, 2003:594)。 而课时从每周 1,2 小时到 3,4 个小时不等。不过其 中的困难是资金匮乏,教师培训不足,对低幼学习者课程标准设定的不足和相 应语言资料发展的滞后。其次, 由于英语具有交际工具的作用, 各个领域对英语熟练度的需求是 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学习者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熟练使用英语的需要以及在 不同文化语境中有效与本族人互动,各国教育部均把当今的教学模式转向了任 务型教学交际法。在日本, 政府就非常强调

6、交际交流技巧的发展, 这在 日本教育部颁发的1999 年的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上有所反映,例如: 通过学习一门外语来加深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通过发展学生的基本的实际交流技能如听, 说技巧来培育学生对实际交际的一种主动积极态度。 执行实际的交际活动, 以使学生交流他们的真实感情和思想。 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 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寻找合适的恰当的表达。(Nunan, 2003:600)再次, 各国政府在英语教育上也有巨大的财政投入,个人和家庭也如此。 例如,在韩国,平均来说,每个家庭每年在孩子上英语补习课上的资金投入占 他们总收入的三分之一。(Nunan, 2003:601)三英语全球化对中国教

7、育政策及实践的影响在北京申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取得成功和中国在二零零一年十一月的多哈 部长会议上加入 WTO 以来, 英语在中国的影响变得越来越直接和重要。同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在国际组织如 WHO,UNESCO,UNEDO 中地位和作 用的加强, 中国更需要大量的英语专业人才和翻译来服务各领域。所以我们面 临这样一个任务:“在极短时间内, 我们必须训练出更多的英语会话者”(胡 壮麟, 2005:5)。因而中国的教育政策和实践都围绕着这个全球化目标,体 现了如下特点。首先, 几乎所有高校都把英语作为必修课,大学生在英语上花的时间有时 比专业课都多。英语不光占据了大学课堂,最近它还

8、频频走进了小学课堂。在 2001 年 9 月,英语被指定为所有城市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条件好的城市 小学开始把英语作为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这一举措代表着英语必修课教学的 学生对象的年龄在递降, 从 11 岁到 9 岁, 再到 7 岁。这也意味着学生在学校学习英语的时间在增加。在小学, 每周有 2 到 3 节 40 分钟的英语课。在中学,每周有 5 到 6 节 45 分钟的英语课,这还不算课后的英语自习时间。这一来, 大量的英语私人补习机构和双语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就连幼儿园也不 甘落后,纷纷大打双语牌来吸引家长们的眼球。其次, 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也受到了英语全球化的极大影响。最近全球

9、范 围内的英语课程标准都受源语国的影响,基于功能的角度,交际法和学习者为 中心的概念被反复使用。在中国, 英语教育也在寻求体现上述概念的课程标准 框架。因而在任务型课标里, 交际法被推为典范。就拿大学英语课标为例, 1999 年的修订版一出来就遭到了上层专家和教育领导的反对, 原因在于它 “过分强调读而忽略了听和说”( 胡壮麟, 2005:6)。而它的替补版“大学 英语课标调整版”则在 2004 年最终通过了各委员会专家的审查。按胡壮麟先生 的说法, 在于“听说都得到了特别的强调”( 胡壮麟, 2005:6)。综观当 今国内的英语语言教学期刊,有关交际法,任务型教学的内容占了很大的份额。第三,

10、教学法也深受功能主义的影响。 在功能课标的指令下, 交际法自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从国外引进后,历时三阶段, 最终成为中国外语教学领域 的主宰。而前期的教学理论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和听说法完全遭到了专家们 的否定,唯一被倡导的就是交际法。不过, 在交际法时代的影响下,“中国的 英语教学实践并未驶入一种理性的运行方式”(肖礼全,2004:70)。第四,2001 年起,国家教育部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 12 项措施,其中 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 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 平。教育部建议其直属的所有大专院校把英语作为讲授以下课程的主要语言: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媒体技术,

11、财经,外贸,经济和法律。我国经济发达 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双语教育发展很快,上海、苏州、无锡、辽宁的双语 教育已列入当地的发展规划 。广东已在部分高中进行非学科全英语授课,并 在初中、高中毕业考试中增加口试。据了解,包括社会办学的各类学校在内, 目前广州已约有近百所中小学正在尝试运用双语教学。几乎全国各大城市都有 两至三所双语实验学校。双语教学的兴盛,意在培养学生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 的跨文化跨学科认知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智慧的发展,提高学生汉语和英 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输送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四有关思考随着英语的全球化传播, 它在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具有非常优势的地位。对 个人而言,英语的掌握程度能影

12、响年轻人的未来;对政府而言,全民的英语水 平如何, 直接影响着该国在国际商业, 政治事务中的利益。尽管中国在非常 有限的条件下, 培养了许多英语专职人士,甚至中国学生的 TEFOL 成绩在亚洲 名列第二, 仅“次于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印度”(胡壮麟, 2005:4),然 而我们英语教学中的诸多弊端仍值得深思。(一)从教师培训的角度英语教师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熟练度是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 素,因而这也成了英语教师培训所关注的最主要的问题。尽管最近几年,数百 万计的资金投入到了这一块,然而对于中国庞大的英语教师队伍而言,这种培 训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深度上都是不够的。而英语的全球化又对教师

13、的语言 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语言技能或者熟练度的贫乏,直接影响着双语教 学或上面提到的交际法的课堂实施。称职的英语教师数量的下降以及不称职的 教师的广泛使用使得幼儿学英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双语教学目的的真正 实现变得难上加难,这才是英语教学中的更大的问题。比如,在目前中国中小 学以及大学非涉外专业提倡双语教学的热潮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绝大多数 老师要用英语来讲授他的专业,譬如:数学, 物理,经济等。因为我国的“双 语教学”通常是指汉语为第一语言与英语为第二语言的组合,旨在帮助学生 “习得双语能力,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全球意识”。因此,它不是单纯的基于 英语内容的教学,而是渗透于各门学

14、科的教学。换言之,理想的“双语教学” 是“学科教学”,而非“外语(英语)教学”。然而,推行这种“双语教学” 的瓶颈在于缺乏“双语师资”:“教师即课程”。这些老师毫无疑问在本专业 上有所探索和创新,专业水准很高。然而要他去掌握英语教学的能力,这无疑 给他增添了双倍的工作量。而且这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就不是一般的高,这种能 用英语讲透专业的人才本身就是凤毛麟角。随着英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 教师更需要进行特别的培训来满足低幼学习 者的需要,同时,英语教育界也呼吁探索适合幼年学习者的教学法。此外,课 标,教学理论和教材也应该满足不同年龄的学习者在不同的阶段的需要。政府 也应作更多的努力来加强英语教师的职业

15、技能和制定一个英语教师资格的认定 基准。(二)从对学习者母语影响的角度全民学英语给教育界人士带来了极大的担忧。尤其担忧英语会给母语学习 带来不好的影响。比如在小学过早开设英语课或进行双语教学可能会威胁到孩 子受母语教育的权利。因而在社会文化的层面上,作为全球语言的英语的广泛 传播对母语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需要研究的。从国家身份和语言维护的角度来 看, 这种英语的全球化不可避免会带来西方文化的“同质化”,即“美国化”,“西方化”。我们知道, 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语言教学进行传播,这 也可被视为“文化入侵”的有效途径,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价值观, 人生观和 世界观。“西方化”意在排斥或消除英语源语

16、国之外的其他民族的文化,使学 习者对西方文化加以膜拜,转而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价值产生怀疑和批判;从 而“维护其中心的主宰关系加强其中心的语言规范以及创建边缘对中心的 意识上的依赖”(Phillipson,2000:199)。许多人对英语全球化中中国英语 教学的现状习以为常,简单地把它看成是一个语言现象。然而语言对于一个国 家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众所周知,消灭一个国家最恶毒,最有效的 途径就是迫使它的人民放弃他们的母语。我们对英语的过分热衷是否该缓一下 节奏了呢?过分强调英语而忽略自己的母语的做法会使得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处 于被融合或改变的危境里,中国人也会因此而失去国家身份认同或产生认同危机。如著名作家王蒙(2006) 在中国青年报上所言:“中国的汉字本身就代表 了一种思维,如果汉字消亡了,中国人都讲英语了,那才是真正的灾难!”所 以在学英语的同时, 我们应该积极地鼓励使用母语并维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由 于语言知识可以是被意识掌控的,因而消除西方概念和文化的意识掌控也是英 语教学领域政策制订者和实施者们的责任。在维护母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